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術講座作為博物館傳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科普途徑之一,如何提升服務水平、擴大普及范圍是其關注的重點。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博講堂”在多年實踐探索中,通過建立兼具自動服務與數據分析功能的預約系統(tǒng),逐漸發(fā)展成為多功能綜合性信息傳遞窗口,擁有了數量可觀的粉絲群體。而新媒體的迅速發(fā)展為博物館講座帶來更多可能,通過普及度極高的社交平臺、音頻短視頻等活潑多樣的信息傳遞方式,博物館講座可以打造出接受度更高、更加專業(yè)的文化“網紅”。同時,搭建不同博物館間的垂直知識信息共享平臺,將更有利于提升博物館講座對公眾的吸引力。
關鍵詞 博物館講座 信息技術 新媒體傳播 信息共享
0 引言
博物館為講故事而生,為了讓觀眾走近藏品,博物館需要通過各種形式對藏品做出解釋,學術講座作為博物館傳遞歷史、藝術、文化的科普途徑之一,是博物館向公眾講述展覽與展品背后故事的重要渠道。博物館講座的受眾通常包括社會各個領域的普通民眾和高校相關專業(yè)學生,主要圍繞本館的藏品研究成果、展覽闡釋、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等學術資源展開,以宣傳、教育為目的。國內很多博物館都有舉辦學術講座的傳統(tǒng),“國博講堂”是其中之一?!皣┲v堂”作為中國國家博物館依托考古、藝術、文化打造的科普講座平臺,自2007年舉辦伊始至今,因主講人的專業(yè)性與內容的優(yōu)質性逐漸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文化名片和重要的科普窗口。
1 “國博講堂”服務系統(tǒng)的發(fā)展歷程
1.1 建立初衷
2011年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開館后,“國博講堂”保持基本每月一期精品講座的穩(wěn)定頻率向公眾開放,傳統(tǒng)的郵件預約、人工審核、現場人工驗票等方式逐漸反映出工作效率較低、排隊時間較長、觀眾體驗較差等問題。為了給觀眾提供更多便利,優(yōu)化講堂的信息化服務,實現基于大數據的智能化管理,打造公眾傳播優(yōu)質平臺,“國博講堂”從實踐中總結經驗,進行了信息系統(tǒng)建設和服務升級。
1.2 “國博講堂”預約管理平臺的第一次建設
2013年下半年,國家博物館第一次規(guī)劃籌建作為官網子頁面的“國博講堂”預約管理系統(tǒng),采用與官網相同的顏色基調和設計風格,開發(fā)了第一期“國博講堂”預約管理平臺,并于2014年10月正式上線運行。這次從無到有的平臺建立實現了從人工預約審核到計算機管理分配講堂資源的歷史性進步。
如圖1所示,2014版的“國博講堂”預約管理平臺包括首頁、講堂簡介、預約方法、講座預告、講座回顧和會員中心六大核心板塊。用戶可以在“講堂首頁”查看當前可預約的講座信息、已預約人數、剩余預約名額、并進行注冊和預約操作;“講堂簡介”頁面提供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平面圖和詳細的講堂預約入口位置;“預約方法”模塊對新系統(tǒng)的各項功能做了詳細講解;“會員中心”頁面在用戶登錄后會顯示用戶的基本資料,提供講堂信息訂閱功能,支持當前預約講座的取消,并記錄和呈現聽眾參與“國博講堂”的歷史情況,是一個小型的用戶畫像數據庫雛形;而在“講座回顧”欄目中,用戶可以檢索到歷次講座的完整信息和在線視頻。
“國博講堂”2014版預約管理系統(tǒng)的主要突破在于:
(1)簡化了報名流程。操作步驟越多,用戶越容易流失,2014版系統(tǒng)改變了以往每次講座聽眾需要填寫表格發(fā)送郵箱的報名方式,只需要在第一次注冊時填寫全部信息,此后每次直接報名即可,為觀眾更好的參與活動提供便利。
(2)實現信息推送,提高聽眾對講堂的關注度。2014版系統(tǒng)采集了觀眾郵箱地址,為希望第一時間接收到講堂活動信息的聽眾發(fā)送訂閱郵件,比以往僅在主頁上發(fā)布消息更具有目的性。
(3)提供實時的信息反饋。新系統(tǒng)為報名聽眾提供在線查詢功能,聽眾可在系統(tǒng)中自行查詢報名結果和以往的報名及簽到情況,較以往人工手動發(fā)送回復郵件時效性更強,降低了用戶的等待時間。
(4)提高講堂聽眾管理的規(guī)范性,建立長期有效的聽眾數據庫。新系統(tǒng)能夠采集每期講座的報名及簽到情況,這些數據能夠為講堂今后的選題等方面提供參考依據。
