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蓀
關于冬天,歷來有很多冰冷的說法:寒冬臘月,水瘦山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俗諺曰:“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北M管也有冬陽下銀裝素裹的妖嬈,但冬天的主色調是一抹灰暗蒼白,殘敗、衰落、肅殺、慘淡。
對于寒冷,樹木花草有兩種應對方式。一是落葉,一是常青。寒風一起,物象風景大變。首先看到的自然是落葉一族。
“無邊落木蕭蕭下”,本來的枝葉茂密,忽一下子“威風掃地”:原來碩果累累的果樹如桃、杏、梨、棗之屬,好像功成身退,葉隨風落;喬木如楊、柳、榆、槐、楸、青桐,在氣宇軒昂中黃葉滿地;以花葉取勝的黃櫨、紫葉李、紫薇樹等,亦紛紛解甲換裝。于是,隨處可見一株株一排排一片片“光桿司令”。借用哲學字眼,“本質”暴露出來了?;蚪栌镁W絡語言: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人們常好抱怨“造化弄人”,看來“造化弄物”一樣不留情面。冬天到了,枝繁葉茂、生機勃勃的美好形象,就這樣告別了。
但是,天天在園中徜徉的我,別有一番感覺。因為我看到,即便是落葉,仍有不失壯美的景象。
比如銀杏,園中上千株,除了行道樹,還有銀杏林。隨著秋深,其葉子慢慢變黃。黃得頗為矜持,先是嫩黃,然后明黃,繼而姜黃,到了初冬遇霜而變?yōu)榭蔹S。扇形葉子一片一片飄飄搖搖落下,每棵樹下都攏起碎金一樣的黃葉堆,樹上樹下,一片燦然,令人嘆惋,不忍踐踏。落葉的過程像一篇節(jié)奏鮮明的散文,其令人難忘處足堪回味一個冬天。
水杉也是。密密的針葉由青變黃變紅再變褐紅,一根根一束束落下。令人欣慰的是,裸露的枝條也被染成了褐色,遠望似有火燼式的暖意。
還有楓。園中楓的種類不同,有中國紅楓、北美紅楓,有大葉五角楓、小葉五角楓。有的楓葉也是由青變黃再變紅。寒風一次次吹過,盡管葉子最終要落下來,及至初冬以后葉子變成嫣紅以至醉紅,那堅持到最后的精氣神,還是讓人仰視。
當然,真正令人氣壯的,是不畏寒冬的常青樹。中國古有所謂“歲寒三友”,孔夫子早就點贊松柏:“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眻@中的雪松、黑松、白松、油松,檜柏、龍柏,是常青樹最具代表性的形象。它們對寒冬應當說沒什么感覺,盡管天寒地凍,卻一如既往,甚或愈加蒼勁。
冬天里的竹,可稱松柏的好兄弟。別看清瘦單薄,自是活力四射,宛如錚錚硬漢。園中數萬株青竹、金竹、紫竹,或成片,或成林,或成墩,尤其是四圍幾千米密匝匝的竹籬,風吹不折,雪凍不死,依然青翠欲滴,一樣挺然翹然,令人有南方竹園之感。
更值得說道的是梅。園中的梅有兩種。先是冬梅,中原謂之蠟梅。說起來是個傳奇。松、柏、竹是“不怕冷”,它們的這個小妹子是“怕不冷”。人們習慣說春暖花開,不知竟還有凌寒而開的花兒,蠟梅就是。
入冬時節(jié),正是蠟梅操辦花事的時候。早班的先開,林間地角,星星點點,黃蜜蜂一樣,很不起眼,卻使?jié)M園浮動著清新馥郁的檀香味兒,古人因以贊之為寒梅、素艷、冷香、暗香。它確有一點“殺傷力”,一聞其香,人往往不能不注目回顧,特別在這萬花紛謝、眾芳搖落的時候。
因乎此,整個冬天我都在探訪園中二百多株蠟梅的動靜。我發(fā)現,除了“凌寒獨自開”,蠟梅還有三個妙處:
一是無須綠葉陪襯。滿樹皆花卻無葉,待花盡后綠葉再生。二是花朵極其繁盛。比起別的花木,蠟梅雖然樹干低矮,卻花枝縱橫,疏影斜出,花蕾密密麻麻,一樹花朵逾幾百幾千乃至更多。三是花期特長。自立冬前后始,歷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至立春之后,一樹花漸次開放。早開者一直綻在枝頭,直到最后一朵盛放,差不多貫穿冬季三個多月,最后在春天里“香消玉殞”。
我常常納悶:小小蠟梅,究竟有何等大的能量,而做出這樣一篇凌雪傲霜、香溢四野的大文章?每當看見蠟梅,眼亮的同時,心里也總是暖暖的,一時間甚至把寒冬忘卻。我常想,蠟梅原本可以叫作“忘冬花”的。
