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俠
工業(yè)革命帶來的先發(fā)優(yōu)勢,推動了近代以來西方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領域的領先,現(xiàn)代西方服飾也隨之傳播至世界各地并被越來越廣泛的人群所接受。自20世紀中期開始時尚體系在全球范圍內(nèi)逐漸趨于統(tǒng)一,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也愈演愈烈,橫須賀夾克正是在這一階段問世,近年來已成為街頭常見的休閑搭配。學界針對橫須賀夾克的風格特點及其文化成因的研究較少,本文結(jié)合歷史資料和當代時尚,對橫須賀夾克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過程進行了梳理,從款式、圖案、面料等方面歸納其典型特征;通過分析深層次的文化內(nèi)涵,探討橫須賀夾克得以流行的根本原因,并從中總結(jié)相關規(guī)律,以期為今天東西方元素在服飾設計中的結(jié)合應用提供參考。
橫須賀夾克的出現(xiàn)與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人們對異域文化的好奇與欣賞是促使其產(chǎn)生和流行的直接原因。伴隨著社會的變遷與全球化的推進,橫須賀夾克的消費人群不斷擴大,根據(jù)不同時期的表現(xiàn)特點可以大致將其發(fā)展過程歸納為兩個主要階段,即20世紀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主要作為紀念品存在的階段,以及60年代至今由小眾服飾變?yōu)榇蟊姇r裝的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大批美軍進駐戰(zhàn)敗的日本。根據(jù)1951年簽訂的《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保障條約》,美國長期享有在日本建立軍事基地的權利,實際上早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美軍就已經(jīng)開始在日本各地駐扎,而橫須賀夾克正是誕生于這一時期。
圖1:繡有東方傳統(tǒng)圖案的橫須賀夾克
橫須賀軍港位于神奈川縣境內(nèi)的三浦半島中東部,距離橫濱、東京等城市較近,被美軍接管后發(fā)展成為了遠東地區(qū)最大規(guī)模的海軍基地,大量的人員往來使得周邊經(jīng)濟逐漸與軍人消費產(chǎn)生了緊密的聯(lián)系。戰(zhàn)后部分官兵被分批調(diào)回,其中一名士兵為紀念這段經(jīng)歷,找到當?shù)夭每p將自己的名字和喜愛的圖案用彩色絲線繡在飛行員夾克上,此舉出乎意料地在駐地軍營中引起效仿熱潮,軍士們紛紛將制服或便裝拿出去如法炮制。當時承接這項訂制工作的都是附近的小作坊,手工刺繡速度緩慢,僅能滿足在成品服裝上進行局部裝飾的需求。而一家名為Kosho&Co的制造商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商機,在戰(zhàn)后物資極度緊缺的條件下,采用當?shù)厣a(chǎn)的絲綢作為主要面料,參考MA-1飛行員夾克和美國人常穿的棒球夾克設計出了橫須賀夾克的基本款式;同時,在刺繡環(huán)節(jié)運用腳踩式繡花機和手工刺繡相結(jié)合的方式,投入量產(chǎn)后加工效率得到明顯提高,更多極具日本特色的傳統(tǒng)紋樣被工匠們繡在了衣服的背后、胸前和袖子上①。