經過一段時間的測試和調整,2014版系統(tǒng)逐漸引導用戶適應了新的信息化管理方式,同時,系統(tǒng)后臺提供的模式化講座信息發(fā)布管理、觀眾簽到數據統(tǒng)計、訂閱郵件群發(fā)等功能也極大的提高了講堂的運營效率,清晰友好的操作界面和直觀的數據展示獲得了良好的用戶反饋。
盡管實現了大部分功能的自動化運行,2014版系統(tǒng)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聽眾預約后仍需在規(guī)定的預約入口排隊,由工作人員核對身份信息后領取講堂門票,履約情況也需由工作人員后臺手工修改等。
1.3 “國博講堂”預約管理平臺提升工程
隨著移動端軟件的普及和視覺扁平化的設計發(fā)展趨勢,考慮到2014版系統(tǒng)存在的諸多問題,“國博講堂”決定對2014版預約管理系統(tǒng)進行更新升級,經過三個月的功能開發(fā)、數據對接調試和兩個月的試運行,2016年9月新系統(tǒng)正式啟用?!皣┲v堂”2016版預約管理系統(tǒng)一方面在視覺效果上進行了優(yōu)化,使講堂的界面設計與當下的審美觀念接軌,另一方面在功能上進行提升,納入了移動端的預約報名方式,引入自動取票機實現聽眾取票、簽到的全自動化管理,同時完美融合了2014版系統(tǒng)的所有運行數據,擴大了后臺數據統(tǒng)計功能的標簽信息范圍。
(1)微信公眾號的使用
為了降低用戶在移動端報名的復雜程度,“國博講堂”沒有采用開發(fā)獨立App的方式,而是選擇利用用戶普遍使用的社交軟件進行信息發(fā)布和預約操作,微信公眾號“國博預約”應運而生。“國博預約”作為服務性公眾號,區(qū)別于訂閱號的合并歸類,推送消息能夠直觀的呈現在用戶的微信主界面中,每個月四條的推送信息限制也能夠滿足“國博講堂”的使用需求。服務號一經推出受到了聽眾的廣泛關注,即時的信息推送和便捷的預約通道改變了以往用戶主動獲取信息的方式,降低了信息獲取和有效轉化難度。在講堂預約名額上限沒有改變的前提下,預約人數滿員時間由原本的2~14 d縮減至2~8 h。
(2)獨特的“黑名單”功能和會員積分系統(tǒng)
由于講座的自由度較大,經常出現聽眾預約后沒有及時到場的情況,2015年的后臺簽到統(tǒng)計數據顯示,如表1所示,當時講座的實際履約率普遍低于50%??紤]到講堂的報名名額有限,很多對講座感興趣的用戶可能因各種因素而未能預約成功,較低的履約率會造成學術資源的浪費。因此在2016年改版過程中,系統(tǒng)加入了“黑名單”功能,對多次預約講座但未到場的聽眾采取一定時間內的限制報名措施,來保證更多聽眾的參與度。同時,建立了會員積分系統(tǒng),失約用戶將無法獲得履約積分,在會員權益上也會受到一定影響。2016版系統(tǒng)啟用后,這兩項功能在官方公告中做了特別強調,實際反饋效果也非常明顯,隨著新系統(tǒng)的不斷磨合,在講座報名總人數保持穩(wěn)定的前提下,聽眾履約率有了大幅提高,如表2所示,2017年達到70%左右。
(3)自助取票機取代人工信息核對
“國博講堂”的舉辦場地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學術報告廳,這里在2019年以前一直屬于辦公區(qū)域,沒有對公眾開放,因此聽眾要參與講座,需要由工作人員進行身份信息核對,在實際操作中,經常出現人工核對速度較慢、聽眾排隊時間較長、取票時間較短引起的觀展不便、聽眾進館參觀后需要重新出館取票等問題。2014年的系統(tǒng)通過后臺數據導出功能實現了聽眾信息的智能排序,使現場核對中的人工檢索效率相對有所提高,但依然無法解決人工發(fā)票的局限性。2016年,新系統(tǒng)引入服務行業(yè)相對成熟的自助取票功能,設置自助取票終端,為適應各類受眾,支持身份證信息識別、二維碼掃描和講堂預約碼手動輸入等多種取票方式,為用戶提供了相對自由的取票時間和便捷的取票途徑。
(4)統(tǒng)計數據的全覆蓋
截至2018年底,“國博講堂”預約管理平臺用戶數量累計達到118 495人,在2014版系統(tǒng)中,后臺數據僅對講座的履約率進行統(tǒng)計分析,功能比較有限。如圖2所示,2016版系統(tǒng)加入了全字段數據信息統(tǒng)計功能,借助自助換票系統(tǒng)提供的實時履約情況,實現了對單場講座、季度講座、年度講座在簽到情況、性別、年齡、學歷、職業(yè)、職稱、用戶積分等多維度上的數據統(tǒng)計。
除了上述特性化功能,2016版系統(tǒng)還增設了會員反饋功能,聽眾可以在完成簽到的講座信息下發(fā)表評論或提出建議。這一功能自上線以來,收到許多聽眾留言,為講堂的時間安排、主題策劃等工作提供了數據基礎。
2 博物館學術講座的功能提升與定位轉型
