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定西市種子管理站,甘肅定西 743000)
鮮食玉米包括甜玉米(水果玉米)、糯玉米和甜糯玉米。它們具有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甜玉米甜、鮮、脆、嫩、含糖量高、適宜采收期長;糯玉米子粒粘軟清香,皮薄無渣,內容物多,易于消化吸收,適口性好;甜糯玉米集甜玉米和糯玉米優(yōu)良品質于一體[1]。其不僅可以蒸煮,還可以加工成特色食品,豐富人們的食物結構;也是現代工業(yè)的重要原料和優(yōu)質高價飼料,其莖葉、籽粒用作飼料使牲畜的日增重和產奶量顯著增加。總之,鮮食玉米既似雜糧,又似蔬菜,還似水果[2],具有適口性好、風味獨特、富含人體所必需的多種營養(yǎng)成分等諸多優(yōu)良特性,并且具有多種醫(yī)療保健功效[3]。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鮮食玉米的消費需求急劇增加。
主成分分析是數據分析和模型建立方法,以少數特征量分析多元統(tǒng)計分布,避免因多項指標間存在相關性導致信息重疊[4]。該方法已應用于小麥[5]、油菜[6]、水稻[7]、甘蔗[8]、甜高粱[9]等作物的遺傳相關成分的分析和評價方面,多位學者[10-11]也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開展了玉米的適應性評價、品質的篩選與分類及抗旱相關性狀的研究工作。隨著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大面積推廣,玉米種植面積快速擴大,甘肅定西玉米種植面積達13萬公頃以上。本研究在分析物候期和農藝性狀指標的基礎上,通過主成分分析方法對定西市旱作區(qū)新品種的引進進行了適應性評價,為干旱半干旱地區(qū)主栽鮮食玉米品種確立提供依據。
引進品種9個,甜玉米:‘美珍204’、‘美珍206’(北京寶豐種子有限公司選育),‘浙甜11’(浙江省東陽玉米研究所選育),‘澳甜8210’(北京奧瑞金種業(yè)股份有限公司選育);甜糯玉米:‘甜糯8010’(甘肅張掖市先鋒種業(yè)有限公司選育),‘早甜糯70’、‘珍甜糯3 號’(北京澳加美農業(yè)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生產);糯玉米:‘迪糯278’(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高粱研究所選育)、‘黃糯688’(甘肅酒泉市三禾種業(yè)有限責任公司選育);對照品種為‘臨糯4號’,屬地方品種,由臨洮農校選育。以上品種均由本市臨洮榮飛農科有限公司提供。
試驗地位于定西市安定區(qū)鳳翔鎮(zhèn)小西岔村,海拔1 990 m,年平均降水量390 mm,年平均氣溫6.3℃,全年無霜期140 d。地塊選擇平整的旱川地,肥力均勻,前茬作物為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的方法,重復3 次,小區(qū)面積30 m2(10 m×3 m)。2018 年4月30日采用全膜雙壟溝播技術進行種植,人工覆膜,玉米點播器點播,種植密度為52 500 株/hm2。試驗地施農家肥52 500 kg/hm2,尿素300 kg/hm2(200 kg/hm2作底肥,100 kg/hm2做追肥),過磷酸鈣750 kg/hm2,硫酸鉀225 kg/hm2。
全生育期進行觀察記錄,鮮穗成熟期每小區(qū)隨機取10株測株高、穗位高、株穗數、莖粗、葉片數等生長指標,鮮穗收獲期每小區(qū)取中間兩行統(tǒng)一測產。數據采用Excel 2007和SPSS17.0進行處理分析。
從表1來看,糯玉米出苗比甜糯玉米早1 d,比甜玉米早2~3 d,其原因可能是糯玉米比甜玉米和甜糯玉米種子飽滿。由于2018 年雨水較多,早期氣溫較低,苗期生長緩慢,苗期至拔節(jié)期生長時間較長,拔節(jié)期至大喇叭口期進入快速生長階段。從鮮穗采收期看,對照‘臨糯4號‘采收期最晚,‘早甜糯70’采收期最早,比‘迪糯278’早1 d,比‘美珍204‘、‘澳甜8210’、‘黃糯688’早3~5 d,這4個品種采收期差不多,屬早熟品種,在大田生產中可作為錯期品種早播或遲播?!涮鹋?號’、‘浙甜11’、‘美珍206’3個品種都在8月中旬采收,屬中熟品種,可適當推遲播種時間?!鹋?010’和對照‘臨糯4號’屬中晚熟品種,應按期播種。
表1 不同鮮食玉米品種的物候期(日/月)Table 1 The phenological stages of different fresh corn varieties (day/month)
從表2看,株高最高的是對照‘臨糯4號’,最矮的‘澳甜8210’,其它品種均位于187~215 cm范圍內。穗位高也是‘臨糯4 號’排在第一位,為113 cm,最矮的是‘美珍204’,其值為50 cm,兩者相差63 cm。莖粗差異不大,都在2.3~2.6 cm之間。葉片數在16~20片之間,通過葉片數也可看出,品種的生育期介于早熟和中偏晚熟之間[12]。
表2 不同鮮食玉米品種的主要農藝性狀指標Table 2 The indexes of main agronomic traits of different fresh corn varieties
