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強, 文緒紅, 張亞文, 汪佩真, 代立紅
(北京市朝陽區(qū)桓興腫瘤醫(yī)院 麻醉科, 北京100122)
靜吸復合全麻是指將靜脈麻醉藥聯(lián)合吸入麻醉藥共同使用, 以產生并維持全身麻醉的方法, 靜脈麻醉的特點是起效快、 不會刺激呼吸道, 臨床中多應用于麻醉誘導, 而吸入麻醉的特點在于麻醉深度易控制且患者術后易恢復, 在臨床中多被用于全麻維持[1-2]。 目前, 臨床中靜吸復合全麻已被廣泛使用,但有研究[3]指出該種麻醉方式易出現(xiàn)不良反應, 原因可能與停藥順序有關。 因此, 本研究采取兩種停藥順序, 比較兩種順序下拔除氣管導管不同時間點的平均動脈壓 (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 心率 (heart rate, HR), 以及恢復情況、 不良反應情況, 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8 年7 月至2019 年5 月于我院行腹部外科手術的92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 納入標準: ①實施腹部外科手術; ②符合手術指征。 排除標準: ①臟器功能異常者; ②精神異常無法配合者。 根據停藥順序的不同, 將患者分為兩組各46 例。 對照組男25 例, 女21 例, 年齡21 ~65 歲,平均年齡 (46.22 ± 14.37) 歲。 觀察組男24 例, 女22 例, 年齡20 ~64 歲, 平均年齡 (46.53 ± 13.92) 歲。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連續(xù)監(jiān)測患者的血壓、 MAP、 HR、 脈搏氧飽和度,建立靜脈通道, 靜注咪達唑侖0.05 mg/kg 誘導, 將舒芬太尼初始誘導血漿靶濃度設定為4 μg/L, 丙泊酚3.5 mg/L, 給予0.2 mg/kg 苯磺順阿曲庫銨, 對患者行氣管插管、 機械通氣, 術中麻醉維持采用血漿靶控輸注丙泊酚2 ~3 mg/L, 舒芬太尼3 ~5 μg/L, 持續(xù)吸入濃度3%的七氟醚, 留置T 管時追加苯磺順阿曲庫銨0.03 mg/kg, 根據術中情況應用血管活性藥物。 對照組在縫合腹膜時停用丙泊酚, 皮下縫合時停用七氟醚; 觀察組在縫合腹膜時停用七氟醚, 皮下縫合時停用丙泊酚。 患者無需洗肺, 待其自然蘇醒。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入室后 (T0)、 拔除氣管導管時(T1)、 拔除氣管導管5 min (T2)、 拔除氣管導管10 min (T3)的平均動脈壓 (MAP) 及心率 (HR)。 ②比較兩組的蘇醒時間、自主呼吸時間、 拔除氣管導管時間。 ③比較兩組的術后不良反應 (惡心、 嘔吐、 躁動、 呼吸抑制) 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22.0 軟件處理數(shù)據。 計量資料以±s 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MAP、 HR兩組T0、 T1、 T2、 T3的MAP、 HR 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不同時間點的MAP、 HR 比較 (±s)
表1 兩組不同時間點的MAP、 HR 比較 (±s)
指標 組別 n T0 T1 T2 T3 MAP 觀察組 46 94.68±10.35 108.54±11.38 106.53±11.45 99.21±9.35(mmHg) 對照組 46 92.78±10.36 107.53±11.42 104.68±11.47 98.54±9.63 t 0.880 0.425 0.774 0.339 P 0.381 0.672 0.441 0.736 HR 觀察組 46 73.12±10.03 89.13±10.95 83.24±9.64 78.52±8.43(次/min) 對照組 46 75.87±10.42 90.85±10.12 85.89±9.96 81.32±8.67 t 1.290 0.782 1.297 1.570 P 0.201 0.436 0.198 0.120
2.2 恢復情況兩組的蘇醒時間、 自主呼吸時間以及拔除氣管導管時間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恢復情況比較 (±s, min)
表2 兩組患者的恢復情況比較 (±s, min)
組別 n 蘇醒時間 自主呼吸時間 拔除氣管導管時間觀察組 46 13.22±3.64 8.51±2.13 15.96±4.73對照組 46 12.96±3.59 8.14±2.42 16.32±4.25 t 0.345 0.778 0.384 P 0.731 0.438 0.702
2.3 不良反應觀察組出現(xiàn)2 例惡心、 1 例嘔吐、 1 例躁動, 對照組出現(xiàn)3 例惡心、 2 例嘔吐、 1 例躁動、 1 例呼吸抑制,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8.70% vs. 15.22%) 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χ2= 0.929, P = 0.335)。
丙泊酚或七氟醚聯(lián)合瑞芬太尼是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的麻醉給藥方案, 使用較為方便且對循環(huán)抑制輕微。 雖然靜吸復合全麻的臨床效果顯著, 但有研究[4-5]表明長時間輸注或停藥順序差異可影響患者蘇醒和拔管時間, 增加不良反應, 不利于患者預后。 瑞芬太尼為芬太尼衍生物, 是一種新型特異性μ 型阿片受體激動劑, 具有起效迅速、 清除快、 維持時間短、 停藥后能夠迅速恢復、 無蓄積作用等特點, 其鎮(zhèn)痛效果較好, 毒副作用少, 安全范圍廣[6]。 丙泊酚為應用廣泛的短效靜脈麻醉藥,注射后可快速分布全身, 進入麻醉迅速、 平穩(wěn), 且體內持續(xù)時間短, 停用后能夠縮短患者蘇醒時間, 但對呼吸系統(tǒng)有抑制作用。 七氟醚可控性較好, 無呼吸道刺激性, 患者誘導期較平靜, 術中血流動力學較平穩(wěn), 術后蘇醒快, 在麻醉誘導與維持的應用中效果均較為理想。 本研究結果顯示,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的MAP、 HR, 以及蘇醒時間、 自主呼吸時間、 拔除氣管導管時間、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表明不同的停藥順序均能保持患者拔管期血流動力學平穩(wěn), 并對患者的蘇醒時間、 自主呼吸時間、 拔除氣管導管時間無明顯影響, 且兩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較低。 分析原因可能為丙泊酚具有鎮(zhèn)靜、 抗驚厥作用, 能夠較好地預防術后躁動發(fā)生, 同時用于麻醉誘導及維持可減少患者術后惡心、 嘔吐的發(fā)生。 另外, 兩組患者均使用咪達唑侖, 咪達唑侖具有典型的苯二氮卓類藥理活性, 能夠起到鎮(zhèn)靜、 催眠、 抗焦慮、 松弛肌肉等作用, 毒性小, 安全范圍廣, 可有效降低機體的應激性, 對術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起到預防作用。 本研究結果表明, 不同停藥順序對患者麻醉后的蘇醒時間以及血流動力學指標無明顯影響, 不良反應較少, 安全性較高, 與相關研究[7-8]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 靜吸復合全麻應用于腹部外科手術中的效果顯著, 不同停藥順序對患者蘇醒及拔管時間、 血流動力學無明顯影響, 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