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霞
一、?直面問題:小學說明文教學之“困境”
深入到一線教師的課堂,卻發(fā)現(xiàn)由于許多老師的文體意識淡化,導致小學說明文文本解讀的偏位、教學目標的錯位、內(nèi)容理解的越位等現(xiàn)象。
(1)文本解讀的偏位。以解讀《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課為例,一些教師把重點放在了對埃及金字塔特點的介紹,熱衷于通過多媒體展示各類火星圖片,播放彗星碰撞地球、火星的視頻,演示火星上水的來源的動畫等,來幫助學生揭開火星的神秘面紗。這樣的解讀顯然過于狹隘。說明文文本的教學,應將重點放在說明文文本閱讀與鑒賞能力、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上。
(2)教學目標的錯位。課堂該教些什么,這是課堂有效的起點,但是在這個起點上,恰恰有些老師表現(xiàn)得無從談起??傮w來說,當前我們的語文教學目標常常是從重點字詞分析到挖掘課文思想內(nèi)容,而輕視了文本特征的指導,以及新的教學內(nèi)容的開發(fā)。筆者曾經(jīng)聽過一堂課,教師在教《橋之美》的時候,將文本當成散文來教,要學生談談橋如何美麗,而關于說明文的文本特征卻毫無涉及。 目標定位的錯位或是不明晰, 甚至目標的錯誤,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屢見不鮮。
(3)課程意識的缺位?!敖陶n文”成了當下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種常態(tài)。臺灣小語會會長趙鏡中先生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我和大陸的一位老師共同執(zhí)教《太陽》一課。我是用《太陽》一文來教說明文的閱讀方法,目標指向閱讀的方法、策略,而大陸老師通過《太陽》這篇課文教學生認識太陽的特點、太陽與人類的關系。從他的這段話中,顯然能看出大陸老師仍然是在教課文。 課文在前臺,課程在后臺。同樣的課程內(nèi)容,可以通過不同的課文來實現(xiàn)?!安钪晾?,謬之千里?!狈植磺濉罢n程”與“課文”,我們就可能“南轅北轍”。
二、深入探究:語用學破解小學說明文教學困境的理論依據(jù)
《語文課程標準 》(2011年版)非常鮮明地突出了“語言文字運用”,強調(diào)語文課程的首要而核心的目標是“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這十分明確地提示我們,語文課程的理解與實施有一個重要的理論背景:語用學。由此,筆者認為,語用學可以打開小學說明文教學的另一扇窗。
(1)?對比句子,發(fā)現(xiàn)寫的規(guī)律。說明文的寫作方法和一般的記敘文有很大的區(qū)別,特別是說明方法的應用,不僅應該讓學生知道,還應該讓學生運用。我們來看案例:《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
師:那么什么是納米技術呢?我們來看看這段話。請同學們讀一讀。(教師出示句子。)
(看著屏幕開始讀,馬上就有學生舉手。)
生:老師,屏幕上的句子和課文相比,有兩個句子沒有了。
師:哪兩個句子漏掉了?
生:1納米等于十億分之一米。如果把直徑為納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當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可見納米有多么小。
師:你覺得這漏掉的兩句話有什么作用呢?
(很多學生開始議論)
生:第一句話運用數(shù)字來說明納米的小。
生:第二句運用比較的手法,讓我們能夠更加清楚納米有多么小。
師:我明白了,當我們要說清楚一個物體的特征時,可以采用列數(shù)字和作比較的方法,讓讀者直觀形象地明白物體的特點。
(師生對比讀,再次感受說明方法的作用。
師:(課件出示生活中事物,讓學生運用列數(shù)字和作比較的方法來寫一寫。
反思:教師故意漏掉句子,讓學生發(fā)現(xiàn)錯誤,形成認知沖突。學生在思考中明白這兩種說明方法的作用。同時,及時運用這兩種方法來介紹其他事物,在嘗試與實踐中感受到課文表達的魅力。)
(2)課文補白,強調(diào)虛詞的作用。梳理文本內(nèi)容是說明性文本教學的重要任務,但是,說明性文本中一些“大概、大約、左右、可能”等虛詞也很重要,體現(xiàn)了說明性文本語言表達的準確和嚴密。在一環(huán)節(jié)采用“猜一猜”和“寫一寫”的方法,既讓學生聯(lián)結(jié)已經(jīng)知道的知識,又引導學生關注這些虛詞在表達上的作用,感受說明性文章的科學和嚴謹,巧妙地將感受語言和運用語言結(jié)合起來。
案例《飛向藍天的恐龍》
師:你能聯(lián)系上下文猜猜哪些恐龍會演化成鳥類?
生:是肉食恐龍演化來的。
師:你能百分百肯定嗎?
生:不能完全肯定,畢竟我們沒有在恐龍生活過的世紀呆過。
師:對啊,你根據(jù)課文并結(jié)合自己的知識作出了猜測,所以要用上“可能、也許”等詞語,這樣表達才能準確。
師:請你找出下面這個句子中哪個詞語能體現(xiàn)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教師出示句子)
生:“可能”這個詞語,說明這是作者的猜測。
師:我們那想象一下,可能會出現(xiàn)哪些情況?大家來寫一寫。
(3)模仿說明文結(jié)構(gòu),進行練筆。小學說明文教學中, 教師并不只是單純地把課文知識介紹給學生,還可以讓學生充滿情趣地去寫。 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地把“寫”擠進課堂,使學生在二度感知文本的同時進行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 如在教學《海洋——21世紀的希望》一文時,當學習到“科學家們早就呼吁:人類應該向海洋索取食物! 可以預料,21世紀人類的餐桌上,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高蛋白食品來自海洋”,可以安排學生進行補寫練習:“想象一下, 未來的餐桌上會出現(xiàn)哪些來自海洋的高蛋白食品呢? ”這樣,通過仿寫、改寫、補寫等多種“寫”的方式,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語文基本功,而且有利于教師更加全面地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 尤其是讓學生在動筆實踐中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4)有效說,提高表達能力。說明文教學應時刻關注語言形式, 扎實進行語言訓練,回歸語文教學的本質(zhì)。 因此,在語用指向下,我們必須明確“說”的目的,以此提高“說”的效率。 如:在教學《麋鹿》一文時,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麋鹿,也為了提高學生
的語言水平,筆者設計了一個指向語用的“說”的環(huán)節(jié),設計了一種假設:①你就是一只麋鹿,你會怎樣來介紹自己?②假如你是姜子牙,你騎著麋鹿上天庭,你又如何向天上的神仙們介紹你的坐騎?③如果你是導游,你又會怎樣向來參觀的客人介紹你的麋鹿?請大家自由選擇一種角色,小組交流介紹。注意在介紹的時候要運用先概括后具體的方法, 同時嘗試運用列數(shù)字、 作比較的說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