從表3 看,9 個引進鮮食玉米品種穗長最長的20.6 cm,最短的17.3 cm,分別比對照長4.0 cm和0.7 cm。對于穗直徑而言,參試品種為4.00~4.90 cm,對照2.95 cm,其中美珍206 的穗直徑最大,‘迪糯278’的穗直徑最小,分別比對照大1.95 cm和1.05 cm。進一步分析表明,甜玉米比甜糯、糯玉米穗直徑大,甜玉米為4.70~4.90 cm,而糯玉米為4.00~4.60cm。穗行數在14~18 行之間,多的18 行,少的14 行,一般都集中在14~16行。行粒數最多的為41.2粒,最少的為35粒。穗軸直徑大小為1.3~2.7 cm,對照由于果穗比較細,穗軸直徑較小,引進品種中‘美珍206’穗軸直徑最大(2.7 cm),‘迪糯278’穗軸直徑最?。?.0 cm)。引進品種‘美珍206’的單穗鮮重最高(260.5 g),‘迪糯278’的單穗鮮重最低(209.3 g),均高于對照‘臨糯4 號’。因此,從表3的產量構成指標基本上可看出參試鮮食玉米品種的單產。
表3 不同鮮食玉米品種穗部特征Table 3 Panicl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fresh corn varieties
表4是對參試品種適宜收獲期鮮果穗產量的測定。其產量在11 872.6~15 107.6 kg/hm2,‘美珍206’產量最高,比對照增產19.2%,其次為‘黃糯688’,比對照增產11.8%,‘美珍204’比對照增產10.3%,這3 個品種較對照增產極顯著;‘甜糯8010’、‘珍甜糯3號’、‘澳甜8210’這3個品種也極顯著高于對照,增產幅度為6.6%~7.6%;‘迪糯278’顯著高于對照;‘早甜糯70’顯著低于對照,其它與對照差異不顯著。
表4 不同鮮食玉米品種的鮮穗產量Table 4 The fresh ear yield of different fresh corn varieties
通過對產量新復極差比較,參試品種間差異顯著性較大,‘美珍206’產量最高,與其他品種間存在極顯著差異;‘黃糯688’、‘美珍204’產量位次分別是2和3,它們之間差異不顯著,但與其它品種存在顯著或極顯著差異;‘甜糯8010’、‘珍甜糯3 號’、‘澳甜8210’產量位次分別是4、5、6,這3 個品種與‘迪糯278’、‘浙甜11’、‘臨糯4 號’、‘早甜糯70’存在顯著或極顯著差異,其中‘甜糯8010’、‘珍甜糯3 號’與‘迪糯278’、‘浙甜11’、‘臨糯4號’、‘早甜糯70’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澳甜8210’與‘浙甜11’、‘臨糯4號’、‘早甜糯70’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早甜糯70’產量最低,與其他品種存在極顯著差異。
不同鮮食玉米品種的11 個農藝性狀的變異分析結果如表5 所示,農藝性狀的變異系數范圍為2.23%~18.11%,其中穗軸直徑、穗直徑、單穗鮮重的變異系數較大,說明這3 個性狀的變異幅度較大。從表6可以看出,鮮穗產量和穗長、穗直徑、穗行數、行粒數、穗軸直徑及單穗鮮重均成正相關,尤其和行粒數成顯著正相關(r=0.684)。株高與穗位高呈極顯著正相關,與穗長、穗直徑、穗行數、穗軸直徑、單穗鮮重呈顯著或極顯著負相關。除莖粗外,各其他參數之間的相關性均出現了顯著性或極顯著差異。
表5 不同鮮食玉米品種農藝性狀的變異系數Table 5 Variation coefficient of agronomic traits of different fresh corn varieties
表6 不同鮮食玉米農藝性狀的相關性分析Table 6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agronomic traits of different fresh corn varieties
根據對11 個農藝性狀的主成分分析結果(表7),前3 個主成分的累積貢獻率為84.703%,能夠集中評價品種的適應性。在第一主成分的特征向量中,特征向量值較高且為正的主要農藝性狀有穗直徑和穗軸直徑,特征向量值為負的主要農藝性狀有穗位高,說明穗位高和穗直徑、穗軸直徑呈負相關,和相關性分析(表6)一致。在第二主成分的特征向量中,特征向量值為正的主要農藝性狀有鮮穗產量、行粒數和總葉片數。在第三主成分的特征向量中,特征向量值為正的主要農藝性狀為莖粗,負的主要農藝性狀為行粒數,結合相關性分析數據,說明莖粗和行粒數之間呈負相關。
表7 不同鮮食玉米農藝性狀的主成分分析Table 7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agronomic traits of different fresh corn varieties
在玉米的遺傳改良和引種應用中,掌握種質資源的綜合性狀及其對產量的影響,對已有品種進行評價,鑒定出具有利用價值的優(yōu)良品種,為解決本地區(qū)玉米品種的缺乏起到積極的作用[13-14]。從這個目標看,本試驗研究達到了預期目的,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從對已取得的數據進行分析和對各個品種蒸煮后進行品嘗,參試的10 個鮮食玉米品種按物候期分為早熟、中熟、晚熟三類,甜玉米‘美珍206’、‘美珍204’、‘澳甜8210’產量較高,品質較好,可大面積推廣應用;甜糯玉米‘珍甜糯3 號’、‘早甜糯70’可在適宜地區(qū)作為錯期品種或復種品種種植;‘早甜糯70’雖然產量低,但是口感上佳,極早熟,早上市會有不錯的收益;糯玉米以‘迪糯278’為主進行推廣種植。綜合分析,變異系數最大的是穗軸直徑、穗直徑和單穗鮮重,分別為18.11%、13.45%、9.25%,鮮穗產量和行粒數呈顯著正相關(P<0.05)。主成分分析中,前3 個主成分的累積貢獻率為84.703%,能夠集中評價品種的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