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王和強,周海榮,黃小雁,張 文
(東莞市康復醫(yī)院,廣東 東莞 523119)
尿失禁是腦卒中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主要是膀胱逼尿肌反射性亢進,導致尿道外括約肌無抑制性松弛所引起。腦卒中后尿失禁發(fā)生率在37~58%之間[1],常導致濕疹、壓瘡、皮膚感染及泌尿系統(tǒng)炎癥等并發(fā)癥,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zhì)量。積極治療尿失禁對提高腦卒中患者生活質(zhì)量有重要意義[2]。本研究采用rTMS聯(lián)合電針治療腦卒中后尿失禁臨床效果,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本文資料來自于我院收治的60例腦卒中后尿失禁患者資料,所有病例均符診斷標準;排除認知功能障礙或意識不清患者;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患者;其他因素導致的尿失禁者;惡性腫瘤患者;體內(nèi)有金屬植入物者;腦內(nèi)靠近刺激線圈處有金屬材料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齡38~64歲,平均年齡(45.6±15.6)歲;病程14~47 d,平均病程(35.5±3.8)d;15例為腦梗死,10例為腦出血。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35~65歲,平均年齡(46.8±17.2)歲;病程16~48 d,平均病程(32.5±2.6)d;13例為腦梗死,12例為腦出血。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等基線特征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給予基礎尿失禁護理,包括心理護理、皮膚護理、盆底肌鍛煉、膀胱功能鍛煉等。尿路炎癥者應及時開展抗感染治療。
1.2.1 盆底肌鍛煉
患者仰臥,雙腿輕微屈曲張開,吸氣,收腹,抬臀,重復收縮提肛肌,夾緊肛門周圍及會陰部肌肉,維持3~5秒,然后呼氣,緩慢放松,連續(xù)10遍為一次,每日進行5~10次,一共訓練4周[3]。
1.2.2 膀胱功能鍛煉
多采取間歇性導尿。行間歇性導尿前制定飲水計劃,每日液體入量控制在2000 ml以內(nèi)[4]。在每次導尿前均應配合各種方法進行膀胱訓練,患者或家屬用手指輕叩恥骨上區(qū),引起逼尿肌收縮,讓其自行排尿,并測量排出尿量[5]。
1.2.3 對照組
在常規(guī)西醫(yī)內(nèi)科治療及尿失禁護理基礎上增加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rTMS治療。儀器為英國Magstim公司產(chǎn)Rapid2型經(jīng)顱磁刺激儀。治療時,刺激位點選擇雙側(cè)腦初級運動皮質(zhì)(M1區(qū)),中心刺激點與頭皮相切(磁頭與頭部呈45度角),頻率20 HZ,各900個脈沖,每日1次,每次20 min,共治療30次。
1.2.4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電針治療。取仰臥位,對百會、四神聰、關元、中極、陰陵泉以及三陰交諸穴實施常規(guī)消毒后進針,提插捻轉(zhuǎn)手法,針刺得氣后與電針儀連接,留置30 min(電壓為1.96 v,頻率2 Hz,電流強度1 mA)。每日一次,治療4 w。
觀察患者治療前后尿流動力學指標及排尿情況變化,尿流動力學指標包括平均膀胱壓力、平均膀胱容量、平均殘余尿量等項目的前后檢查。排尿狀況包括24 h尿失禁次數(shù)等指標,記錄治療前后1個月的評價記錄。
將數(shù)據(jù)納入SPSS l8.0軟件中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明兩組患者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治療后尿流動力學指標均明顯提高(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后尿流動力學指標更優(yōu),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表2、表3。
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治療后24小時尿失禁次數(shù)均明顯減少(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后24小時尿失禁次數(shù)減少更明顯,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1 兩組患者平均膀胱壓比較(±s,cmH2O)
表1 兩組患者平均膀胱壓比較(±s,cmH2O)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30 69.88±3.83 43.59±3.80 3.723 0.000對照組 30 71.39±5.07 60.02±4.48 2.262 0.019 t 0.163 3.008 P 0.902 0.014
表2 兩組患者平均膀胱容量比較(±s,ml)
表2 兩組患者平均膀胱容量比較(±s,ml)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30 244.63±35.64 324.12±29.64 3.603 0.000對照組 30 237.65±40.31 280.37±23.54 2.506 0.007 t 0.277 2.043 P 0.895 0.016
表3 兩組患者膀胱殘余尿量比較(±s,ml)
表3 兩組患者膀胱殘余尿量比較(±s,ml)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30 126.33±20.06 72.25±13.43 5.024 0.000對照組 30 123.25±23.43 93.01±18.66 2.405 0.010 t 0.152 2.375 P 0.933 0.011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24小時尿失禁次數(shù)比較(±s,ml)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24小時尿失禁次數(shù)比較(±s,ml)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30 7.82±2.51 4.17±1.61 4.369 0.000對照組 30 7.66±2.90 6.03±2.25 1.998 0.041 t 0.187 2.234 P 0.910 0.015
腦卒中后尿失禁主要是排尿中樞部分受損,大腦難以控制排尿中樞,對排尿反射的抑制作用減弱?;颊甙螂醉g帶以及盆底肌也無法正常收縮,導致盆底肌無力,韌帶處于松弛狀態(tài),膀胱功能亢進,引起尿頻、尿急、尿失禁[6-7]。
rTMS是一種神經(jīng)調(diào)控新技術,能夠改善局部腦代謝及腦血流,興奮受損神經(jīng)組織,促進神經(jīng)軸突再生,有利于神經(jīng)細胞生長,加速受損神經(jīng)功能恢復[8]。目前認為rTM S可通過改變皮質(zhì)興奮性和皮質(zhì)脊髓細胞活性來調(diào)節(jié)脊髓興奮性[9]。rTMS 還可刺激骶神經(jīng)恢復,抑制逼尿肌收縮,從而緩解尿失禁癥狀[10-12]。
中醫(yī)學認為卒中后尿失禁為“遺溺”,膀胱乃病位所在,與脾腎、三焦存在密切關聯(lián),病機主要是腎元虧虛、氣化失司,固攝無權,膀胱失約,開闔不利,小便不能統(tǒng)攝。采用針灸方案治療尿失禁,其目的主要是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周圍神經(jīng)系統(tǒng)興奮性產(chǎn)生調(diào)節(jié),恢復膀胱尿道功能。強化膀胱逼尿肌收縮反應,以有效抑制排尿。臨床研究認為,針刺灸治對腰骶部穴下神經(jīng)沖動傳入有良好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對膀胱尿道排尿產(chǎn)生反射性調(diào)節(jié)效應。本研究取穴為百會、四神聰、關元、中極、陰陵泉以及三陰交諸穴,其中百會、四神聰二者均處于中央小葉頭皮投射部位,針刺有助于強化中樞排尿調(diào)節(jié);關元、中極二穴可調(diào)理膀胱氣化,通利小便;三陰交扶正固本,補益人體元氣;陰陵泉健脾益氣[13]。
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治療后尿流動力學指標均明顯提高(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后尿流動力學指標更優(yōu),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后患者24小時尿失禁次數(shù)均減少,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治療后24小時尿失禁次數(shù)減少更明顯,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rTMS聯(lián)合電針治療腦卒中后尿失禁療效更為顯著。
綜上所述,rTMS聯(lián)合電針治療腦卒中后尿失禁效果確切,可有效改善腦卒中后尿失禁癥狀,建議在臨床上加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