中國國家博物館2018年全年觀眾訪問量為140萬人次,而“國博講堂”由于場地限制等原因,全年惠及聽眾總數僅3 309人次,大量優(yōu)質的科普內容無法傳遞給廣大民眾,“國博講堂”作為中國國家博物館重要的宣傳窗口和文化品牌,影響范圍仍然十分有限。在傳播方式上,除了定期的講座,“國博講堂”以往會將每兩年的講座內容結集出版,以此促進講座內容的有效傳播,目前已出版《國博講堂(2011-2012)》和《國博講堂(2013-2014)》兩冊文集。由于大量講座與館內的臨時展覽息息相關,這種相對滯后的傳播方式使讀者在閱讀時無法深入的對照展品進行理解,對于展覽的推廣和闡釋顯然也無法起到即時的宣傳作用。
新媒體環(huán)境下不斷涌現的傳播技術為這些問題提供了相對成熟的解決方式。博物館的學術講座作為公眾科普平臺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功能上進行與時俱進的轉型是一項迫切而必要的工作,善于運用當下的話語體系和新媒體技術能夠有效擴大宣傳和教育范圍,從而提升博物館的影響力。傳媒和數字化出版領域也為博物館學術講座的轉型提供了值得借鑒的方向。
2.1 深入挖掘用戶數據,建立精準用戶畫像
“國博講堂”前期搭建了良好的用戶平臺和數據庫,積累了大量用戶活動數據,是建立精準用戶畫像的第一手可靠資料。要深入理解這些數據的潛在意義,需要在數據獲取、統(tǒng)計內容和分析算法上進行探索和提升。
首先,擴大數據采集種類。目前“國博講堂”后臺的統(tǒng)計數據僅涵蓋用戶的基本屬性(靜態(tài)數據)和報名、履約兩項活動屬性(動態(tài)數據),隨著取票終端的停用,“履約”項也變?yōu)闊o效數據,而對于完整的個性化用戶畫像來說,實時更新的動態(tài)數據是增加畫像準確度的根本依據??稍黾硬杉膭討B(tài)數據種類包括但不限于:
被動數據:“國博講堂”11萬網站用戶和7萬微信公眾號用戶登錄訪問網站、公眾號的時間、停留時間、查看和查詢的頁面信息、預約、評論、分享等行為數據。
主動數據:根據用戶畫像的數據短板或項目需求,向用戶不定期推送調查問卷,從多方面了解觀眾對講座報名、講座過程、觀看講座視頻、閱讀文集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真實感受,希望參與講座的時間、感興趣的講座主題等內容,匯總形成專題數據分析報告。
其次,進行有深度的數據指標分析與可視化呈現。通過多種途徑采集到的大數據信息為實際工作提供判斷依據,擬定具有一定深度和可操作性的分析主題,主題涵蓋范圍不宜過大。研究人員根據主題的設定提取有關聯(lián)性的數據指標,進行多維度定量分析,將關聯(lián)度的強弱以參數方式體現在計算過程中。同時,為了便于決策和動態(tài)調整,數據分析結果需要進行可視化處理。
精準的個性化用戶畫像數據可以作為評估講堂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同時為講堂內容和服務的改善提供理論依據。作為有深度的文化品牌,講堂既需要不斷吸引新聽眾加入,同時也應該采取多種方式增加老聽眾的用戶粘性,復參與率和履約率都是有價值的參考因素。在提升用戶粘性方面,互動體驗和用戶滿意度的影響相對較大,而精準用戶畫像能夠實現個性化的信息推送和互動設計,在充分關注用戶體驗的同時,增強用戶對品牌的專注程度。
2.2 充分發(fā)揮現有資源作用,制作知識付費精品
在移動媒體、短視頻行業(yè)如此發(fā)達的今天,知識付費逐漸成熟,“為有價值的內容產品付費”成為互聯(lián)網時代普遍被認同的消費理念。早期的知識付費可以追溯到2013年《羅輯思維》推出付費會員,提供“音頻+文字”的優(yōu)質知識內容和會員服務,也就是現在“得到”App的前身。2017年內容付費用戶規(guī)模達到1.88億人,而2020年知識付費的產業(yè)規(guī)模預計能達到235.1億元。在付費文檔和講座課程領域,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陣地,具有天然的文化品牌優(yōu)勢,將科普講座的核心內容濃縮為系列文化精品,以音頻、視頻等知識付費產品的形式發(fā)布,無疑是擴大博物館影響力和傳播力、樹立國民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之一。國博2019年推出了一系列配合展覽的原創(chuàng)視頻,邀請策展人、設計師和專家學者對展覽進行解讀,如“證古澤今——甲骨文文化展”國博原創(chuàng)系列視頻共十集,收到觀眾的眾多好評。
2.3 打造中國傳統(tǒng)文化領域的意見領袖,孵化博物館界“網紅”
