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秋
摘 要隨著最新修訂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初稿)》的發(fā)布,面向中國高中生的國學教學逐漸成為課堂的教育核心內容。“核心教育”主要包括語言構成和使用,思維發(fā)展與完善,審美評價與創(chuàng)造,文化理解與傳承四個方面?,F(xiàn)代中國重建的起點和終點就是教育,特別是國學教育。加快高中語文課程改革,推進國學學科建設,完善國學課堂教學,培養(yǎng)具有完善人格和豐富國學知識的人,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萊德舒仁的教育理念在課程中,特別是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古典語文教育中的實施,是所有中文教育者都值得考慮的。
關鍵詞國學經典;高中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17-0185-01
每位老師都有義務和責任來推廣中國經典,這不僅包括中國傳統(tǒng)美德,而且包括中國人民的精神精髓,以便學生閱讀中國經典并豐富其國學知識。同時,指導學生學習其前輩享有盛譽的道德品質。中國經典著作涵蓋面很廣,它涵蓋了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包括中國儒家經典、詩歌、歌曲,以及人民的傳記及記錄中國人民奮斗的歷史等。
一、誦讀國學經典,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
當前,國學教育仍然是高中語文教育的重點和難點,古典語文閱讀教育的改革仍在發(fā)展。已經很古老的文獻仍被選作學生學習國學的對象,在文學、文化、歷史甚至哲學方面都非常重要。語言使用、思維結構、審美價值和文化傳承對現(xiàn)代中學生來說有重要的學習價值。當前的高中學生所學習的國學教科書,通過單元知識和課后培訓來考慮文體和人類的意義,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在語言、思維、美學和文化方面的核心語言技能。
《勸學》第三章中作為人民教育版的古代漢語的第二篇摘錄,摘自《勸學》一書的第一篇,作者荀子。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章《學者論文》,其價值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本文將以“荀子”的教學內容作為國學素養(yǎng)核心的起點,并嘗試進行課堂設計,使學生能夠從中學到東西,切實提高他們的核心語言素養(yǎng)。
二、品讀國學經典,提升思維發(fā)展
所有中國經典著作都具有中華民族杰出的道德力量,老師們可以讓學生閱讀中國經典著作,為中國經典教育特色開辟道路,加深對中國經典著作的精神內涵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例如,老師可以從每個經典的國學研究中選擇代表人物,并讓學生分析這些杰出人物的道德榮耀。如,老師可以讓學生在感受到屈原對民族生計的擔憂,為國家和人民感到擔憂;感受到不朽的李白對“天生我才”的信心;感受到孟子的仁慈與智慧;文天祥的愛國品質……老師繼續(xù)加深對中國經典的解釋的深度,滲透中國經典的精神內涵,為學生樹立標桿,運用模范力量激勵學生。文化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并培養(yǎng)他們的道德情感。
在《勸學》中,根據(jù)論文的結構分析全文,總結各段落的一般含義,指導學生組織和總結思想。本文的第一個自然段落是敞開大門,并提出中心論點。通過提出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并詳細分析三個句子,是對荀子《勸學》中涉及的三種人的思想發(fā)展和改進的更深層次的探討。同時,通過課本,讓學生了解其重要性,不斷積累,堅持不懈并專注于日常學習,幫助學生認識到提高道德修養(yǎng)從學習開始。
三、豐富誦讀國學經典活動形式,彰顯國學文化的多樣性
朗讀中國古典文化,也就是所謂的國學誦讀,并不是單單的大聲朗誦。老師應采取各種國學經典閱讀活動,使國學經典有趣而新穎,從而使國學經典的多樣性可以吸引學生,并使國學經典的符號多樣化。例如,從學生最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中國詩詞大會》中其風格主要基于對古代詩歌的背誦,通過舉辦校園詩歌大賽,鼓勵每個學生背誦古詩,從而在校園中營造濃厚的國學學習氛圍。在“口頭大戰(zhàn)”中,可以感受到古代詩歌的魅力。教師還可以主持校園中文戲劇表演,并幫助學生以學習中國古典文學為榜樣,創(chuàng)作包括中國古典文化的戲劇。從經典的三國文化中借來的電視連續(xù)劇《三國演義》,學生們解釋了三國的歷史,諸葛亮是如何幫助劉備光復漢室,并建立了蜀國。通過對情節(jié)的解讀,學生們形成了獨特的理解,并在解讀歷史情節(jié)中更能把握好人物特點再通過誦讀,學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國學經典,豐富國學知識并提高理解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
三、結語
簡而言之,中國經典的閱讀內容不僅僅是課本。教師應積極推廣和實踐國學文化。教師需要和學生一起閱讀中國經典,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深入閱讀中國經典,培養(yǎng)和增強學生的國學素養(yǎng)。以誦讀形式學習并傳承國學經典,發(fā)揚國學文化。
參考文獻:
[1]曹春梅.依托國學經典誦讀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品質[J].甘肅教育,2018(3):75.
[2]尹姿云.中華經典誦讀與優(yōu)秀文化傳承融合的可行性探索[J].語文建設,2018(23):79-80.
[3]盧益平.讓經典的詩文潤澤學生的生命[J].青年教師,2017(1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