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江 孟秦 吳迪
【摘要】學生評教是教學質(zhì)量監(jiān)控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評教數(shù)據(jù)深度分析是學生評教的關鍵過程。本文基于某地方高校近五學期學生評教結果,采用統(tǒng)計學方法對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教師性別對學生評教結果無顯著性影響,教師職稱、上課學生年級和課程類型與評教結果有一定相關性。研究對如何有針對性的分析評教數(shù)據(jù),改進教學中存在問題,真正提高教學質(zhì)量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關鍵詞】地方高校? 學生評教? 影響因素? 數(shù)據(jù)分析
【Abstract】Students evalution on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quality control, and in?鄄depth analysis is a key proces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factors, the statistically study i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ents evalution on teaching in a local university in the past five semeste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ender of teachers has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students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titles, students grades and types of courses have a certain correlation with it. The research has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on how to analyze the students teaching evaluation data, solve 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Keywords】local university; students evalution o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factors; data analyzing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1-0033-02
學生評教是以學生為主體對教師進行教學水平評價的主要手段之一,近年來,大部分高校以網(wǎng)絡評教形式開展學生評教工作,學生評教結果也被作為教師教學水平考核、職稱評定、教學獎勵、學生選課等環(huán)節(jié)的重要參照[1],因此,學生評教越來越得到廣大師生的重視。而如何有效利用學生評教結果為教學本身服務也成為學生評教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評教數(shù)據(jù)分析是指匯總學生評教數(shù)據(jù)后,采用統(tǒng)計學方法進行分類整理,通過數(shù)據(jù)挖掘發(fā)現(xiàn)教學過程中的諸多因素,如教師職稱、教師性別、上課學生年級、課程類型等對學生評教結果的影響,探討影響因素與評教結果相關性,判斷這些因素是否對評教結果有顯著性影響,是學生評教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生評教結果有效利用的重要手段。
一、數(shù)據(jù)來源與研究方法
本文所選用某地方高校本科生2016年9月-2019年2月共5個學期學生網(wǎng)絡評教結果為數(shù)據(jù)源,每學期參評率均在97%以上,采用SPSS數(shù)據(jù)分析工具,對學生評教過程的可能影響因素教師職稱、教師性別、上課學生年級、課程類型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判斷這些因素是否顯著性影響學生評教結果。
二、結果與分析
(一)教師職稱對學生評教結果影響
統(tǒng)計近5個學期學生評教結果,每學期授課教師人數(shù)在901人~946人之間,將教師職稱分為教授、副教授、講師、助教及其他4類,通過單因素分析法研究教師職稱與學生評教結果之間的關系。由表1可以看出,近5學期不同職稱教師的評教結果間存在差異,講師、助教成績普遍低于教授和副教授,其中,第一學期助教評教成績與其他三類差異顯著,第二學期講師評教成績與教授和助教差異顯著,第五學期講師與副教授差異顯著。將各學期成績累計后綜合分析(如圖1所示),副教授成績最高,為96.43分,講師成績最低,為96.23分,講師與其他三類職稱評教成績之間差異顯著(顯著性水平為5%)。
(二)教師性別對學生評教結果影響
將近5學期學生評教結果按教師性別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顯著性水平為5%),如表2所示,各學期男教師和女教師評教結果均差異不顯著。
(三)上課學生年級對學生評教結果影響