“意見領袖”的概念由拉扎斯菲爾德最早提出,意指活躍于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觀點或建議并對他們施加個人影響的人物。意見領袖的作用主要是信息普及和解釋,他們通常能夠通過個體言行引導社會輿論。博物館承擔著傳承和展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弘揚當代中國價值觀的重要歷史使命,要讓更多人了解和認同,就要構建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傳播話語體系,有效且易被民眾接受的方式之一是將歷史、藝術的博物館與現實聯(lián)系在一起,吸引更多觀眾參與進來,將自身打造成傳統(tǒng)文化領域的意見領袖。以故宮為例,故宮近年來研發(fā)了大量貼近大眾生活的文化衍生品,紫禁城不再是旁人不可企及的深宮內苑,宮內生活的點點滴滴——從乾隆皇帝到宮貓的形象通過日用品、文具、通訊設備、甚至彩妝等方式深入人心,故宮的文創(chuàng)品牌儼然已經成為博物館領域的“網紅”。
博物館的專題講座在發(fā)揮意見領袖的功能方面有著天然優(yōu)勢,它的作用就是為聽眾提供歷史、藝術、文化等專業(yè)方面的基本信息、闡釋學術研究的前沿熱點,并對展覽進行深入解讀,而影響力的強弱則主要取決于內容的策劃和傳播途徑。在展覽推介方面,沒有誰比策展人更適合解讀展覽背后的文化脈絡和價值體系,他們作為展覽從概念到誕生的主導者和親歷者,最了解展覽精華,最具有發(fā)言權。由于國內當下的展覽通常缺乏配套的解讀手冊,觀眾很少能夠通過獨立觀展理解策展人的想法和展覽所表達的文化內涵,而講座則可以很好的彌補這一短板。策展人在常規(guī)講座之外,可以開設展覽解讀直播專場,提煉10~20 min的講解內容,在展廳內現場直播,為觀眾介紹展覽中的經典展品和它們的文物故事,并通過與觀眾的彈幕互動,現場解答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在這個信息碎片化的時代,短時長的錄播也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將一個完整展覽中的精彩故事按照文物或主題的方式拍攝成系列短視頻,由博物館中進行展覽策劃的幕后英雄們走到臺前,真正與觀眾面對面交流對話,傳遞展覽的文化精神與文化力量。博物館可以在講座轉型過程中嘗試這些喜聞樂見又親民的新媒體手段,將策展人打造成博物館核心業(yè)務的意見領袖和“文化網紅”。
3 博物館公眾科普平臺的拓展途徑探討
要完成上述功能的提升與定位轉型,業(yè)務需要與市場相結合,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現有資源的開發(fā)潛力,打造文化傳播優(yōu)質品牌,依托目前相對成熟的媒體平臺,有效降低轉型中的內容開發(fā)和流量獲取成本。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和搭建具有博物館特色的行業(yè)知識共享平臺,與業(yè)內博物館建立長期穩(wěn)定的合作關系,在博物館垂直細分領域進行有深度、成體系的專業(yè)知識整合,同時為未來博物館行業(yè)大數據的積累分析和智慧化管理提供重要依據。
3.1 依托現有媒體平臺
3.1.1 微博與微信公眾號
微博、微信公眾號都是基于社交功能的信息傳播平臺,運營和管理趨于成熟穩(wěn)定,流量爭奪從快速發(fā)展時期的增量競爭轉入存量競爭,微博“大V”依靠持續(xù)輸出優(yōu)質內容維持KOL的地位和穩(wěn)定的粉絲流量,而微信公眾號則更多的偏向于圖文信息發(fā)布和基本功能服務。“國博講堂”在2016年系統(tǒng)平臺改版時,加入了微信公眾號預約的同步功能,擁有較大的用戶基數,往期的講座內容可以經主講人審訂授權后逐漸通過公眾號進行推送,開設講座系列專欄,供用戶在移動端查詢和閱讀學術研究類講座的經典內容。
3.1.2 有聲閱讀平臺——喜馬拉雅等
有聲讀物以音頻形式為用戶提供各類信息,2018年以來國內的數字閱讀需求日益旺盛,除了電子書外,有聲閱讀成為國民閱讀新風尚。喜馬拉雅作為有聲閱讀行業(yè)的翹楚,采用類似“天貓”的運營模式,平臺支持不同領域的內容生產者自主管理和維護音頻專輯,借助相對成熟的扶持制度和體系化運營,誕生了大量垂直類內容生產者。博物館講座同時兼具專業(yè)性和前沿性,有著優(yōu)秀的內容基礎,建立有聲文化專輯是擴大講座受眾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對現有講座的篩選、音頻剪輯、定期上傳,與用戶建立起長期互動關系。當用戶數據達到一定積累量時,也能夠為講座內容的選擇提供依據,甚至可以結合用戶需求與專業(yè)領域前沿熱點,定制用戶導向的文化類音頻專輯,增加用戶的品牌粘性。
以配合展覽的展品解讀類講座為例,這些講座通常會邀請策展人對展覽中傳達的思想、精神、文化內涵進行闡釋,介紹重要展品的文化屬性、文化價值,幫助聽眾更好的理解展品和展覽,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和專業(yè)性。這類講座錄音通過剪輯制作成高品質的音頻節(jié)目后,作為博物館展覽配套資源同步推介,既可以通過別具匠心的展覽介紹吸引更多聽眾到博物館參觀,同時也可以為博物館的線下觀眾提供輔助觀展工具,并將他們轉化為線上文化傳播的忠實粉絲。
