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瑜
摘 要 電影片名包含傳達影片信息、展現(xiàn)語言美感以及促進票房收入等社會功能。英語電影片名翻譯時不僅要注意文字層面的差異,并且還要立足于不同文化大語境下的價值取向,注重文化因素和美學因素等,充分融合歸化和異化的翻譯策略,使英語電影片名的翻譯吸引觀眾觀賞興趣,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
關鍵詞 英語電影 片名翻譯 歸化 異化
中圖分類號:H315.9?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5.008
Abstract The title of a movie includes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conveying the movie information, showing the aesthetic feeling of language and promoting the box office income. When translating English movie titles, we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at the text level, but also based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in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pay attention to cultural factors and aesthetic factors, fully integrate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so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movie titles can attract the audience's interest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隨著中國對外交流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英語影視劇目大量涌入中國市場。電影這種藝術形式,充分融合了文化和商業(yè)兩種元素,不僅是普遍受歡迎的娛樂方式,同時也承載了商業(yè)宣傳活動的功能。所以,英語影視片名的翻譯對于一部電影能否在中國影視文化市場立足、更進一步受歡迎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英語電影片名的翻譯也日益成為一個備受英語語言和翻譯研究者關注的新課題。電影片名的翻譯實際上是兩種語言和文化之間的相互交織和轉換,需要譯者在電影片名的翻譯過程中,特別注重分析兩種語言文化的異同,關注譯語文化的語言規(guī)律和觀眾的文化心理,又要精準地體現(xiàn)出源語文本的主題內(nèi)涵和文化特征,傳達出原汁原味的異域風情,突出兩種文化的迥異之處。只有恰當?shù)剡\用歸化和異化翻譯策略,才能達到片名翻譯的“信達雅”。
1 英語電影片名特點
英語電影命名方式和漢語電影一樣,通常以時間、地點、主角、情節(jié)或者主題命名,但是英語電影片名無論是在語言形式上,還是在文化內(nèi)涵上,都有其獨特之處。因此,要做好英語電影片名的翻譯工作,就要了解英語電影片名的特點,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戰(zhàn)不殆。
首先,在語言形式上,英語電影片名言簡意賅,短小精悍,結構簡單。有作者以國際權威的電影指南等為統(tǒng)計源,精確統(tǒng)計了1487部英語電影片名的命名方式,統(tǒng)計數(shù)字顯示約占75%的英語電影片名在三個單詞以內(nèi)。并且,英語電影多以詞組命名,尤其是名詞性詞組居多。比如2018年最受歡迎的英語電影:First Reformed, The Favorite, Leave No Trace, Hereditary, Private Life, Annihilation, Eighth Grade等,都具有明顯的片名短小精悍和詞組特征。
