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琦亞 崔海蘭
(1 北京昌平區(qū)沙河醫(yī)院心內科,北京 102206;2 北京昌平區(qū)中醫(yī)醫(yī)院腎內科,北京 102200)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臟結構及功能異常導致心臟充盈及射血功能障礙所引發(fā)的復雜臨床綜合征。隨著人口老齡化及現(xiàn)代醫(yī)療水平的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西醫(yī)治療雖可快速控制癥狀,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逐漸顯露,如洋地黃不良反應,易出現(xiàn)電解質紊亂,利尿劑的耐藥性及再住院率及病死率較高等,均給當前治療帶來了嚴峻挑戰(zhàn)。近年來多項研究表明,中醫(yī)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療方面不僅可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還具有安全性高、復發(fā)率及再住院率低等特點,凸顯了中醫(yī)整體調節(jié)、標本兼顧以及雙向調控的優(yōu)勢[2]。本文旨在研究益氣瀉肺湯用于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住院的72例氣虛血瘀水停證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各36例。觀察組女性與男性比值為19∶17,年齡48~76歲,平均值(62.0±1.5)歲。心功能分級:Ⅱ級患者共計有11例,Ⅲ級患者共計有25例;對照組女性與男性比值為20∶16,年齡50~79歲,平均值為(64.5±1.2)歲。心功能分級:Ⅱ級患者共計有10例,Ⅲ級患者共計有26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診斷標準及納入、排除標準
1.2.1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發(fā)布的《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3]。①既往有冠心病史;②伴有胸悶氣短、尿少、乏力、雙下肢水腫等癥狀;③兩肺下部有濕性啰音,心臟雜音,心率增快,頸靜脈怒張。④心臟彩超左室射血分數(shù)不超過40%。心功能分級依據1994年美國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制定的標準。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中關于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以及《慢性心力衰竭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專家共識》[5],氣虛血瘀水停證的診斷標準。主癥:①心悸氣喘;②胸脅疼痛;③頸部青筋暴露或脅下痞塊;④尿少水腫;次癥:①神??却?;②煩躁出汗;③面色晦暗;④口唇青紫。其中主癥≥3項,合并次癥≥2項;同時輔助參照如下癥狀:舌質紫暗,或伴有瘀點及瘀斑;舌苔白膩;脈細促或結代。
1.2.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年齡48~80歲;②符合上述中西醫(yī)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標準者;③NYHA心功能分級Ⅱ~Ⅲ級;④符合中醫(yī)氣虛血瘀水停證。排除標準:①由于肝腎功能衰竭導致急性心力衰竭;②急性心肌梗死;③伴有陣發(fā)性或持續(xù)性房顫;④有嚴重肝腎功能損傷或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病;⑤心源性休克、嚴重心律失常、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
1.3 方法:對照組患者僅接受常規(guī)西藥治療方案,根據患者既往服藥史以及藥物耐受性,選擇ACEI/ARB類藥物(福辛普利鈉5~15 mg、氯沙坦鉀25~50 mg、纈沙坦40~120 mg)、β-受體阻滯劑(酒石酸美托洛爾片12.5~50 mg)、利尿劑(呋塞米20~80mg、螺內酯20~40 mg)及強心劑(地高辛0.125~0.25 mg)治療。觀察組患者在使用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同時予益氣瀉肺湯加減治療,方劑組成:黃芪30 g、黨參15 g、葶藶子15 g、桑白皮12 g、紫蘇10 g、茯苓30 g、澤蘭15 g、桂枝10 g、干姜6 g、杏仁10 g、丹參20 g、紅花10 g。兩組患者均接受為期2周的治療。
1.4 觀察指標
1.4.1 心功能療效評價評定。顯效:胸悶氣短、心悸乏力、水腫等癥狀(以下簡稱癥狀)改善明顯,心功能分級提高2個級別以上;有效:癥狀部分改善,心功能分級提高1個級別而不足2個級別;無效:癥狀未改善,心功能分級不足1個級別??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2 中醫(yī)證候積分:參照《中醫(yī)心病診斷療效標準與用藥規(guī)范》相關標準[6]于治療前后對氣虛血瘀水停證型的心力衰竭患者進行評分。采用Lee氏計分系統(tǒng)進行評分[7],顯效:治療后心力衰竭主癥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0%以上;有效:治療后證候積分減少在30.0%~70.0%;無效:證候積分減少不超過30.0%。
1.4.3 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由專業(yè)超聲科醫(yī)師檢測,根據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結果記錄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LVEF,LVEF用來反映左心室的收縮功能。