3.1.3 短視頻平臺——抖音、快手等
短視頻是加速優(yōu)質文化內容傳播的重要平臺,主要原因在于:
(1)擁有龐大的人口紅利。根據艾媒咨詢機構《2019中國短視頻創(chuàng)新趨勢專題研究報告》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短視頻用戶規(guī)模達到5.01億人,預計2019年用戶規(guī)模將達到6.27億人,雖然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龐大的用戶存量不可小覷。
(2)實現海內外傳播,面向各類人群。短視頻在地域上不局限于中國,各大平臺都在向海外拓展,積極建立海外短視頻播放平臺,目前已經能夠實現視頻內容的短時間全球化傳播。同時,短視頻針對青少年教育推出的“青椒計劃”也成為青少年學習教育的重地,在青少年教育領域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3)內容靈活,技術先進。隨著5G商用技術的落地,大帶寬、大連接、低延遲、高傳輸速率等優(yōu)勢將極大推動短視頻行業(yè)的發(fā)展,用戶拍攝、操作和剪輯的流暢性與舒適度將得到大幅提升,AI等信息技術的引入也將為用戶帶去更智能化的互動情境和更精準的信息投放。
博物館講座需要借助這樣靈活而受眾廣泛的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在形式上進行一定調整,充分利用平臺提供的工具,將略顯嚴肅的學術講座剪輯成富有趣味的短視頻預告,適當添加講座花絮或主講嘉賓的日常生活等內容,以潮流化的表達方式和接地氣的內容吸引更多人進入這個領域,通過點贊、分享等途徑迅速裂變,同時提供觀眾完整視頻的觀看入口,完成從流量向知識付費的轉化。
3.2 構建全國博物館信息共享平臺
在萬物互聯(lián)的時代,數據共享是擴大行業(yè)影響、促進行業(yè)發(fā)展的重要舉措之一,搭建行業(yè)信息平臺、整合數據資源,一方面有利于博物館受眾集中瀏覽、檢索和篩選信息,有效增加各博物館的信息覆蓋率,另一方面能夠大大降低博物館收集行業(yè)動態(tài)的難度,能夠及時準確的了解行業(yè)整體發(fā)展趨勢、關注熱點、活動組織等情況,為調整自身業(yè)務、減少資源重復浪費提供依據。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官網是一個官方的博物館信息匯聚平臺,“資訊”專欄匯總了全國各地博物館最新開幕展覽、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相關會議講座等新聞信息。微信公眾號“弘博網”每周發(fā)布“博物館講座匯總”“文博單位相關招聘信息匯總”、“博物館公開招標項目匯總”等。這些信息集中發(fā)布的方式能夠滿足部分共享需求,主要局限性在于:
完整度不夠:匯總信息通常為主辦方根據相關資料收集整理而成,考慮到信息來源的可靠性、廣泛性和及時性,這些信息很大程度上只能展現行業(yè)動態(tài)的小部分。
及時性不夠: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官網上的信息更多偏向新聞性質,通常在活動結束之后發(fā)布,只能提供活動的歷史信息,用戶無法通過這些信息選擇參加感興趣的活動。
用戶轉化率低:這些資訊僅以列表方式出現,缺乏對應的報名渠道,用戶需要自行尋找報名通道進行活動預約,這樣繁瑣的過程使得信息閱讀的有效轉化率非常低。
而以官網和移動端App(或微信小程序)為門戶構建全國博物館信息共享平臺,可以將用戶與每家博物館在互動過程中產生的獨立數據連通,以身份證號作為用戶唯一標識,建立起用戶的全國博物館互動數據庫和精準畫像。2019年9月17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及南京博物院等70余家博物館共同發(fā)起博物館護照項目,發(fā)布了紙質的“博物館參觀護照”,而全國博物館信息共享平臺可以幫助這一紙本共享信息完成電子化轉變,從而使各家博物館從參與者轉為平臺信息動態(tài)的管理者和發(fā)布者,以最大程度的保證信息的完整度和及時性,為公眾提供方便快捷的活動報名入口,實現文博資源信息的即時互通。同時,平臺可以提供講座視頻內容的在線播放、移動端的博物館打卡、隨時隨地的博物館AR互動體驗等功能,未來還可接入各大博物館數字展覽資源(展覽鏈接),真正實現博物館領域的信息互聯(lián)。
4 結語
