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燕輝, 劉衛(wèi)明, 鄭春燕
(廣東省龍川縣中醫(yī)院 1 檢驗科, 2 骨三科, 3 骨一科, 廣東 河源517300)
四肢開放性骨折是指四肢中的骨折部位與為外界相通, 骨折端外露, 或者骨折部位有傷口, 骨折端與外界空氣相通, 其致病原因主要包括間接暴力損傷及直接暴力損傷。 間接暴力是指強烈暴力扭曲肢體, 首先造成骨折, 繼而骨折斷端移位, 自內(nèi)向外, 將肌肉及軟組織刺破, 最終穿透皮膚造成骨折斷端外露; 直接暴力損傷是指外界暴力先對皮膚造成損傷, 其次對軟組織造成損傷, 最后再對骨骼造成損傷, 通常是由外界向內(nèi),外界污染進入內(nèi)部, 骨折與創(chuàng)口在同一平面, 且通常會合并廣泛而嚴重的組織損傷, 如軟組織挫裂、 缺損等 [1]。 由于四肢開放性骨折的特殊性, 骨折部位可與外界相通, 細菌極易通過空氣等介質進入至傷口內(nèi), 導致細菌污染, 細菌在局部迅速繁殖, 進而導致傷口及骨感染, 從而使患者骨折恢復速度減緩,嚴重時可導致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 殘疾, 甚至造成患者死于細菌感染[2]。 臨床通常采用抗生素對感染性疾病進行治療, 但抗生素的大量使用、 濫用狀況導致各類病菌的耐藥性逐漸升高, 從而對治療效果產(chǎn)生影響[3]。 基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討四肢開放性骨折患者傷口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與藥敏試驗對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影響,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 年7 月至2019 年7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四肢開放性骨折傷口感染患者80 例。 納入標準: ①未合并心、 肝、 腎等重要臟器器官功能嚴重損害; ②臨床資料與影像學資料均完整; ③無精神疾病史。 排除標準: ①認知功能障礙; ②血液系統(tǒng)疾?。?③免疫系統(tǒng)疾病。 80 例患者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 (40 例) 和觀察組 (40 例)。 本研究已通過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 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 中男22 例, 女18 例; 年齡20 ~68 歲, 平均(38.79 ± 2.45) 歲; 受傷原因: 12 例摔倒傷, 8 例交通事故傷,11 例工業(yè)傷, 9 例銳器傷; 體質量指數(shù) (BMI) 18 ~27 kg/m2,平均BMI (22.48 ± 1.76) kg/m2。 觀察組中男21 例, 女19 例;年齡21 ~69 歲, 平均 (38.94 ± 2.62) 歲; 受傷原因: 13 例摔倒傷, 10 例交通事故傷, 9 例工業(yè)傷, 8 例銳器傷; BMI 19 ~27 kg/m2, 平均BMI (22.59 ± 1.85) kg/m2。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觀察組患者先進行細菌培養(yǎng)與藥敏試驗, 之后根據(jù)檢查結果用藥, 具體內(nèi)容如下: 傷口分泌物均由同一名醫(yī)生通過無菌棉球進行采集, 將采集物置入無菌試管中, 送至實驗室進行檢查。 嚴格遵循 《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 采用全自動微生物分析系統(tǒng) (BD Phoenix 100) 進行細菌培養(yǎng)與鑒定分析。 藥敏試驗采用K-B 瓊脂擴散法, 依據(jù)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研究所頒布的指南對藥敏試驗結果進行評估。 質控菌株: 大腸埃希菌ATCC 25922、 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 銅綠假單胞菌ATCC 27853, 肺炎克雷伯菌ATCC 70063。 若觀察到細菌出現(xiàn)耐藥性, 及時更換藥物, 若無耐藥性出現(xiàn), 則繼續(xù)采用該藥物進行治療, 共用藥5 450 次。 對照組患者則依據(jù)經(jīng)驗用藥, 共用藥5 452 次。 兩組患者均于治療15 d 后進行評估。
1.3 評價指標①觀察并詳細記錄兩組患者的抗菌用藥合理性,主要包括藥物選擇合理、 用藥途徑合理、 用藥劑量合理及用藥頻次合理。 ②觀察并詳細記錄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 主要包括切口感染、 發(fā)熱及白細胞增多。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24.0 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計量資料以±s 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用藥合理性治療15 d 后, 觀察組的用藥合理性均較對照組高,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用藥合理性比較 [n (%)]
2.2 不良反應治療15 d 后, 觀察組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00%,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0.00%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不良反應比較 [n (%)]
四肢開放性骨折是創(chuàng)傷骨科中常見且多發(fā)的一種疾病, 多見于嚴重交通事故, 該種骨折類型主要是指患者受傷后, 骨折端皮膚、 皮下及肌肉等組織破損, 骨折端外露, 對患者身體創(chuàng)傷較大, 同時由于骨折部位與外界或臟器相通, 細菌等各種病原體極易通過破損部位侵入至患者體內(nèi), 導致患者機體內(nèi)部炎性因子大量分泌而出現(xiàn)嚴重的炎性反應[4], 若不及時加以治療, 極易造成患者殘疾, 甚至死亡。
臨床對四肢開放性骨折的主要治療原則為控制感染, 使創(chuàng)口、 骨折順利愈合, 最大限度地保持關節(jié)功能, 但目前在抗感染治療中仍以抗生素為主, 而抗生素的大量使用、 濫用已經(jīng)導致大多數(shù)病原菌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藥性, 且病原菌也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在不斷變異, 使臨床應用抗生素治療感染的難度日益增加[5-6]。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的用藥合理性均較對照組高, 且觀察組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 表明四肢開放性骨折患者的傷口部位會受到多種病原菌的侵襲生長, 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效果, 降低耐藥率與耐藥菌株的出現(xiàn)幾率。 分析出現(xiàn)該結果的原因可能在于: 由于臨床用藥時, 大多數(shù)醫(yī)生會憑借主觀意識及經(jīng)驗進行用藥, 從而導致抗生素濫用現(xiàn)象大幅度增加, 細菌的耐藥性也隨之提高, 甚至有可能會出現(xiàn)多重耐藥的超級細菌[7]。 有研究[8]表明, 銅綠假單胞菌、 肺炎克雷伯菌、 大腸埃希菌、 表皮葡萄球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霉素的耐藥性最高, 對萬古霉素的耐藥性最低, 提示臨床對四肢開放性骨折患者給予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時, 可首選萬古霉素, 而青霉素因耐藥性最高不適宜作為抗感染治療時的首選藥物。 因此, 臨床對四肢開放性骨折患者的抗感染治療過程中, 應對抗生素用藥狀況進行嚴格把控, 合理應用藥物, 把握用藥劑量與時間, 從而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盡量降低抗生素用藥的耐藥性。
綜上所述, 對四肢開放性骨折患者, 根據(jù)傷口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與藥敏試驗結果合理應用抗生素, 可避免耐藥菌株、 超級細菌的出現(xiàn), 降低患者的感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