1.4.4 血清氨基末端B型尿鈉肽前體水平(NT-Pro BNP):評價慢性心力衰竭程度的靈敏指標之一,有助于心力衰竭確診及預后判斷,其數(shù)值越高說明心功能越差。
1.4.5 明尼蘇達生活質量(MLHF-Q):治療前及治療2周后,采用MLHF-Q問卷[8]評價患者生活質量,共21個問題,分值為0~5分,滿分105分,分數(shù)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差。
1.4.6 6 min步行試驗(6MWT):患者在長30 m的走廊內盡可能快地往返行走,計算6 min步行距離[9-10]。在治療前后采用6MWT評價患者運動耐量,行走距離越長,運動耐力越好。
1.4.7 安全性指標:采集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尿、便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指標,觀察并記錄治療過程中的所有不良反應。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數(shù)(%)形式表示,行卡方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行t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2周后,觀察組總有效率91.6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 兩組各項指標改善情況比較:治療前,兩組LVEF、中醫(yī)癥候積分、NT-Pro BNP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2周后,兩組LVEF、中醫(yī)癥狀積分、NT-Pro BNP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且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運動耐量及生活質量改善情況比較,見表3。
2.4 安全性評價:治療前后兩組血、尿、便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均未發(fā)現(xiàn)異常。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分級總有效率比較[n(%)]
表2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6MWT及MLHF-Q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6MWT及MLHF-Q比較()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慢性心力衰竭屬于中醫(yī)學中“氣虛、血瘀、水?!狈懂牎,F(xiàn)代中醫(yī)醫(yī)家認為,本病病機多為本虛標實,本虛以氣虛為主,標實以瘀血、水飲、痰飲為主;病位主要在心,與肺、脾、腎關系密切。益氣瀉肺湯為我國國醫(yī)大師郭維琴教授在長期臨床實踐的基礎上總結的經驗方,在我院常用于治療氣虛血瘀水停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本研究結果顯示,西醫(yī)治療聯(lián)合益氣瀉肺湯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可明顯提高臨床有效率,同時顯著改善患者的LVEF及中醫(yī)證候積分。NT-Pro BNP作為診斷、評估心力衰竭的有效指標,能夠特異、敏感地反映心室紊亂程度[11-15]。本研究發(fā)現(xiàn),經治療觀察組NT-Pro BNP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在西醫(yī)治療基礎上加用益氣瀉肺湯,可更好地改善心室重構,降低心臟負荷,有助于提高臨床療效。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運動耐力和呼吸困難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目前西醫(yī)治療主要注重控制癥狀和降低病死率方面,而中醫(yī)治療則更注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患者不適癥狀,降低復發(fā)率和減少不良反應等方面。本研究結果證實,觀察組患者在中藥治療后6 min步行試驗及MLHF-Q評分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單純西藥治療組,提示加用益氣瀉肺湯治療在改善運動耐量及生活質量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國內多項研究結果均顯示[16-19],在西醫(yī)治療基礎上配合益氣瀉肺湯加減治療,可明顯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益氣瀉肺湯由12味中藥構成,其中黃芪性溫味甘,可補中固元、健脾利水,黨參補益心肺之氣,共為君藥;丹參、紅花化瘀利水、祛瘀生新,共為臣藥;輔以葶藶子瀉肺滌痰、通調水道;杏仁止咳化痰,桑白皮瀉肺平喘、利水消腫;紫蘇理氣寬胸、潤肺降氣;澤蘭活血化瘀、行水消腫;茯苓、車前子利水化痰,共為佐藥;桂枝溫肺化飲,干姜溫陽通脈,共為使藥;諸藥合奏益氣固表、利水消腫之效,是針對氣虛血瘀水停型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劑。
綜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西藥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益氣瀉肺湯進行治療,可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運動耐量及生活質量,療效優(yōu)于單純西醫(yī)治療。但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小,觀察時間較短,使用中藥前未考慮洗脫期問題,因此需在今后進一步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