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信息網絡技術在各行各業(yè)中都被廣泛應用,而對于正在進行創(chuàng)新改革的教育行業(yè)來說,這無疑是機遇與挑戰(zhàn),目前為止信息技術已經走進了各個學段的教學課堂,甚至呈現(xiàn)出能夠代替主流授課方式的趨勢,在課堂中使用這一技術的利弊成了大家激烈討論的話題,基于此文章以高中歷史教學為例,來簡單分析信息技術應用過程中的利與弊。
關鍵詞:高中歷史;信息技術;利弊
目前為止很大一部分高中歷史課堂都在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教師能夠將教育設計與現(xiàn)代化的信息技術相融合,為學生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的課堂,它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傳統(tǒng)的以教材和板書為核心的授課模式,這樣的改變一方面能讓大家能夠在課上開動思維,進行探索與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則會因為畫面與影像太過于絢麗多彩讓課堂教學主次顛倒,學生一味沉浸在畫面中而忘記了對知識的學習。
一、 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高中的歷史學科覆蓋面非常廣泛,從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到世界的整體發(fā)展史,其中涉及了大量政治、文化、社會、經濟等多方面的文化內涵,其目的是讓高中生通過自己對這些歷史事件與人物的解讀形成主觀分析能力,但是在常年的“應試教育”影響下,學生沒有時間去品讀歷史、了解文化內涵,他們只能靠對知識的記憶完成歷史學習。所以說在不太樂觀的教學氛圍下信息技術教學這一新興方式的出現(xiàn)解決了一大教學難題。
在大家的基本認知中歷史教學應該是偏向于照本宣科的方式,其中再增添一些板書講解,而利用信息技術而形成的多媒體教學打破了這些外在束縛,用投影儀、計算機、影音設備等搭配授課,讓大家在觀看圖片和影視的過程中學習知識。但是這一技術的應用也不全是優(yōu)點,教師逐漸習慣用這樣便捷的授課方法,所以不管教材中什么知識都一律用PPT展示,完全舍棄了板書與教材,這也是不可否認的弊端。
二、 運用信息技術進行高中歷史教學的優(yōu)點
(一)增添課堂趣味性
高中的歷史教材大多是以整體的時代背景為起點,按照嚴格的時間順序來詳細介紹事件發(fā)展的全過程,書中都是一些時間軸與概念性的知識,最后也都是用性質類或影響類的問題收尾,一堂課下來學生都在反復地背誦概念,甚至一些與現(xiàn)代生活有巨大偏差的事件會讓他們逐漸失去學習興趣,課上的氣氛太過于枯燥、乏味。而信息技術的加入為課堂帶來了活力,教師通過課件展示書中沒有的歷史資料,如圖片、視頻、歌曲等,將教材中比較死板、單一知識點用具體的影像展示出來,讓歷史人物、事件都能活靈活現(xiàn)地出現(xiàn)在同學們的面前,給課堂增添趣味性,也可以利用他們原本就熟悉的影視作品來提升學習興趣,讓大家對固定知識點以及概念性拓展問題都能夠去理解記憶,有效地避免了死記硬背帶來的不良影響。
(二)提升教學速度
高中歷史課本中需要學習與記憶的知識很多,但是課上的時間與課程數(shù)量都是有限的,所以在面對較難理解的知識點時教師一旦想要詳細講解就必然會浪費時間,降低授課速度,而之后又會將這個時間在相對的簡單的課程中補回來,這樣的做法看似合理但是實際上卻打亂了整體教學計劃,學生對知識點理解依舊不到位,所以利用多媒體授課能夠較大程度上簡化授課程序,讓一些需要用大量時間來進行語言描述的內容聚集在精簡的圖片和視頻之中,這樣就會讓教學始終按正常的節(jié)奏進行,在提升教學效率的同時也增加了授課速度,真正實現(xiàn)高效課堂。此外教師將大量需要在課上補充說明的內容制成課件,還能夠避免出現(xiàn)板書浪費時間的現(xiàn)象,這樣節(jié)省下來時間老師就能將更多的歷史知識教授給學生,節(jié)約時間的同時還增添了大量課堂信息,讓他們能夠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能開動自己的思維,提升自身綜合素養(yǎng)。
在講解《抗日戰(zhàn)爭》一課時,為了讓大家能夠用最快捷的方式理清九一八事變到盧溝橋事變整體過程中發(fā)生的所有重要事件的時間線,用彩色的中國地圖為底,將上面“沈陽”“上?!薄氨R溝橋”三個地點做明顯標注,然后在一旁展示“九一八事變”(1931年)、“一二八”事變(1932年)、“成立偽滿洲國”(1932年)、“華北事變”(1935年)以及“盧溝橋事變”(1937年)完整的時間軸,在此圖的基礎上進行詳解,會比依次解讀更節(jié)省時間。
(三)為師生同時營造良好環(huán)境
傳統(tǒng)的教學課堂其實對教師的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影響,無論是板書還是語言描述都會給老師帶來疲憊感,而且每堂課都會吸入大量的粉筆灰,長久下去會對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在多媒體教學時能夠較大程度上避免使用板書,給教師提供一個無污染的清潔教學環(huán)境。此外還可以用課件的展示以及微課視頻講解吸引學生注意力,減輕“念書”帶來的疲勞感,老師能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去上課,也會讓學生在渲染之下主動互動,對待學習的態(tài)度也能更加認真,在這樣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下能夠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保證了“教”與“學”的質量。
三、 運用信息技術進行高中歷史教學的缺點
(一)教師主導地位被取代
