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彬,牛書林,袁如玉
(天津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心臟科,天津市心血管病離子與分子機能重點實驗室,天津心臟病學研究所,天津30021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發(fā)生后人體內環(huán)境會發(fā)生急劇的變化,如: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的激活,炎性介質增多,組織細胞缺氧,循環(huán)灌注減低,代謝產物增多等,這些變化幫助筆者對疾病做出正確的診斷[1]。特別是心肌損傷代謝標志物肌紅蛋白、肌鈣蛋白等的升高,是臨床醫(yī)生做出正確診斷的依據,具有很高的特異性[2-3]。一些回顧性的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AMI 發(fā)生后除了這些特異性的標志物以外,許多其他標志物也會變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疾病的進展,如血清白蛋白降低、白細胞升高、總膽紅素升高、血鉀下降等[3]。多年的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AMI 早期陰離子間隙(anion gap,AG)升高和二氧化碳結合力(carbon dioxide combining power,CO2CP)降低也與AMI 預后有著密切的關系。目前關于AMI 與AG 關系的臨床研究文獻較少,本研究目的是探索AMI 與初始AG 的關系。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分析2018 年9 月-2019 年9 月就診于本院心臟科的AMI 患者352 例和同期的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268 例,符合AMI 和UA 診斷標準,且資料完整[4-5]。AMI 組納入標準:包括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擇期PCI 和未行PCI 的AMI 患者。UA 組納入標準:經冠狀動脈造影發(fā)現(xiàn)嚴重冠脈狹窄病變并行PCI 的UA 患者。排除標準:年齡>80 周歲;住院期間死亡;心源性休克;嚴重心力衰竭需要呼吸機輔助呼吸或住院超過2 周;腎小球濾過率(estimation of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小于60 mL/(min·1.73m2);合并感染等[6-7]。
AMI 組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250 例(71.0%),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02 例(29.0%),行PCI 術260 例(73.8%),行經皮冠狀動脈腔內血管成形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27 例(7.7%),藥物保守治療65 例(18.5%)。
1.2 研究方法 入院時即刻檢測N 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心肌肌鈣蛋白I(cTnI)、血常規(guī)、電解質、AG、CO2CP 及腎功能等,次日空腹測血脂、血糖、肝功能等,入院48 h 內完成床旁心臟超聲心動圖檢測,eGFR 通過CKD-EPI 公式計算,收集患者的年齡、性別、既往病史、吸煙史、家族史等。根據2018 年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8],將AMI 組患者按左室射血分數(LVEF)水平分為射血分數減低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射血分數中間值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 ejection fraction,HFmrEF)和射血分數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3 個亞組進行分析,觀察初始AG 水平與AMI 患者院內心力衰竭的關系。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Excel 對資料進行雙人錄入,應用SPSS 19.0 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 描述,計數資料采用頻數、百分比描述。兩組間比較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AMI 亞組分析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比較采用LSD檢驗或Dunnett’s t檢驗;初始AG 水平與院內心力衰竭程度的相關性采用有序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得出趨勢檢驗P值。所有分析均為雙側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基線資料分析 共620 例患者,AMI 患者占56.8%。AMI 組的男性比例、AG、TBIL 均高于UA組(P<0.05),總蛋白、白蛋白、CO2CP、鉀、鈉、氯及LVEF 均低于UA 組(P<0.05),而兩組的年齡和eGFR 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表1)。
