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習(xí)源
爺爺家有一個蒜臼,已陪伴爺爺走過了近40年的時光。
這個蒜臼是用鐵鑄成的,外面黑漆漆的,摸起來凹凸不平,里面顏色稍淺,經(jīng)過幾十年的打磨,已變得光滑黑亮。蒜臼杯身不大,底座又高又細(xì),看起來像個高腳杯,只不過比盛紅酒的玻璃杯粗糙了許多。
爺爺做菜離不開蒜。每次做飯前,他就會提前剝好一大碗蒜,然后用蒜臼搗成蒜泥。搗蒜時,廚房里就會響起一陣“乒乒乓乓”的聲音,這聲音是有節(jié)奏感的,蒜杵搗在蒜上、杯底和杯壁,發(fā)出的響聲也不相同,時快時慢,時大時小,時而清脆,時而低沉……這個蒜臼好似一件打擊樂器,在歲月的長河中,爺爺用它敲出了一首首生活的贊歌。
聽爺爺說,他年輕的時候家里生活沒有現(xiàn)在這么寬裕,吃的東西很少,調(diào)料就更缺乏了。那時候,做一碗面招待客人就算很體面了。每次吃面之前,爺爺都會用蒜臼搗一些蒜蓉,放在煮好的面條上,再淋上滾燙的油,油與蒜蓉相遇,嗞嗞作響,隨之而來的便是一股撲鼻的蒜香,這濃濃的蒜香,足以驅(qū)散來客的饑餓與疲乏。
現(xiàn)在,雖然各種調(diào)料擺滿了灶臺,但爺爺還是離不開他的蒜臼。做清蒸鱸魚、蒜蓉鮮蝦、蒜香花甲、清炒時蔬……哪一樣都離不開蒜。爺爺搗蒜的時間更長了,敲出的“曲子”便越來越多,越來越歡樂!
日子在爺爺?shù)乃饩世锪魈手?,流淌出一首首美好生活的贊歌?/p>
老師小評
小作者描寫了蒜臼的外形和作用,并融入了爺爺對蒜臼的感情,對那個艱苦歲月的回憶。小作者情感真摯,將爺爺搗蒜發(fā)出的聲音,比作“一首首生活的贊歌”,結(jié)尾再次呼應(yīng),升華了習(xí)作的中心。
【作者系重慶市巫山縣南峰小學(xué)四·7班學(xué)生,指導(dǎo)并置評:張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