光亮柔軟的衣料材質(zhì)配以充滿東方韻味的圖案,讓這種新奇又熟悉的上衣式樣大受歡迎,其影響力迅速擴展到橫須賀以外的美軍基地,成為歸國軍人必買的紀念品和贈送親朋的伴手禮(圖1)。銷量的猛增吸引了更多工坊參與到此款夾克的生產(chǎn)與開發(fā)中,因為最初誕生在橫須賀,因此日文中稱之為SukaJan,Suka是Yokosuka(橫須賀)的簡稱,Jan是Jumper(運動外套)的日語發(fā)音縮寫。橫須賀夾克的英文名稱Souvenir Jacket則更貼近它最初在歸國士兵們心中的定位,也就是紀念品夾克的意思②。
自此以后,橫須賀夾克就像日本傳統(tǒng)工藝品一樣被擺上貨架供游客選購,橫須賀市的Dobuita商業(yè)街等地集中了許多專賣這種服裝的店鋪,其中一些仍保持前店后廠的生產(chǎn)模式,除了售賣成品,也接受顧客訂制指定紋樣的繡花業(yè)務③。經(jīng)過上世紀40~50年代的戰(zhàn)后恢復階段,日本經(jīng)濟在60年代開始高速增長,生活的富足為青少年宣揚個性、尋求關注的心理需求提供了條件。70年代開始有處于亞文化群體的社會青年和飛車黨聚集現(xiàn)象出現(xiàn),而繡有社團名稱、口號和華麗圖案的橫須賀夾克正好符合他們標新立異的需要,從此這種鮮亮奪目的服裝便代表著一種與眾不同的身份,長期流行于不良青少年中,因此也被注入了新的含義④。
盡管20世紀90年代以后相關的亞文化團體逐漸式微,但橫須賀夾克卻仍可以憑借其易于穿搭、簡潔美觀、特色鮮明的特點得到新一代年輕人的喜愛,一些熱衷于復古風的消費者甚至專門購買 Tailor Toyo( 前 身 為 Kosho & Co)這樣的老品牌推出的限量款作為收藏⑤。在2016年的春夏時裝發(fā)布會上,Louis Vuitton、Valentino、Saint Laurent等 國際著名品牌不約而同地將橫須賀夾克作為主推產(chǎn)品,并注入新的設計元素,令其社會認知和國際化程度得到進一步提升(圖2)。如今更多的演藝明星穿著橫須賀夾克出現(xiàn)在媒體上,這種閃耀著東方意象的服裝也成為了大眾日??蛇x擇的重要時尚單品(圖3)。
經(jīng)過70多年的演化,橫須賀夾克的基本造型特點已固定下來,主要體現(xiàn)在款式、圖案和面料三個方面,其款式主要參考了流行于美國的兩種夾克,圖案類型東西方風格兼具,面料則主要突出的是綢緞效果。橫須賀夾克如今之所以被消費者廣泛接受,正是因為它將美觀度、舒適性、時尚感等要素很好地結(jié)合在了一起。
早期將制服帶到裁縫店訂制繡花的并不只有飛行員,還包括在橫須賀軍港服役的水兵、機修師、后勤人員等,因此最初的橫須賀夾克并沒有形成特定的款式,只是對局部帶有日本刺繡上衣的統(tǒng)稱。后來作為成品出售的橫須賀夾克是由周邊的商家依據(jù)美國軍人普遍喜愛的棒球夾克為基礎,融合了部分MA-1飛行員夾克的特點設計而成。棒球夾克出現(xiàn)在1805年的美國,哈佛大學首次為其棒球校隊專門設計出這款上衣,目的是將學校的運動精英從普通學生中區(qū)分出來,可以說從一開始這款夾克就代表著一種榮譽,因此在崇尚體育精神的美國迅速風靡,此后又被美國士兵帶到日本;MA-1飛行員夾克誕生于1950年,由美國軍方組織專家研制并配發(fā)空軍,采用了當時最新的尼龍防水面料,輕便保暖、細節(jié)設計更為科學,注重功能性,與棒球夾克款式有部分相似點,在民間同樣受到歡迎⑥。