在新課程標準改革之后,要求教師從課堂的講述者變?yōu)檎n程主導者,也就是一改之前“一言堂”或是“填鴨式”的授課方式,在課上成為主要引導者,設置問題并和同學們一起討論,討論過程中的認可與糾錯就是在進行知識傳授,這樣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率。雖說信息技術是教師課上的“助手”,但是不難發(fā)現(xiàn)在廣泛使用多媒體之后教師的主導地位逐漸被PPT所取代,教師因為便捷所以選擇全程使用多媒體,其實這樣發(fā)展下就會讓信息技術課堂變?yōu)楣噍斦n堂,這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并沒有什么不同,多媒體生動、形象的優(yōu)點并沒有發(fā)揮出來,甚至會減少師生之間的基本互動,不但沒有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相反還會讓他們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遠,課堂氣氛依舊沉悶,教學效率得不到明顯提升。
(二)學生發(fā)揮不出主體作用
新課改之后強調“以人為本”,肯定了學生在課堂之中的主體地位,而歷史這一學科更是要求學生發(fā)動自身的一切主觀思維去解析事件、解析人物、解析經濟、解析政治,所以課堂教學更是應該以學生為核心,在他們的個性與興趣基礎上去進行教學設計,但是多媒體的頻繁使用逐漸又將學生的身份變主為客。
教師將書中涉及的所有歷史事件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之下呈現(xiàn)在學生的眼前,這個做法本來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也確實能讓大家在興趣的基礎上用沉浸式的方法學習,但是這一現(xiàn)象造成了嚴重的主體偏向,仿佛投影的屏幕才是歷史課堂的主角,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都將自己的目光鎖定在大屏幕上,逐漸偏離了課堂重心。此外多媒體的使用還將書中需要學生去自己探索的信息全都提前展示出來,為大家省去了存疑、思考、探索、討論的過程,直接將教學目的展示出來,完全省去了學習的過程,雖然有很好的視聽效果,但是卻沒有真正達到學習的目的,學生發(fā)揮不出主觀能動性,降低了自身的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
(三)顛覆課堂主次關系
教師在進行信息技術教學時總是會發(fā)生教學內容錯位的現(xiàn)象,過于注重課件制作,有時候課件展示的內容藝術性太強或是色彩搭配太過于艷麗,這些內容本身就是和教材脫節(jié)的,制作得太有觀賞性更會帶偏學生的注意力,會逐漸從根據課件學習書本知識變?yōu)閱渭兊赜^看課件,這樣就完全調動了課堂的主次身份,將學習場所過度娛樂化。這種情況導致了同學們忽視了課本內容,不能第一時間根據所學內容進行獨立思考,長時間下去他們會失去原本對客觀事件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四、 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發(fā)展對策
(一)將傳統(tǒng)模式與新興模式結合
從高中歷史學科的整體性來看,教師不應該完全舍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應該根據教材中的專題特色選擇授課模式,根據對教材的判斷來將兩種方式有機結合,發(fā)揮出兩種方法各自的優(yōu)勢,將生動與嚴肅結合,讓歷史知識以更好的形態(tài)呈現(xiàn)在同學們面前,促進他們主觀能動性的形成,在規(guī)定時限內完成教育目標。
(二)信息技術完全融合教材
在高中歷史課堂中,想要真正高效完成教學計劃,首先就要讓信息技術和教材內容相融合,一切以教材為主,帶有趣味性的視頻與圖片只能作為輔助,不能讓主客顛倒,適當?shù)卣故鞠嚓P歷史因素,以其作為輔助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對內涵的理解,在引入課堂之后不要刻意地將學生的目光引到課件上,完成基礎教學內容后再用課件拓展,但是不要為了強調欣賞性與藝術性展示脫節(jié)于教材知識的內容,教學課件要嚴格按照教學要求來制作。
五、 結語
綜上所述,為了順應時代的發(fā)展在歷史課中增添信息技術來進行輔助教學是一個有效的創(chuàng)新,能夠豐富教材內容,減輕老師的思想負擔,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但是也一定要注意不要過度使用,將新型模式與傳統(tǒng)模式結合,明確教師的主導身份,重視學生主體地位,始終將教材內容視為教學的核心,合理利用信息技術,用更好的方式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以此來提高高中歷史的課堂質量。
參考文獻:
[1]劉瑞哲.“互聯(lián)網+”背景下高中歷史重難點教學探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9.
[2]周靜.多媒體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
[3]張吉來.信息化與中學歷史差異教學融合的實踐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
[4]韓玉嬌.信息技術與高中歷史教學有效融合研究與實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
[5]鄭婷婷.基于精準教學的高中歷史微課開發(fā)與應用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19.
[6]魯夢琳.核心素養(yǎng)視野下高中歷史開放教學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9.
[7]圣宇.歷史故事研究高中歷史課堂的應用[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
作者簡介:
代好加,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甘肅省迭部縣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