表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s)Tab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wo groups((±s)
表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s)Tab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wo groups((±s)
注:TC:總膽固醇;TG:甘油三酯;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TBIL:總膽紅素;與UA 組相比,*P<0.05
組別 n 年齡/歲 男性/例(%) TC/(mmol/L) TG/(mmol/L) LDL-C/(mmol/L) TBIL/(μmol/L) 總蛋白/(g/L) 白蛋白/(g/L)AMI 組 352 62.9±10.2 267(75.9)* 4.5±1.0 1.7±0.9 2.9±0.8 14.9±6.9* 62.5±5.5* 39.1±3.5*UA 組 268 64.8±8.4 147(54.9) 4.6±1.1 1.8±1.2 3.0±1.3 12.9±6.6 66.2±5.5 41.7±3.6組別 n AG/(mmol/L) CO2CP /(mmol/L) 鉀/(mmol/L) 鈉/(mmol/L) 氯/(mmol/L) eGFR/[mL/(min·1.73m2)] LVEF/%AMI 組 352 15.9±3.6* 25.1±3.1* 4.1±0.5* 140.5±3.7* 103.6±3.9* 92.1±14.5 52.9±10.8*UA 組 268 13.7±2.5 27.6±2.7 4.1±0.4 142.0±3.9 104.9±3.0 91.5±11.8 61.1±7.9
2.2 病史資料 兩組中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家族史及吸煙史的患者比例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表2)。
表2 兩組既往病史、吸煙史及家族史比較[n(%)]Tab 2 Comparison of past medical history, smoking history and family history between two groups[n(%)]
2.3 亞組分析 AMI 患者分為3 個亞組HFrEF 組(n=40,11.36%)、HFmrEF 組(n=66,18.75%)、HFpEF組(n=246,69.89%)。HFrEF 組的年齡、AG 水平、NT-proBNP 和GRACE 評分均明顯高于HFmrEF 組和HFpEF 組(P<0.05),CO2CP 和eGFR 均明顯低于其余兩組(P<0.05),而男性比例、總蛋白和白蛋白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表3)。
表3 AMI 組進行亞組數據特征分析((±s)Tab 3 Analysis of AMI subgroup data characteristics((±s)
表3 AMI 組進行亞組數據特征分析((±s)Tab 3 Analysis of AMI subgroup data characteristics((±s)
注:與HFmrEF 組、HFpEF 組相比,*P<0.05;與HFpEF 組相比,#P<0.05
HFpEF 組(n=246)男性/例(%) 30(75) 54(81.8) 183(74.4)年齡/歲 66.7±9.3* 62.3±10.4 62.5±10.2 NT-proBNP/(pg/mL)變量 HErEF 組(n=40)HFmrEF 組(n=66)9 450.3±10 024.3* 3 279.1±4 255.9# 10 05.5±1 406.4 cTnI/(μg/L) 22.4±19.9* 24.1±18.9# 14.5±16.3 GRACE 評分 128.7±26.5* 105.7±24.4# 101.7±22.3 AG/(mmol/L) 18.3±3.6* 16.6±3.9# 15.4±3.3 CO2CP/(mmol/L) 23.6±2.8* 24.8±4.0# 25.4±3.0總蛋白/(g/L) 62.8±6.0 62.1±5.3 62.5±5.5白蛋白/(g/L) 38.6±4.4 38.9±3.8 39.2±3.3 eGFR/[mL/(min·1.73m2)]79.6±16.4* 94.0±14.3 93.7±13.1
2.4 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以AMI 組中心力衰竭分類為因變量,連續(xù)型變量AG 為自變量代入Logistic回歸模型中進行分析,不論是單因素模型,還是校正了年齡、性別、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吸煙、eGFR、NT-ProBNP、cTnI、TBIL 及發(fā)病時長等的多因素模型,結果均顯示,初始AG 水平與AMI 患者院內心力衰竭程度呈正相關(單因素:OR=1.161,P<0.001,95%CI:1.088~1.237,多因素:OR=1.156,P=0.004,95%CI:1.047~1.275,表4);CO2CP 與AMI患者院內心力衰竭程度呈負相關(單因素:OR=0.885,P=0.002,95%CI:0.820~0.955,多因素:OR=0.876,P=0.008,95%CI:0.795~0.966,表4)。合并糖尿病、NT-proBNP、cTnI 和TBIL 均可影響AMI 住院期間心力衰竭的程度(P<0.05),而年齡、性別、高血壓、高脂血癥、eGFR、GRACE 評分、吸煙及發(fā)病時長對AMI 住院期間心力衰竭程度均沒有明顯影響(P>0.05)。
