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年生
1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歐美文壇出現(xiàn)了不少反法西斯題材的作品。然而,無論從印行版本、讀者數(shù)量以及影響的深遠而言,都比不上一個默默無聞的猶太小姑娘的作品:《安妮·弗蘭克日記》。
安妮·弗蘭克1929年6月12日生于德國美因河畔法蘭克福。父親奧托·弗蘭克是一名德籍猶太商人。1933年希特勒上臺以后,弗蘭克一家便離開德國,流亡到荷蘭,在阿姆斯特丹定居下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德國占領(lǐng)了荷蘭。德國法西斯也在荷蘭用殘酷手段迫害猶太人。為了逃避生離死別的命運,弗蘭克全家便佯傳失蹤,躲進一座樓房的后部,即所謂“后屋”。除了他們一家四口——父親、母親、姐姐和安妮——以外,還有她父親公司的職員范丹先生一家三口——范丹夫婦和他們的兒子彼得——和一個名叫杜賽爾的牙科醫(yī)生一起避難。
八個猶太人在后屋生活,必須保持絕對安靜,因為樓下的辦公室和庫房白天都有人工作。他們在這種名副其實暗無天日的境況下生活了兩年多。小安妮就是在這種特殊條件下成長起來的。
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的13歲生日。她收到的生日禮物中有一本日記簿。從這一天起,安妮開始寫日記。日記除了開頭那一部分外,都是寫于后屋,是以書信形式假托寫給女友吉蒂的。安妮把自己的憂慮、歡樂、愛情和失望全都傾訴在日記中,這本日記成了她的知心好友和莫大安慰。
安妮是一個聰明、善良、純潔、敏感和熱情的少女,上進心很強,學(xué)習(xí)努力,對一切問題都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她的愛好和興趣十分廣泛,涉獵的范圍遍及許多方面。即使在那前途渺茫、生命時刻都有危險的絕望處境中,她也從未對生活失去信心。
日記洋溢著這個超常少女的穎慧與才華。她以與女友談心的形式,探索人生的意義。她對生活的洞察超越了后屋那個彈丸之地,也超越了她所處的戰(zhàn)爭年代。她冷眼觀察周圍這一群普通人,記下了她對成年人的看法以及對各種問題的思考。不難理解,人們長期生活在這樣狹小的天地里,沒有必需的生活空間和活動余地,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guān)系自然會受到損害。安妮正是通過對父母、子女之間的矛盾,對后屋避難者之間的種種糾葛的描寫,從側(cè)面反映了法西斯統(tǒng)治下人性所遭受的扭曲。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在這方面,安妮能對自己一分為二,無情地剖析自己,糾正自己的偏頗。此外,日記還記下了她心中的愛情萌芽和她對待愛情的嚴(yán)肅態(tài)度。
2
日記從1942年6月12日寫到1944年8月1日。1944年8月4日,蓋世太保沖進后屋,八個猶太人連同他們的朋友克萊曼和庫格勒都被逮捕。9月3日,這八個猶太人乘坐一艘裝著一千名猶太人的輪船離開荷蘭,后來又被裝上一列貨車,經(jīng)過德國境內(nèi),最后到了波蘭的奧斯威辛。在站臺上,男人和女人分開了。奧托·弗蘭克就是在那里和他家人生離死別的。
1944年10月,安妮、瑪戈特和范丹太太被送到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弗蘭克太太獨自一人留下。她精神恍惚,拒絕進食,1945年1月6日在奧斯威辛集中營死去。范丹先生在毒氣室被毒死。杜賽爾被押回德國,死于諾恩加梅集中營。1945年2月,黨衛(wèi)隊在蘇軍進擊下逃離奧斯威辛。奧托·弗蘭克活了下來,被蘇軍解放。
在貝爾根-貝爾森,安妮曾遇到她的同學(xué)漢妮莉(即莉絲)。后來漢妮莉回憶那次見面的情景說:“天黑了,我等得渾身發(fā)抖。過了好久,我忽然聽見一個聲音:‘莉絲,莉絲,你在哪兒?’是安妮在喊我。我順著聲音找去,看見她在鐵絲網(wǎng)那邊,衣衫破爛。夜里很黑,我勉強能看出她那瘦瘦的、曬黑的面孔,一雙眼睛顯得很大。我們哭了又哭,因為這時候我們當(dāng)中,除了隔著一層鐵絲網(wǎng)以外,再沒有別的。我們的命運沒有什么兩樣了。我告訴安妮,我母親已經(jīng)去世,父親也快要死了。安妮告訴我,她一點兒也不知道她父親的情況,她母親留在奧斯威辛集中營。這里只有瑪戈特和她在一起,可是她病得很重。她們到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以后,還看見過范丹太太?!?/p>
不久,范丹太太就去世了。瑪戈特也在1945年2月底或3月初死去。一個生還者回憶道:“安妮那時已病了。她不知道她姐姐已不在人世。不過幾天后她便感到了,不久她也死去?!彼罆r她還不到十六歲。在罪惡滔天的法西斯強盜的摧殘下,一個含苞欲放、才華橫溢的少女就這樣夭折了。
3
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奧托·弗蘭克回到阿姆斯特丹。他們的朋友米普和貝普將安妮的日記和手稿交給他。這些都是她們在蓋世太保襲擊后屋后在舊書報堆中發(fā)現(xiàn)的。奧托·弗蘭克把安妮的日記抄錄下來,作為紀(jì)念,在親朋中傳看。
有人建議將日記公開發(fā)表。弗蘭克先生把日記略加刪節(jié),就以“后屋”為名,于1947年6月在阿姆斯特丹首次出版,很快就印行了好幾版。
1950年,海德堡蘭貝特·施奈德出版社將日記譯成德文出版,第一次只印了4500冊,當(dāng)時德國很多書商還不敢把這本書陳列在櫥窗里。但是,這本書很快就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至今,它已被譯成55種文字,在許多國家出版。
1955年,日記被改編成劇本,在紐約演出,取得巨大成功,獲得普利策獎和其他獎項。1959年又拍成電影。該片女主角溫特斯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此后溫特斯將其獲得的獎捐贈給安妮·弗蘭克紀(jì)念館。
1956年10月1日,話劇《安妮·弗蘭克日記》在聯(lián)邦德國、民主德國、奧地利和瑞士這四個德語國家的七個大城市同時上演。在法國,日記也由喬治·納孚改編成劇本,演出轟動了整個巴黎。觀眾們從劇場出來時眼中都含著淚水,大家都為這個少女的真摯感情所感動。在阿姆斯特丹,朱麗安娜女王觀看了演出;這個城市正是劇中事件發(fā)生的地方。
《紐約時報》報道這次演出的情況時寫道:“當(dāng)演出達到高潮和結(jié)尾——德國蓋世太保猛擊后屋門的聲音響起時,劇場中發(fā)出一陣壓抑著的啜泣聲。幕落下好幾分鐘,觀眾仍寂靜無聲?;适页蓡T離開劇場后,大家才站起來。沒有鼓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