其實,何止“歲寒三友”,常青的朋友還有很多。眾多已經適應中原氣候環(huán)境的“南方來客”,在這個園子里已經蔚為大觀。數以百計的香樟樹散植園中。大片桂花樹形成的桂園,像在南方一樣枝葉茂密,如云如蓋。廣玉蘭舉著墨綠而肥厚的葉子,在人行道旁高標獨樹。淹沒于大片大片深綠色中的石楠,常有紅紫色的霜葉挺出,如擎起紅葡萄酒杯一樣讓人陡生醉意。初冬可與這種以葉為花者相對的,還有以果為花的南天竹,在青紅青紫相間的枝葉中,捧出來一嘟嚕一嘟嚕紅瑪瑙似的果果,于缺少色彩的冬野格外奪目??此茖こ5亩嘧兂梢簧G,海桐則碧綠與深綠簇擁交錯,都成養(yǎng)眼美景。紅豆杉披掛著綠色的碎葉項鏈,自由自在地與寒冬為伴。像這種自由自在者,還有深綠色的枇杷樹,揮著綠色巨扇的棕櫚……
總之,是“歲寒眾友”共同繪制了這幅寒冬里的綠色圖畫。綠色,在色彩學上屬于冷色調,但在生命的感覺中,它是寒冬里的春意,春意就是溫暖。
有了這種生命視角,再來看寒冬,原來的印象會有重要的改變。確實沒有必要那樣悲涼悲傷悲凄悲觀。落葉并非落敗,衰敗并非衰亡,肅殺也非死刑:不是生命意義上的生離死別,只是生命形式的轉換,甚或只是生命節(jié)奏、生命策略的變化。
古之所謂冬藏,有深意在焉。人要睡眠,萬千生物也是。寒冬只不過是一場冬眠,睡一大覺而已。似還有個更合適的詞兒:孕育。一個新的生命階段的開始,先要規(guī)避風險暫時隱藏,為的是準備條件。古詩云“病樹前頭萬木春”,其實“病樹”非病,只是枝枯葉落而已。冬藏原本是一場孕育,接著來的是新的“萬木春”,又悲從何來?
我仔細觀察了柳葉的落與生。柳葉的落有點悲壯。深秋風起,呼呼啦啦,葉落滿地:初冬,片葉不留。但幾乎同時新葉就開始孕育。生命孕育過程是不容易看到的??吹玫降?,只是光光的枝條在風中甩來甩去,然后就見枝條上一點一點微微隆起,似有若無。那是在老葉蒂處醞釀的新芽苞。一片葉子不是一天長成的。芽苞在寒冬中不聲不響,停停長長,慢慢地鼓起來,由半粒米大,到粒米大。諺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立春甫至,如古人所說剪刀似的春風把片片細葉裁出來了。經過一整個冬天,大樹好像睡了一個長覺,于不知不覺間,一片新葉出生。倏爾,柳色如煙,也就是春天來了。春天是由冬天孕育的。
冬藏之秘,有時真是匪夷所思。冬天的花木有的看上去幾近于死亡,其實是假象。比如入冬的芍藥,花萎葉敗枝枯,“一敗涂地”,偌大芍藥圃一片狼藉,形同死亡。但是,養(yǎng)花的人心中有數,芍藥的塊根支撐著的莖干將在幾個月后發(fā)青,繼而枝葉紛披,接著嬌嫩嫵媚的芍藥花就會從委頓中容光煥發(fā)地綻開。這是生命的節(jié)律。春夏間的花朵,源自冬天不顧枯槁的專心孕育。
春梅與蠟梅又何嘗不是這樣。前頭說了蠟梅在寒冬的風采,但在臘盡春來,蠟梅將謝的時候,春梅一族卻迎春而開了。紅梅、綠梅、白梅,都來打破初春的寂寞,爭相綻放。細細一想,蠟梅盛放的時候正是春梅孕育的時候。放眼園中,落葉花木如玉蘭、櫻花、辛夷、海棠、山茱萸等花苞早已悄悄鼓起,只待春風拂面而開。萬物似有靈,才會有這樣的各呈異彩,美妙安排。
看來,冬天之生是值得一寫的。我之所以情不自禁拿起筆來,賴于冬天不同于其他季節(jié)的一個特點:靜。杜甫有詩句曰“靜者心多妙”。正是這個靜,使我這“70后”多年住在市外鄉(xiāng)間,而堅持冬天里散步。也正是這個習慣,使我發(fā)現寒冬里的生命現象。
在這四季分明的中原,冬景是不可不看的。我十分欽佩古代畫家對山之四季景色的概括:“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如把花木以人作比,我以為,春夏秋看的是肌膚,是當下的榮枯,而冬天看的則是筋骨,是久遠的運命。
自然真是奧妙無窮,美妙不盡。與其為伍,其樂無限。以其為師,其益無量。遺憾的是,我們常常以為已經什么都知道了,而實際上,知之甚少。就眼前司空見慣的事物而言,所知亦僅為皮毛。更遺憾的是,有個淵博深邃而又無須花錢的老師一直在身邊,可我們視而不見。這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是“行不言之教”,可我們不覺悟,所以懵懂一生,荒疏到老。
我們總想參透自然人生之奧秘,其實,一位老先生在兩千多年前說過13個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謂破解天地人生者,非此之謂歟?
(選自《河南日報》2020年3月18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