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建峰,薛 鑫
口腔頜面囊腫及囊性病變是口腔常見病之一,早期患者臨床癥狀不明顯,僅表現為面部輕度腫脹。但隨病情的進展,囊腫體積逐漸增大,同時對周圍組織結構壓迫,進而演化為角化囊腫或牙囊腫,給患者的工作、生活帶來嚴重影響[1-2]。開窗引流術通過開窗局部打開囊壁和骨質,最大限度減輕了周圍組織的受損程度,確保骨連續(xù)防止術后死腔,不僅可維持患者頜骨功能以及面部功能,還降低了感染率[3]。本研究抽取收治的88例口腔頜面囊腫及囊性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采用傳統(tǒng)手術方法(對照組)和開窗引流術(研究組)治療口腔頜面囊腫及囊性病變,對2組患者臨床治效進行評價。
1.1 一般資料:將88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4例。對照組女性19例,男性25例;年齡19~60歲,平均(40.08±6.21)歲;病程2~8年,平均(4.58±2.04)年;發(fā)病部位:上頜17例,下頜部27例。研究組女性20例,男性24例;年齡18~62歲,平均(40.06±6.26)歲;病程1~8年,平均(4.52±2.14)年;發(fā)病部位:上頜18例,下頜部26例。2組患者基本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經臨床癥狀、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診斷。②均為首次發(fā)病。③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④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①患有心力或呼吸衰竭及惡性腫瘤。②哺乳期、妊娠期女性。③患有代謝性和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④入組前已接受過相關治療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完善患者術前檢查,通過口腔CT明確囊腫位置,結合囊腫位置選擇全身麻醉或者局部麻醉。以囊腫口為中心沿牙齦邊緣做一梯形切口,翻開皮瓣后,將囊腫完全切除,而后除去突出的囊腫邊緣和骨壁,最后對剝離的囊腔進行徹底清洗,縫合切口。術后予以抗感染等對癥治療。
1.3.2 研究組:完善患者術前檢查,通過口腔CT明確囊腫位置,進行局部表面浸潤麻醉或者下齒槽神經阻滯麻醉;進行常規(guī)消毒,切開、翻瓣病變區(qū)域的最薄部位,將骨壁去除,做一開窗口1.5~2.0 cm,將囊腔中的囊性液體吸除干凈;采用過3%氧化氫溶液或者替硝唑溶液對囊腫進行反復沖洗,以確保膿液無殘留;沿切口一周進行袋形縫合囊壁與黏膜,將碘仿紗布填塞在囊腔中。手術后給予抗生素或其他抗感染治療。
1.4 觀察指標
1.4.1 手術成功率:囊性病變組織以及囊腫清除徹底,術后3個月病情未見復發(fā)[1]。
1.4.2 手術情況:包括所有研究對象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
1.4.3 術后并發(fā)癥:統(tǒng)計2組研究對象治療期間面部畸形、感染發(fā)生率。
1.4.4 生活質量評分:包括物質、社會、心理、軀體功能4個方面,最低分是26分、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6]。
2.1 2組患者手術成功率的比較:3個月后2組患者手術成功率研究組(95.45%)較對照組(76.19%)顯著提高(χ2=8.49,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手術成功率的比較[n(%)]
2.2 2組患者手術情況的比較: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54.26±3.14)min,較對照組的(89.62±7.11)min明顯縮短(P<0.05);研究組住院時間(5.02±0.65)d,較對照組的(8.79±1.14)d 明顯減少(P<0.05)。術中出血量研究組(97.26±4.14)mL,較對照組(142.26±10.44)mL顯著降低(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手術情況的比較
2.3 2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比較:對照組4例感染,7例面部畸形,而研究組僅有1例面部畸形。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研究組為2.27%,較對照組的25.00%顯著降低(χ2=9.64,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n(%)]
2.4 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與對照組相比較,研究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的比較(分,
口腔頜面囊腫及囊性病變多見于青壯年,主要是由于在密閉環(huán)境中頜骨中殘留上皮組織發(fā)育而形成。患者早期臨床癥狀不典型,極易被忽視,如果出現腫脹、疼痛等癥狀時,說明囊腫病變組織明顯增大[4-5]。隨著疾病的發(fā)展,病變部位的滲透壓會繼續(xù)升高,病變組織逐漸向內部形成,并以“膨隆性”生長,造成局部組織發(fā)生移位,嚴重影響了患者外在形象,造成功能性障礙[6-7]。傳統(tǒng)手術治療主要以刮除囊壁組織、拔除患牙為主,術后極易出現薄弱骨質、死腔等,增加術后感染率,導致患者面部外形難以恢復,且疼痛感明顯,生理、心理壓力較大[8]。
開窗引流術是通過對囊腔引流降低壓力,減輕對相鄰組織的損傷,盡可能維持骨的連續(xù)性,術后隨著囊腔縮小或消失,膨隆變形的面部會逐漸恢復正常。本方法術者容易掌握,創(chuàng)傷較小,患者恢復較快,術后復發(fā)率低,與傳統(tǒng)手術對比,開窗引流術屬微創(chuàng)、操作簡單、安全性好。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患者手術成功率和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開窗引流術較傳統(tǒng)手術更能夠提高手術成功率,同時提高患者預后的生活質量。在縮短手術時間和平均住院方面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開窗引流術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住院經濟負擔。此外,研究組術中出血量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開窗引流術在治療口腔頜面囊腫及囊性病變時可降低患者手術風險。這與邵秀梅等研究結果一致[9]。本研究結果顯示,開窗引流術在口腔頜面囊腫及囊性病變治療中操作簡單、安全有效,可作為口腔頜面囊腫及囊性病變患者治療又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