橫須賀夾克綜合了前兩者的特點,外觀上絲綢面料(后多為人造絲材料)形成的反光效果和MA-1夾克接近,斜插袋設計符合人體工學。最常采用的是類似棒球夾克的針織雙色條紋領口和袖口,而且同樣以插肩袖居多,但拉鏈開襟和飛行員制服一樣,并沒有使用棒球夾克的按扣設計。在結(jié)構上橫須賀夾克最大的特點是能雙面穿著,一般情況下,一面的用色鮮艷,而另一面則素雅;或者一面的衣身和袖子使用異色搭配,而另一面只用一種顏色⑦。與此相對應,兩面的刺繡也有風格上的區(qū)分,同一件衣服可以穿出兩種感覺(圖4)。今天的一些設計師也在嘗試對經(jīng)典款進行改良和創(chuàng)新,比如增加或縮短衣長、點綴流蘇裝飾、改為燈籠袖等,使得橫須賀夾克在保持基本元素的基礎上展現(xiàn)出新的面貌(圖5)。
相比款式結(jié)構,橫須賀夾克上的刺繡紋樣更具獨特性,隨著時代發(fā)展其圖案類型也在不斷豐富。夾克后背處面積最大,多繡有密集的組合式圖案并穿插文字和符號,前胸和袖子上的圖文點綴與之相呼應,但布局更為靈活。由于最初的訂購者主要是美國士兵,因此常見的圖案多為日本和美國元素的混合,比如日本地圖、神社、富士山、海浪、祥云、植物、龍鳳、虎豹、仙鶴、錦鯉、武士、神怪等,以及美國國旗、白頭海雕、禿鷲、野牛、戰(zhàn)斗機、性感女郎、印第安人、牛仔等。隨著流行范圍的擴大,各國著名旅游目的地的代表性圖案都出現(xiàn)在橫須賀夾克上,可以說在文化背景上并沒有太多限定。近年來多元化的趨勢越發(fā)顯著,新潮的橫須賀夾克上出現(xiàn)了與搖滾、朋克、機車、紋身等相關的典型圖案,動漫游戲中的卡通形象也越來越常見,符合年輕人不拘一格的審美需求(圖6)。
早期的橫須賀夾克面料為真絲綢緞,與表面絢爛多彩的刺繡相得益彰。蠶絲屬于蛋白質(zhì)纖維,容易褪色和老化,因此后來多采用更為經(jīng)濟的人造絲代替,常見的有粘膠纖維(Rayon)、醋酸纖維(Acetate)、聚酯纖維(Polyester)等⑧。粘膠纖維面料是出現(xiàn)較早的能模仿絲綢效果的材料,但由于耐用性差,已逐漸被淘汰。后兩種纖維采用更為先進的紡織工藝制造而成,在色彩、光澤度、觸感等方面均接近桑蠶絲,制成的面料服用性能好,色牢度高,便于維護,因此在當前的橫須賀夾克中最常用到;此外,也有少部分橫須賀夾克使用了無光澤的硬挺平絨面料,與柔軟光亮的另一面形成了反差(圖7)。一些時裝品牌也推出了使用絲絨、牛仔等面料的同類產(chǎn)品設計,但光滑鮮艷的面料效果已成為人們心中橫須賀夾克的經(jīng)典標簽。
圖4:橫須賀夾克具有兩面可穿的特點
圖5:經(jīng)過改良設計的橫須賀夾克
圖6:繡有卡通圖案的橫須賀夾克
圖7:部分采用平絨面料的橫須賀夾克
圖8:早期美軍飛行員夾克上的圖案
橫須賀夾克是二戰(zhàn)后全球一體化進程下的產(chǎn)物,美國人性格中的張揚與樂觀,日本社會獨特的亞文化現(xiàn)象,通過刺繡這項極具韻味的東方工藝融合在了一起,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與時尚的良好共存。
美國文化基于西方價值觀而產(chǎn)生并發(fā)展出自身特點,崇尚自由、個性、競爭和英雄主義,重視實用與個人成就,以上特質(zhì)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體現(xiàn),利用服裝上的圖畫、符號、文字進行自我表達的習慣就是其中之一。例如校園里濃厚的競技體育氛圍使得具有運動特長的學生受到歡迎,棒球夾克就是為他們專門設計,學校的名稱、?;?、獲獎標記等被縫在衣服上以彰顯榮耀和身份,后來成為各種團體和個人普遍選用的秋冬外套款式。橫須賀夾克無論款式結(jié)構還是刺繡位置都明顯參考了棒球夾克,雖然表現(xiàn)形式不同,但從根本上來說采用的是同樣的一種外在表達方式⑨。