其次,在內(nèi)容上,英美文化特征在相當一定數(shù)量的英語影片名上反映顯著。這些特征突出體現(xiàn)在片名中含有西方國家的文化內(nèi)涵,多數(shù)來自于圣經(jīng)和神話傳說的典故、習語、以及俚語。其中最為典型的電影代表作就是Seven《七宗罪》,這是一部富有哲學意味的犯罪電影,探討有意義的暴力和無意義的暴力之間的差別。根據(jù)天主教教義,“七宗罪”是“按若望格西安和教宗格里高利一世分辨出教徒常遇到的重大惡行”。七宗罪行按照嚴重程度逐漸遞增依次是傲慢、嫉妒、憤怒、懶惰、貪婪、淫欲和暴食,并多次出現(xiàn)在西方文學作品、繪畫作品、《圣經(jīng)》以及教會人士布道中。影片以Seven命名,激起觀眾對“原罪”的意識:每一個普通人都有七情六欲,在深深隱藏的情感中,每個人毫無疑問都有罪。
最后,片名在結構上富有藝術氣息。英語電影片名中經(jīng)常使用多種修辭手法,比如:押韻、對比、擬人等手法,這些修辭手法的使用使片名顯得富有藝術氣息,讓電影所傳達的內(nèi)容更加形象生動,能有效地讓觀眾感受到藝術的魅力,激發(fā)觀眾的審美愉悅感。根據(jù)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的小說家簡·奧斯丁的第一部小說Sense and Sensibility改編的電影就用了原書名。Sense和Sensibility這兩個詞匯不僅精確地反映了書中兩位主人公的處事方式,而且采用了頭韻的押韻方式,使觀眾能更好地領略到藝術韻味。
2 歸化、異化理論
1995年,美國著名的翻譯理論學家Lawrence Venuti(勞倫斯·韋努蒂)在《譯者的隱身》一書中提出了一對翻譯術語:歸化和異化。歸化是指把源語盡可能地貼近譯語文化和語言結構,即把源語在翻譯的過程中本土化。歸化要求譯者盡量貼近譯語讀者的表達習慣和所熟悉的文化內(nèi)涵,以譯語讀者為歸宿,譯文要采取譯語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異化則需要“譯者盡可能不去打擾作者,讓讀者向作者靠攏”,異化就是譯文偏離了譯語的本土主流價值觀,最大限度原汁原味地保留原文的語言結構和文化特征。在翻譯過程中,要求譯者盡量保留源語的表達習慣和文化特色,把讀者帶入源語的語言文化中,讓譯語讀者體驗一種前所未有的異域風情,最大限度地傳播源語文化。這種翻譯方式是譯者有意識地讓譯語讀者了解和體驗源語文化的方法,譯者相信讀者有相應的能力可以體會異國文化的特色之處,并且這種翻譯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源語文化的精準表達,促進兩種文化間的交流和傳播。
歸化和異化這兩種翻譯策略是相輔相成、對立統(tǒng)一的,沒有百分之百絕對的歸化,也沒有百分之百絕對的異化。在翻譯實踐中,譯者應該根據(jù)具體情況,源語和譯語的語言特點、民族文化、社會價值觀等,恰當?shù)厝诤线\用這兩種策略,使譯文達到具體的、動態(tài)的統(tǒng)一。
歸化和異化可以被看作是直譯和意譯概念的延伸,但是又不完全與直譯和意譯等同。這兩組不同概念所關注的重點不一樣:直譯和意譯是如何在語言層面上處理譯語形式和意義;而異化和歸化則不僅僅局限于語言因素,還包括文化因素和美學因素等,立足點是文化大語境下的價值取向。因此,歸化和異化與直譯和意譯之間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不能將它們等同理解。
翻譯過程,就是譯者在譯文貼近譯語讀者和貼近原文作者間尋找到一個“融會點”,這個點不是兩者之間的居中點,它會根據(jù)實際情況發(fā)生變化,有時貼近譯語讀者,有時貼近原文。貼近譯語讀者即歸化時,譯文不會偏離原文,失去原文獨特的風格;貼近原文即異化時,譯文不能妨礙讀者的理解,給讀者帶來閱讀困難。
3 歸化策略和異化策略在電影片名翻譯中的應用
英語電影片名的翻譯不僅是英漢兩種語言間的轉換,同時也是東西兩種文化之間的碰撞。在翻譯過程中,要求譯者要充分重視源語文本的主題內(nèi)涵和文化特征,關注譯語文化的語言規(guī)律和觀眾的文化心理,做到靈活交替使用歸化和異化翻譯策略,達到英語電影片名翻譯的最佳效果。