表4 有序多元Logistic 回歸分析Tab 4 Ordered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本研究以行PCI 術的UA 患者為對照組,AMI患者為觀察組,兩組均存在嚴重的冠脈血管病變,減少了冠心病危險因素的差異,排除了慢性冠狀動脈血管病變對AG 的影響。兩組入選患者入院時即采血檢測,避免了靜脈輸液對AG 的影響。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在AMI 發(fā)生后心臟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代謝平衡均受到干擾,循環(huán)系統(tǒng)代謝失衡比心臟自身恢復更快,這種差異歸因于維持循環(huán)系統(tǒng)代謝平衡的其他組織,如腎臟和肝臟[2,9]。然而,這些組織不能直接影響心臟的代謝平衡,而是通過代謝產物和陰陽離子水平的變化起間接作用。表明循環(huán)系統(tǒng)和心臟之間的代謝紊亂是密切相關的,測定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代謝紊亂可能是評估AMI 后心臟功能紊亂的有用工具。因此本研究的初始AG 水平可能是AMI 早期循環(huán)代謝紊亂的敏感指標。
AG 可由方程[Na++K+- (Cl-+HCO3-)]計算,常用來估計過量的無機和有機未測陰離子的存在,其正常值為(12±2)mmol/L,臨床檢測有輕度差異,包括測量方法差異和個體差異[10-11]。AG 做為一種簡單且容易獲得的實驗室測量方法,可以檢測微妙的陰陽離子濃度的變化和代謝性酸中毒的程度[12]。并且與pH 不同,與急性呼吸變化無關,是代謝紊亂的敏感指標[11]。它可以通過量化等離子體中離子組成的變化來反應代謝紊亂的程度[13]。
已知AMI 發(fā)生時會出現(xiàn)內環(huán)境代謝紊亂,包括電解質紊亂、酸堿失衡和組織循環(huán)低灌注等[14]。Sahu等[15]評估了部分接受PCI 治療的773 例AMI 患者(包括心源性休克)的初始AG 水平與院內死亡之間的關系,在多變量分析中發(fā)現(xiàn)AG 升高性酸中毒是住院期間死亡率的獨立預測因子。雖然本研究在納入AMI 患者時排除了心源性休克、合并感染及嚴重心力衰竭、腎衰等并發(fā)癥,但是由于代謝性酸中毒與心力衰竭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經常與AG 升高伴隨發(fā)生,不能完全排除AMI 患者存在代謝性酸中毒的情況[16-17]。
雖然本研究排除了eGFR<60 mL/(min·1.73m2)的AMI 患者,但是在AMI 的亞組分析中發(fā)現(xiàn)HFrEF 組的eGFR 顯著低于其余兩組,與AG 升高呈負相關,表明AG 可能預示組織循環(huán)灌注不足,可以認為是監(jiān)測組織缺血狀態(tài)良好與否的敏感指標。因此,研究認為初始AG 水平可以預測AMI 患者住院期間的心功能進展,進而可以提前干預內環(huán)境的代謝紊亂,改善心功能預后。
有序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初始AG 水平是AMI 患者院內心力衰竭的獨立危險因素,而CO2CP 是心功能預后的保護因素。當AG 與CO2CP 放入同一多因素模型中分析時,AG 與心功能的關系明顯減弱,CO2CP 的保護作用也被中和。Wigger 等[18]研究了血清碳酸氫鹽水平與缺血性心源性休克的短期死亡率的關系,發(fā)現(xiàn)血清碳酸氫鹽水平與心源性休克的死亡率顯著相關。不同的是本研究排除了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分析了CO2CP 對AMI 住院期間心功能的影響,由于研究對象的死亡風險低,而沒有進行死亡風險的預測。
此外,基線數據分析時,研究還發(fā)現(xiàn)AMI 發(fā)生時血清總蛋白和白蛋白下降,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多項研究已經證實,血清白蛋白水平下降是心血管疾病預后變差的因素之一,由于血清白蛋白是有機陰離子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AG 的水平[19-23]。有序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中,合并糖尿病是院內心力衰竭的強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的數據也證實了REACH 研究隨訪4 年的結果,糖尿病增加了冠心病死亡、缺血事件和心力衰竭的風險,并表明初始AG 水平升高與糖尿病是相對獨立的危險因素,彼此對心力衰竭程度的影響沒有交互作用[24]。
研究的局限性:第一,研究數據來自單中心的數據庫,進行的是回顧性研究,樣本量較小。第二,AG 的測定可能存在測量誤差和個體差異,未測量的陽離子的存在將會減低AG 水平。第三,由于目前研究分析AMI 與AG 的文獻較少,為了更多地排除影響AG 水平的混雜因素和減少偏倚,沒有納入心源性休克和住院期間死亡的患者,沒有對住院死亡率進行評估。
綜上所述,初始AG 水平可以作為AMI 的臨床狀態(tài)和危重度的評估,也是AMI 患者發(fā)生心功能損害的獨立預測因子,對AMI 早期院內心力衰竭的發(fā)生有著重要的預測意義。在臨床管理中,初始AG 水平可以通過調節(jié)內環(huán)境陰陽離子進行干預,可能有助于改善AMI 患者的臨床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