李金麗,程義娥,范 鑫
(吉林省四平市社會精神病院,吉林 四平 136001)
基于上述理論研究,本院對83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對比實驗,探討家庭綜合干預的臨床康復作用。
本院選取的83例患者,按照患者及家屬意愿,分別采用不同的治療方式,其中實驗組中有患者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齡19~58歲,平均(41.78±4.36)歲;患病時間11~33個月,平均(23.98±2.49)個月。對照組中有患者4 1 例,男2 5 例,女1 6 例;年齡18~58歲,平均(41.62±4.52)歲;患病時間12~34個月,平均(24.28±2.67)個月。所有患者均符精神疾病診斷標準,病情為康復期恢復狀態(tài),有1名以上親屬照料患者日常生活。所有患者在資料比較上均具有可比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針對對照組患者,采用精神疾病類藥物進行臨床治療,醫(yī)務人員在只對患者進行門診隨訪(每3 個月1次),了解患者的精神情況,其他不做過多干預。
針對實驗組患者,采用家庭綜合干預方法,為患者量身打造康復計劃。(1)對患者進行藥物指導,堅持系統(tǒng)用藥。(2)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干預。主要是幫助患者建立生活的自信心,針對患者的不同的心理情緒,采取針對性的方法進行心里疏導,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3)提高家屬的干預能力,醫(yī)務人員向家屬普及精神疾病康復等相關知識,營造良好的家庭康復環(huán)境。(4)鼓勵患者參加社會活動,包括尋找工作、做家務等,積極鼓勵患者與社會進行交流。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對本次實驗的數(shù)據(jù)資料進行分析,用%表示百分數(shù),百分數(shù)和例數(shù)用x2檢驗;計量資料及其他指標采用t檢驗。實驗組間數(shù)據(jù)以P值作為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的重要依據(jù),當P<0.05時,說明組間數(shù)據(jù)資料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從干預前和隨訪1 年的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BPRS(分)、自知力因子分、SDSS總分情況來看,治療后實驗組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對比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患者不同時期相關指標情況的比較(±s)
表1 患者不同時期相關指標情況的比較(±s)
?
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醫(yī)院治療后,已經(jīng)進入康復階段,此時患者明顯的精神癥狀已經(jīng)大大緩解,應當將治療的重點放在預防病癥再次發(fā)生,提高患者的社會生活功能、心理功能等方面的建設上[1]。因而,從這個角度來看,家庭綜合干預要更加符合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康復治療的目的。家庭綜合干預手段要把握兩個基本點,首先是要有足量、對癥、安全的藥物對對患者病癥進行維持,這是家庭綜合干預治療的基礎[2]。其次是要給予患者更多地社會康復和家庭康復,以使患者真正的回歸社會,回歸正常生活。
綜上所述,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采用家庭綜合干預療法進行治療,能夠有效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改善患者的康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