MA-1飛行員夾克是橫須賀夾克的另一個參考對象,但在前者出現(xiàn)之前,二戰(zhàn)期間的美國航空兵們在戰(zhàn)機和皮衣上繪制圖畫的潮流就已經(jīng)盛行。最常見的有炸彈、裸女、猛禽、鯊魚、飛虎等,并且配以詼諧的文字,展現(xiàn)出很強的幽默感和想象力,成為戰(zhàn)時軍人面對死亡宣泄情感和緩解壓力的出口(圖8)。軍方盡管有著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但對此采取了默許的態(tài)度,這是典型的美國文化特有的表現(xiàn)⑩。MA-1制服采用的織物面料比之前的皮質(zhì)夾克更便于附著細密刺繡,戰(zhàn)后駐日美軍繼承了這種軍營文化,并且將其與東方經(jīng)典紋樣共置,推動了作為專門載體的橫須賀夾克的出現(xiàn)。
20世紀70~80年代日本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社會在物質(zhì)條件大幅提高的同時卻忽視了青少年教育問題,導致“不良文化”出現(xiàn),一些青少年將無處釋放的精力放在對抗固有規(guī)則上面,拉幫結(jié)派制造暴力事件,其中還有部分中學生酷愛騎著改裝摩托車成群結(jié)隊游街,被人們稱為“暴走族”(ぼうそうぞく),也就是飛車黨?。這些不良少年們都比較崇尚美國文化,又喜歡通過特別的裝扮標新立異并博取關注,橫須賀夾克很快在他們中間流行起來。橫須賀夾克不僅擁有光鮮亮麗的外觀,還是個人觀念表達的良好載體,特別是圖案內(nèi)容方面,美國軍人從一開始就在其中留下了許多與戰(zhàn)斗、死亡、勇猛等有關的文化烙印;此外,一些東方傳統(tǒng)刺繡紋樣又與日本紋身圖案相重合,很容易讓人將二者聯(lián)想在一起。紋身在日本一般被看作是加入黑道的標志,盡管向往黑幫成員兇悍蠻橫的氣質(zhì),但不良少年群體多處在20歲以下,達不到法律允許接受刺青的年齡,但穿上橫須賀夾克也能擁有威風凜凜的圖案和文字,恰恰符合他們的需求??!安涣嘉幕彪m然在上世紀90年代以后褪去,但獨樹一幟的日式刺青藝術卻在全世界傳播開來,對相關圖案和風格感興趣的普通消費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把橫須賀夾克看做是日本紋身的延伸,進而推動這種源自東方的亞文化走上了時尚的舞臺(圖9)。
圖9:橫須賀夾克常用到與紋身相近的猛獸圖案
圖10:橫須賀夾克上的刺繡很多具有中國風格
美國軍人對刺繡藝術的濃厚興趣,正是橫須賀夾克產(chǎn)生的最初機緣。這種富有東方韻味的傳統(tǒng)工藝源遠流長,在西方人眼中五彩斑斕的刺繡具有獨特的魅力,一般將其看做東亞民族共同的代表性裝飾元素?。盡管中國和日本的傳統(tǒng)刺繡不盡相同,但二者確實有著密切的關系。隋唐時期刺繡伴隨佛教由中國傳入日本,傳世的早期實物有飛鳥時代的《天壽國曼荼羅帳》《釋迦說法圖繡帳》等,其上的圖案、針法、材料以及內(nèi)容等均與當時中國盛行的佛畫別無二致,至今在日本的橫須賀夾克上仍可看到女相觀音、佛祖、金剛、蓮花等傳統(tǒng)刺繡紋樣。到了奈良時代,日本工匠已能參考唐風貴族服飾掌握各種刺繡針法,至鐮倉時期,一些具有本國特色的針法開始出現(xiàn),例如運用橫絲理平繡針法的滿地繡、粗四線釘線繡等。桃山、江戶時代,日本與明、清兩朝的紡織品貿(mào)易往來頻繁,也推動了金銀線等新型刺繡材料的引入。