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妙 師晟
【摘 要】圖像形象作為媒體傳播的主要傳播形象,具備一定的傳播優(yōu)勢,通過集合體的整體反映,而不是單一的形象傳播為社會形象的構建提供一個快速、穩(wěn)定的社會形象。這種以時代精神為導向的社會形象的美感傳播,不僅是以視覺傳播方式的顯性傳播,而且是存在一定的隱性傳播的方式。
【關鍵詞】社會形象美感;傳播方式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0-0197-02
一、社會形象傳播是人物形象、事物形象、事件形象的綜合傳播
形象,指一個具體的形態(tài),可以使人產生心理思想活動。人物形象,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內在和外在所體現(xiàn)出來的形象特征,包括外貌形象、內在心理特征和通過體現(xiàn)出來的綜合形象而形成的旁人的評價。正面形象在傳播過程中形成積極的引導作用,而反面形象在傳播過程中可以給人以警惕作用,正反面人物形象都可以傳達一定的社會理念,從而形成社會認同機制。事物形象,也就是物體所帶給人的感受,在散文詩歌中往往具有象征意義和具有特定的含義。經常被用來凸顯人物性格,由物到人,借物抒志。抓住物體的某些特征,通過象征性的手法來表達特定的含義;事件形象,指某一具體事件的脈絡,分析內容所構建的形象,有熱點事件、歷史事件等。通過事件形象這一媒介有助于在新聞傳播過程中對塑造一個任務乃至國家形象產生導向作用。因此社會形象不僅僅是單一的某一個人物或者事物所塑造出來的,而是人物、事物、事件形象的集合體的一個綜合反映。
社會形象,是當代中國社會內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的感知和評價。[1]社會形象也可以說是社會面貌,是社會帶給人的直觀感受,也是在傳播過程中的社會內容所體現(xiàn)的整體形象,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形象,它綜合了各個要素。社會形象不是單一要素所體現(xiàn)的,而是通過這三個要素的整體反映,結合了人文、地理、歷史、思想的綜合體現(xiàn)。使得在傳播中滿足不同的受眾需求,在受眾差異中尋求統(tǒng)一。在新媒體迅速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下,圖像形象作為主導傳播媒介、視覺傳播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出來。由于在傳播中的優(yōu)勢,有助于提高社會凝聚力并在傳播過程中提升公眾的社會認可,有助于構建完善的社會秩序。
二、社會形象的美感表達注重視覺審美的顯性傳播,也更注重視覺審美的隱性傳播
從形象學理論來看,當代中國社會形象是文化、歷史和意識形態(tài)綜合的產物,是自我和他者、本土和異域互動的產物。[1]在媒體傳播過程中逐漸固化成為特定的形象,這是長年累月不斷刻畫的過程,這種社會形象一旦形成某一特定的標志,便會在傳播中形成主導地位,以第一維度作用于社會認同。這便是社會形象的主動表達,是傳播主體為了塑造正面的社會形象所需要塑造的形象美感;社會形象也有被營造的過程,即在傳播過程中,由于一定的社會事件或人物所留下的公眾印象。也就是說,社會形象在傳播過程中并不是單線操作的過程,不再是傳統(tǒng)的由傳播媒介單方面主導輿論方向的單一模式。在如今的互聯(lián)網傳播過程中,公眾實時參與媒體之間的消息互動,這也就使得公眾成為傳播媒介的一部分。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新媒體傳播在主導社會形象、激發(fā)社會活力的同時,也要關注與公眾的良性互動,使得社會形象符合社會主流意識的要求。
通過全方位、多角度的社會形象美感塑造,在新媒體傳播方式上結合視覺傳播中的顯性傳播和隱形傳播相結合的方式,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在公眾主動接受的范圍內,使得社會形象的各個方面都能得到良性傳播,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這也是由于當今多媒體傳播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媒介,因此視覺傳播成為信息傳播的主導,公眾可以不受空間的局限性來接收信息甚至是成為信息傳播的媒介之一。視覺傳播的方式是一種非常直觀且快捷的方式,因此在傳播過程中加快影響了公眾對社會形象的認同。在這一情況下,社會形象傳播不僅要注意社會形象美感的顯性傳播,還要注意社會形象美感的隱性傳播。