按上課學生年級統(tǒng)計學生評教結果發(fā)現(xiàn),不同年級學生評教結果之間存在差異,且大部分評教成績之間差異顯著(如表3),整體看,大三和大四學生評教結果低于大一和大二學生評教結果。將各學期成績累計后綜合分析(如圖2所示),大一學生評教成績最高,為96.52分,其次為大二學生和大四學生,分別為96.50分和96.42分,大三學生評教成績最低,為96.32分,且與大一、大二和大四評教成績差異性顯著,大一、大二和大四之間學生評教成績差異不顯著(顯著性水平為5%)。
(四)課程類型對學生評教結果影響
根據(jù)學校課程類型將課程分為四類,分別為經(jīng)管類、理工類、文法類和藝術及其他。比較各類課程學生評教結果發(fā)現(xiàn),第一學期和第二學期每類課程學生評教成績差異不顯著,第三學期至第五學期,各類課程之間差異顯著。將各學期每類課程成績累計后綜合分析(如圖3所示),文法類課程評教分數(shù)最高,為96.59分,其次為理工類和經(jīng)管類,分別為96.45分和96.37分,藝術及其他類評教分數(shù)最低,為96.02分,且與其他三類之間差異顯著。
三、結論與建議
學生評教是教學質(zhì)量監(jiān)控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評教結果受諸多因素影響,王海驪等[2]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評教結果與學生年級和督學評教之間具有相關性,羅士美[3]在對浙江省四所高校調(diào)查的基礎上,設計調(diào)查問卷,分析教師因素、學生因素和課堂因素等26個因素與學生評教結果之間的關系,分析結果表明,26個因素對學生評教均存在影響,但影響強弱程度不同。本文立足于深度挖掘?qū)W生評教系統(tǒng)數(shù)據(jù),從教師職稱、教師性別、學生上課年級和課程類型四個方面探討相關因素與評教結果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評教工作自身及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教師職稱上看,講師評教成績低于教授、副教授及助教;從學生上課年級看,大三和大四學生評教成績低于大一和大二成績;而從課程類型看,文法類課程評教成績最高,藝術及其他課程成績最低,經(jīng)管類和理工類課程居中。
因此,根據(jù)上述研究結果,為了更有效的開展評教工作,使評教工作真正為教學服務,而不僅僅是流于形式,現(xiàn)對評教工作及目前評教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提高師生對評教工作認識,保證評教結果真實客觀
不同年級評教成績存在顯著性,分析原因可能是不同年級看待課堂的角度存在差異,但更有可能的是不同年級對待評教工作的態(tài)度不同,而態(tài)度不端正,也帶來了成績區(qū)分度低這一當前學生評教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因此,建議以學院為單位,積極宣傳評教工作,正確引導全校學生積極參與評教,樹立為教師負責,為自己負責,提高本科教學質(zhì)量的正確評教觀,提高學生評教自覺性。此外,繼續(xù)優(yōu)化評價指標,調(diào)整各項評價指標順序,盡量減少學生評教的隨意性,從而保證學生評教成績的客觀性。
第二,將學生評教成績與同行評教、督學評教比較,綜合反饋教師課堂教學水平
學生評教是“三級評教”中的一部分,僅是從學生角度對教師課堂進行評價,但與督學和同行的評價標準會存在差異,與督學評教和同行評教過程也存在不同,為了綜合反饋教師課堂教學水平,建議堅持執(zhí)行學生評教、同行評教和督學評教“三級”評教制度,加強各級評教的有利結合,使其互相補充,增強教師、督學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對發(fā)現(xiàn)問題的教師組織專家集中聽課,從而綜合反饋并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第三,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優(yōu)化教學方法,保證課堂教學效果
教師教學水平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教師應注重自身教學能力的提高,優(yōu)化教學方法,一是加強中青年教師基本功練習,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課堂應變能力,二是對于經(jīng)管類和理工類課程注重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對于藝術類選修課程等要注重知識的內(nèi)涵掌握和知識更新,三是鼓勵多開展觀摩教學、同行聽課、督學聽課等活動,幫助教師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切實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吳俊,肖宇,耿輝.基于綜合排序的高校學生評教思想、方法與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8(4):78-83.
[2]王海驪,劉晶.基于數(shù)據(jù)分析的高校學生評教研究——以2006~2009年北京某理工科高校為案例的分析[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56-161.
[3]羅士美.地方高校學生評教有效性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研究[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4):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