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如
(中山市坦洲醫(yī)院,廣東 中山 528467)
手足口病作為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能夠導致患者出現(xiàn)以手、足、口腔內多發(fā)性皰疹、丘疹等特征性癥狀,該病多發(fā)于學齡前兒童,雖然其治療方式已較為成熟,但由于學齡前兒童體質稍弱,若不謹慎進行治療,仍然有可能造成相關的后遺癥,甚至出現(xiàn)心臟并發(fā)癥或是急性腦膜炎等嚴重并發(fā)癥[1],本研究現(xiàn)針對手足口病患兒應用個性化護理模式進行干預,同時進行健康教育指導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分析,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 年7 月至2019 年8 月間收治的50例手足口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并通過隨機數(shù)字表法對患兒進行隨機分組,對照組以及實驗組各25 例。對照組男14 例,女11 例,年齡0.5-5 歲,平均(3.4±1.4)歲。實驗組男13 例,女12 例,年齡0.5-5 歲,平均(3.8±1.6)歲。所有患兒及家屬均以詳細了解本研究內容后簽署知情同意書。所有研究對象之性別、年齡、病程等基本資料數(shù)據經統(tǒng)計學對比后結果無統(tǒng)計學意義,符合可比性原則。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患兒治療期間應用常規(guī)的感染預防護理進行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內容如下:①加強口腔護理,指導患兒用餐后定時進行溫水漱口或刷牙,避免口腔內皰疹或潰瘍因細菌產生繼發(fā)感染等并發(fā)癥;若患兒出現(xiàn)口腔粘膜的糜爛癥狀,可以指導患兒家屬搭配魚肝油進行保養(yǎng),同時指導患兒按時服用相關的抗菌藥物。避免患兒疼痛持續(xù),降低治療依從性;②衛(wèi)生護理:更換柔軟床單,避免患兒皮膚受損部位接受外部刺激,同時加強周圍環(huán)境的清潔消毒,避免皮損處感染。按時替患兒修剪指甲,夜間可將患兒戴上手套,避免患兒無意識的撓抓皮膚產生新的皮損。
1.2.2 實驗組患兒在上述護理內容作為基礎,應用個體化制定的護理措施進行干預,同時過程中加強健康教育搭配治療,具體內容如下:①加強手足口病患兒的心理疏導:由于患兒年齡小、自控力不高,護理人員需要通過加強溝通針對患兒進行深入的了解,包含其性格、喜好以及習慣等等,以患兒能夠理解范圍內的方式進行深入的交流。避免其因疼痛不適等癥狀產生焦慮不安、恐懼等不良心理反應。②加強口腔清潔護理以及飲食指導:若患兒口腔內粘膜出現(xiàn)糜爛或潰瘍、皰疹等癥狀,可以通過開喉劍噴霧劑(兒童型)(國藥準字Z20025142,貴州三立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規(guī)格15 mL),每次適量,每日3 次。能夠有效的降低患兒飲食過程中產生的疼痛,同時促進口腔粘膜的創(chuàng)傷進行修復。飲食方面建議患兒按照低脂肪、高纖維、高蛋白的飲食標準進行食物的攝取,避免食物過熱、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進行,降低患兒消化道癥狀的產生。③患兒發(fā)熱癥狀的預防以及處理:根據患兒體重給與家屬每日飲用水量的標準,并按時進行提醒。嚴格進行體溫的測定以及記錄,若患兒體溫上升超過38.4°C,首先選擇物理方法進行降溫,若體溫未恢復至正常水平或持續(xù)升高,則進行對應的藥物治療。④健康教育宣講以及健康手冊發(fā)放:通過發(fā)放疾病相關內容的健康手冊,以及舉辦相關的健康教育宣導講座,為患兒家屬提供手足口病的預防知識要點以及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能提示患兒及其家屬需重視患兒的衛(wèi)生習慣。
1.3 評價指標。針對2 組患兒癥狀、皮疹消除時間等指標作為干預效果的對比。治療效果評價內容如下:①患兒臨床癥狀經治療后完全消失,且保持3 日內體溫穩(wěn)定為治療顯效。②患兒臨床癥狀經治療后基本消失,且保持3 日內體溫基本穩(wěn)定為治療有效。③患兒臨床癥狀經治療后仍無明顯變化,且體溫控制效果不佳為治療無效[2]??傆行?(治療顯效+治療有效)×100%。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4.0 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并通過t 檢驗進行比較,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并通過卡方檢驗進行計算,最終以結果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 組患者護理干預后治療效果對比。實驗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組間數(shù)據差異經統(tǒng)計學卡方檢驗對比后顯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2 組患者護理干預后治療效果對比[n(%)]
2.2 2 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皮疹癥狀消退時間對比。實驗組患兒經護理干預后皮疹癥狀消退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患兒,且痊愈時間(亦較對照組患兒短,組間數(shù)據差異經統(tǒng)計學卡方檢驗對比后顯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2 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皮疹癥狀消退時間對比,d)
表2 2 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皮疹癥狀消退時間對比,d)
組別 例數(shù) 皮疹消退時間 痊愈時間對照組 25 5.7±2.5 11.7±2.3實驗組 25 3.4±1.2 7.2±1.2 t - 4.1470 8.6731 P - 0.0001 0.0000
手足口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歸咎于病毒的傳染以及生殖發(fā)育,其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同時病情發(fā)展迅速,多見于學齡前兒童[3-4]。手足口病的臨床治療雖已經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療效,但對于護理措施改善治療以及降低、預防感染的能力仍有待研究[5-6]。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可見個體化護理以及健康教育聯(lián)合應用的護理模式對于治療手足口病有直接的幫助。除此之外,實驗組患兒經護理干預后皮疹癥狀消退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患兒,且痊愈時間亦較對照組患兒短,提示該護理模式下,能夠從癥狀緩解至快速康復等多層面改善手足口病的治療模式。
綜上所述,對于感染手足口病患兒需要注意個人衛(wèi)生習慣以及治療過程中患兒的心理層面影響,通過個性化的護理措施制定,有助于幫助患兒提升治療的依從性進而達到改善治療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