本項工作通過對“國博講堂”預約服務平臺從創(chuàng)建到功能提升過程中的變化分析,探討了講堂與時俱進的發(fā)展特性、引入大數據分析決策的工作思路和在提升公眾服務中做出的努力。在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當下,以“國博講堂”為代表的博物館講座需要秉承開放包容的精神,積極吸納和學習新媒體信息的傳播方式與語言環(huán)境,一方面充分發(fā)揮觀眾數據的歷史積淀優(yōu)勢,建立更豐富的用戶畫像;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社交媒體、音頻、短視頻等成熟平臺推出博物館講座系列知識付費精品,打造“接地氣”的博物館專業(yè)文化“網紅”。
參考文獻:
[1]艾媒咨詢.2018年中國知識付費類產品競品分析報告[EB/OL].https://report.iimedia.cn/repo1-0/2461.html.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王延隆.網絡意見領袖的識別分析、產生邏輯及其應用[J].河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5(04):76-83.
作者簡介:王開(1987—),女,主要研究方向為科技考古、博物館學、博物館信息技術,E-mail:675672139@qq.com。
Research on the way of public popularization in museums: A case study of the lecture at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WANG Kai
Author's Address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E-mail: 675672139@qq.com
Abstract As one of the ways for museums to sprea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cademic lectures focus on how to improve the service quality and expand the scope of popularization. Through years of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multifunctional and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window and gained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fans by establishing a reservation system with functions of automatic service and data analysi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brings more possibilities to museum lectures. Through the highly popular social platform, short audio and video and other lively and divers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s, museum lectures can create a more acceptable and professional cultural "web celebr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establishment of vertical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platform between different museums will be more conducive to enhance the attraction of museum lectures to the public.
Keywords museum lecture,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w media communication,information sh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