隨著浮世繪的興起,日本刺繡顯示出更多本民族的風格?。明治維新以后,日本專門以刺繡為業(yè)的藝人數(shù)量大為增加,他們在保持傳統(tǒng)工藝的前提下吸收了一定的西洋繪畫原理,講究光、色的科學搭配,善于合色效果處理,在20世紀之初,這種技法上的改良和創(chuàng)新由蘇繡女藝術家沈壽通過旅日訪問帶回中國,從而對我國刺繡也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從今天的橫須賀夾克刺繡上,我們?nèi)钥梢栽卺樂ê皖}材中看到明顯的中國印記,嚴格來講,橫須賀夾克是刺繡這種中日兩國共有的東方文化遺產(chǎn)同現(xiàn)代西方服飾的結(jié)合(圖10)。
二戰(zhàn)以后世界政治、經(jīng)濟、文化出現(xiàn)新的變化,也為橫須賀夾克提供了生長的土壤。結(jié)束軍事占領任務的美國士兵為了留念,將喜愛的夾克拿去訂制刺繡,而日本裁縫為了提高經(jīng)濟收入,對其進行改良后批量售賣,促成了橫須賀夾克的誕生。伴隨時代的發(fā)展,橫須賀夾克憑借其亮麗的外觀和便于添加個性化圖案的特點,影響力從游客、亞文化群體擴展至廣大消費者,整個過程中既有偶然又有必然。作為一款日常休閑服裝,橫須賀夾克在造型的美觀性、搭配的便利性、穿著的舒適性等方面實現(xiàn)了微妙的平衡,而不僅僅是將來源于不同文明的符號簡單地混合起來。在當今以西方為主導的時尚體系下,從民族文化中尋找創(chuàng)作靈感是很多業(yè)內(nèi)人士共同的探索方向,橫須賀夾克在款式、圖案、面料、工藝等元素的搭配方面所體現(xiàn)出的參考價值,值得廣大服裝設計師予以重視和解讀。
注釋:
① 山宗:《最潮不過刺繡夾克》,《齊魯周刊》,2016年第32期,第77-79頁。
②(美)Alan Flusser,Clothes And The Man,Villard Books, 1987,P.27.
③ 鄭玉冰:《情迷“橫須賀”》,《中國紡織報》,2016年8月19日,第7版。
④(日)婦人畫報社書籍編集部:《服裝符碼》,婦人畫報社,1996年,第14頁。
⑤(日)岡部隆男:《夾克》,婦人畫報社,1995年,第47頁。
⑥ (英)Josh Sims,Icons Of Men’s Style,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Ltd, 2011,P.98.
⑦ 周長華:《基于THE DRESS CODE的戶外服文獻研究》,北京:北京服裝學院碩士論文,2013年,第151頁。
⑧(美)Carson Kressley,Off The Cuff,Penguin Group.Inc, 2005, P.124.
⑨(美)James Bassil,The Style Bible, Collins Living,2007, P.141.
⑩ 宮浩欽: 《二戰(zhàn)時期盟軍飛機蒙皮藝術考》,《裝飾》,2019年第2期,第95-97頁。
?張建偉:《美國大兵與日本“憤青”》,《環(huán)境》,2011年第8期,第10-12頁。
?姚天沖、齊英如:《日本紋身:從黑道標志到文化潮流》,《日本研究》,2013年第1期,第102-108頁。
?鄭朝輝:《日本西陣織的紋樣特征探究》,《紡織學報》,2012年第6期,第26-29頁。
?孫佩蘭:《中日文化交流中的刺繡藝術》,《絲綢》,1996年第6期,第46-48頁。
?陳岸瑛:《從蘇繡能否成為當代藝術談起》,《藝術設計研究》,2018年第1期,第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