3.1 英語電影片名翻譯中的歸化法
在英語電影片名翻譯時采用歸化法,就是為了避免如果采取直譯的方式,會使電影片名的漢語翻譯讓中國觀眾不能理解電影主題和文化內(nèi)涵。這種翻譯策略是為了讓翻譯片名符合中國觀眾的文化心理和審美標準,適應大眾的理解難度,讓觀眾對影片內(nèi)容有一個直觀的初步了解,激發(fā)他們的觀賞興趣。
Cleopatra克里奧佩特拉是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位女王,她是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后冊封的君主之一。據(jù)傳說,克里奧佩特拉外貌美艷,聰明機智。她同凱撒和安東尼交往密切,擅長使用政治手腕,卷入羅馬共和末期的政治漩渦,野心勃勃,是一位傳奇式的埃及女王。毫無疑問,克里奧佩特拉在古埃及是一位備受關注的焦點人物,她與凱撒和安東尼的種種傳聞逸事,使她成為文學和藝術作品中的著名人物。英語電影Cleopatra就是展現(xiàn)的這段歷史,講述的是為了解決埃及托勒密王朝克里奧佩特拉和她異母弟弟托勒密十三世之間的王權爭奪問題,52歲的凱撒以羅馬執(zhí)行官的身份來到埃及。托勒密十三世在對凱撒的亞歷山大里亞戰(zhàn)爭中失敗,溺死在尼羅河;而克里奧佩特拉憑借自身的勇氣、魅力和政治手腕,迅速征服了凱撒,不僅獲得了對埃及托勒密王朝的統(tǒng)治權,而且還征服了羅馬??死飱W佩特拉與凱撒的兒子被凱撒立為繼承人,但是安東尼與屋大維對此深表不滿。在凱撒遇刺身亡后,安東尼接掌了羅馬的統(tǒng)治權,同樣被克里奧佩特拉征服。英語電影Cleopatra,如果片名直譯為漢語的克里奧佩特拉,會讓不熟知埃及歷史的中國觀眾不知所云,失去觀賞興趣。相比《克里奧佩特拉》這樣的直譯方式,采取歸化策略翻譯為《埃及艷后》就能實現(xiàn)吸引觀眾觀賞興趣的商業(yè)目的,同時也讓觀眾能更直觀地了解影片主題,從而達到促進文化的傳播的目的。
3.2 英語電影片名翻譯中的異化法
異化法在英語電影片名翻譯中,要盡量保留原片名的表達習慣和文化特色,把觀眾帶入英語語言文化中,讓觀眾體驗一種前所未有的異域風情,最大限度地傳播英語語言文化。
好萊塢電影Titanic講述的是豪華巨輪Titanic與冰山相撞而沉沒時富家少女羅絲和窮小子畫家杰克之間感人的愛情故事。1912年4月15日,Titanic載著一千多名乘客和八百多名船員,由英國南安普頓出發(fā)駛往美國紐約。但是不幸的是與冰山相撞而沉沒。1985年,沉船遺骸在海底被發(fā)現(xiàn)時,在船艙的墻壁上有一幅少女畫像,當時已經(jīng)102歲的羅絲聲稱她就是畫中的少女。原來羅絲因她的未婚夫卡爾是個勢利小人而不愿嫁給他,在準備投海自盡時,被浪蕩不羈的窮畫家杰克救下。羅絲與性格開朗的杰克相愛了,作為愛情的見證,杰克為羅絲畫了一幅畫像。之后不久,巨輪就撞上了冰山開始下沉。在生與死的危急時刻,杰克把生的機會留給了羅絲,自己在冰冷的海水中被凍死。該電影片名翻譯時采取異化策略,直譯為《泰坦尼克號》,這種翻譯策略符合中國觀眾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忠于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英語原片名的形式和內(nèi)容。
總之,電影是一門藝術傳播形式,一種重要的文化傳播途徑。在處理英語電影片名的翻譯時,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歸化、異化翻譯策略,以便使中國觀眾更好地理解影片主題和所要傳達的文化內(nèi)涵,實現(xiàn)文化傳播和交流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Venuti 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 鮑志坤.從歸化與異化的角度審視電影字幕翻譯[J].電影文學,2012(24).
[3] 劉艷麗,楊自儉.也談“歸化”與“異化”[J].中國翻譯,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