社會形象美感的隱性傳播與顯性傳播是兩種不同的傳播途徑,分別擁有各自的優(yōu)勢和劣勢。在社會形象美感的傳播過程中,顯性傳播具有更加迅速、直接明了的優(yōu)點,而隱性傳播又具有顯性傳播中所不具有的穿透性、內涵性和深遠性,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更能深刻地傳達信息。根據這兩者的優(yōu)勢比較,在社會形象美感的過程中可以做到結合兩者的傳播路徑,充分利用這兩者的優(yōu)勢為傳播服務。首先通過顯性傳播的方式,將所要刻畫的形象美感直接明了地傳達給受眾,直接做到傳播主體與信息接收者之間的信息互動,進一步通過這種由傳播主體主動塑造的美感形象進行引導,進而在受眾心中建立起符合社會主流意識的社會形象美感。
這種方式雖然簡單、直接、奏效快,但是這種由傳播主體所主導的顯性傳播方式略顯刻意,具有明顯的結果傾向,這種單向控制的傳播方式往往會形成一些不良后果,如公眾在接收信息時所產生的逆反心理等。但是結合隱性傳播的魅力,正好可以完美地解決這種單一的傳播路徑,在長久建立的過程中往往更具優(yōu)勢。隱性傳播在社會形象美感的建立時,更加注重形象美感的內涵,是一個長久建立的過程,在日常生活中以不易被察覺的方式存在于日常生活當中。在這一過程中能逐漸激起公眾的互動興趣,從而主動接受所傳播的信息內涵,從而建立起一種主動認同的方式。隱性傳播與顯性傳播在結合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融入公眾生活,成為一種無意識的接受過程,而建立起來的社會形象美感更具穩(wěn)定性。
三、社會形象的美感傳播是公眾視覺審美意識與時代精神的統(tǒng)一
社會正處于視覺傳播的時代,社會形象的美感也是具有社會性的。由于我們從古至今群居生活的特性,因此凡是與人相掛鉤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社會性。社會形象美感作為一種社會符號被人所接受,雖然這是一種靜態(tài)的社會化符號,但是在傳播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傳播形式。在社會形象美感的傳播過程中,這種符號是實際存在的。社會形象作為一個國家的表征,往往具有一定的時代印記,并且是作為一種構建社會秩序架構的存在。如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對語言的用途進行描述,一種處于無序狀態(tài)的社會是不利于人類自身發(fā)展的,只是對于人類文明和行為良性規(guī)范的破壞。[2]因此,社會形象美感的傳播并不是單向的公眾視覺審美意識所決定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的公眾視覺審美意識和時代精神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
社會形象美感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表征,而這種軟實力的關鍵要素價值觀和時代精神,正是社會形象美感的影響因素,社會形象也是國家形象的要素,是對外宣揚和維護國家形象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塑造一個完美的社會形象的同時,也是在塑造一個良好的國家形象,這是對外傳播的重要戰(zhàn)略。在我們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同時,把握好對外傳播的機遇,逐漸走向世界大舞臺,塑造良好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時代社會形象,向世界展現(xiàn)中國實力。這也需要我們把握時代精神的定位,從而塑造正確的社會形象,當今時代下的社會形象應當是符合時代發(fā)展的主題精神的,也就是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樹立一個靠譜負責的、有擔當的大國形象是我們的目標。我們所傳達的社會形象一直以來是我們所傳達的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下的寫照,是符合時代發(fā)展潮流的,因此在傳播過程中能夠最大化地達成公眾認同。
四、總結
綜上所述,本文從三個方面探討社會形象,是社會內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結合的感知形象,社會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社會全貌,是社會客體帶給人的最直觀感受,在傳播過程中綜合了各個要素所呈現(xiàn)的整體形象。
參考文獻:
[1]李春燕.新媒體時代社會形象傳播效果的優(yōu)化策略[J].青年記者,2019(08):20-21.
[2]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M]//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