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珊珊
“老師,我還有更好的方法?!薄袄蠋?,我有補充。”“老師,我發(fā)現(xiàn)書上錯了?!爆F(xiàn)在的語文課堂,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老師,一不小心就會面臨前所未有的尷尬。課上,學生開始有自己的主見,不愿跟著老師設定的思路走。那么,是將教案進行到底,還是大大方方地順著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前進?其實,教學過程不只是忠實地執(zhí)行課程計劃(方案)的過程,更是師生共同開發(fā)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是一種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富有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過程。作為教師則要有動態(tài)生成的觀念,強烈的課程意識,科學而藝術(shù)的融合“預設”和“生成”。唯有如此,教學才會成為一種藝術(shù),才會成為動態(tài)生成的生命歷程,才會充滿生命的氣息,才有了令人叫絕的“柳暗花明”。那么,面對紛至沓來的生成,我們?nèi)绾斡行У匕盐铡皠討B(tài)生成”,使課堂充滿無限精彩,以達到師生共同成長的目的呢?現(xiàn)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點膚淺的認識。
一、“突發(fā)其想”——巧妙放大
語文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學生——每一個鮮活的生命體,他們呈現(xiàn)在課堂中的喜怒哀樂、言行舉止,都是教學過程中的動態(tài)生成性資源。尤其是對于學生的突發(fā)其想,教師必須獨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即時納入于臨場設計之中,巧妙放大,運用于教學活動之中。
如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五彩池》這篇課文時,他先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欣賞了一組五彩池圖片,結(jié)合書上語言的描寫,充分體味了五彩池瑰麗的色彩。就在這時,一學生好奇地問道:“老師,五彩池能游泳嗎?”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了!執(zhí)教老師呢?他也呆了,因為他根本沒想到學生會提這一問題,但他很冷靜,只見他首先微笑著對提問的學生說:“你提的問題很有意思!”接著又對全班學生說:“既然大家對這一問題很感興趣,那么,我們先分小組討論一下,好嗎?”學生們馬上興致勃勃地議論起來,接著讓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如果教師不認真傾聽,并及時發(fā)現(xiàn)“五彩池能不能游泳”這一有益的動態(tài)資源;如果教師沒有強烈的資源意識,而是輕易放棄這個問題的研究,抑或是蜻蜓點水般一掠而過,課堂上怎能有如此意料之外的收獲?
二、“多元解讀”——走進文本
《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币虼耍陂喿x教學中,教師應該給學生巨大的空間,引領(lǐng)學生親歷閱讀過程,走進文本,和文本中的人物對話,并進入情景,去體驗、感悟,允許對文本多元解讀。
如一位老師在教學李白的詩《夜宿山寺》時,有學生提出:“天上根本沒有人,詩人為什么說‘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呢?”教師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讓學生自己再讀這句詩歌,在體會詩歌的意境中大膽地設想原因。學生自讀詩歌后各自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生:我從“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這句詩中體會到寺廟很高很高,天上的神仙就好像在我們的頭上,不能大聲說話,不然就吵醒他們了。
在學生說出自己的感悟之后,教師再讓學生閱讀李白的生平簡介,讓學生知道李白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風豪邁奔放,想象奇特,夸張大膽,再去理解這句詩時,學生的感悟就更深了。
我們看到,由于教師的鼓勵,學生對這個問題產(chǎn)生了多種答案,盡管認識有高下之分,但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們對文本的思考。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的引導,體現(xiàn)了價值上的導向作用。
三、“異樣聲音”——科學引領(lǐng)
課堂生成也只有立足文本,才能朝著合理的方向發(fā)展,不至于成為不著邊際的胡思亂想。在當前的語文教學中,有些教師“以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為由,對學生在學習中出現(xiàn)的明顯錯誤“視而不見”,一味地“尊重”,盲目地追求“生成”,追求“奇異”,而忽略了教育的“價值引導”。
如一位教師在《濫竽充數(shù)》教學接近尾聲時,問學生:“你覺得南郭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
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語出驚人:“我覺得南郭先生是個很聰明的人?!?/p>
教師愕然:“是嗎?”
“南郭先生雖然不會吹竽,但吹竽的動作裝得像模像樣,這么長時間都沒有被人發(fā)覺,不是很聰明嗎?”
教師一聽,也覺得很有道理:“聽你這么一說,老師也覺得有些道理。誰還贊同這種看法呢?”
“南郭先生很會利用機會,他看準了齊宣王喜歡聽大伙兒合奏的機會,趁機混了進去,很聰明?!?/p>
教師若有所思地回答:“想不到同學們有這么獨特的理解,讓老師也覺得有道理”。于是轉(zhuǎn)身在黑板上寫下了“聰明”兩字。
就這樣,一個虛偽作假的人居然變成了聰明,這樣的理解肯定有違編者及文本的本意,與課文主旨背道而馳。這并非是創(chuàng)新文本,超越文本,而是曲解文本,游離文本,是一種負效的、不負責任的教學行為。其實,越是動態(tài)生成、流程靈活的課堂,越是需要教師強有力的引領(lǐng),需要教師對紛至沓來的生成信息進行篩選點化。這樣才能真正達成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實現(xiàn)課堂教學無序和有序的統(tǒng)一。
對語文教學而言,它的最高境界是教師、學生、作者三者的情感通過課文語言達到共鳴,是三者的心靈在課文的言語中交流融合;它的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閱讀、思考、觀察、操作、想象、質(zhì)疑、創(chuàng)新的過程。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給我們一線老師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正如葉瀾教授所說:“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xiàn)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