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與孩子溝通其實不難,只要善于傾聽、共情,只要少點評判、指責(zé),只要堅持和孩子天天溝通,你一定會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孩子一定會和你無話不說。
與孩子溝通的問題是家長們經(jīng)常來咨詢的普遍問題。很多家長苦惱,孩子越來越不愛和自己說話;很多家長抱怨,孩子越來越不聽大人的話。其實,孩子不愛說、不愿聽這兩種情況,都是家長不善于與孩子溝通導(dǎo)致的結(jié)果。一定是家長的溝通方式讓孩子不接受、不舒服,才會造成孩子不愛說、不愿聽的局面。
和孩子溝通是很講究方式方法的,多年做教育咨詢和養(yǎng)育兩個孩子的經(jīng)驗,讓我有了這樣一個心得:與孩子溝通講究“一個機制”和“三少三多”?!耙粋€機制”,就是要與孩子建立長期溝通機制;“三少三多”,就是與孩子溝通時注意,少急躁多等待、少評判多共情、少指責(zé)多欣賞。
與孩子建立長期溝通機制,就是說從小開始培養(yǎng)天天與孩子溝通的習(xí)慣,把這個習(xí)慣固化為一個機制,堅持下來,這樣孩子長大后就會很自然地與父母談心。注意,是天天溝通,一天擠出十分鐘,三五分鐘也行,讓孩子明白,父母是可以隨時敞開心扉聽他傾訴的人,父母是隨時可以豎起耳朵聽他說話的人。慢慢地,孩子就會知道溝通的好處,越來越習(xí)慣于和父母保持日常溝通。
我家有俊哥俊弟兄弟倆,從他們會說話開始,我們就堅持天天晚上和他們談?wù)勑?,聊聊天,說說一天里發(fā)生的事情。孩子再大一些,就和他們說說幼兒園、學(xué)校里的開心事、煩心事、新鮮事。這樣日復(fù)一日,孩子就很習(xí)慣跟我們溝通,也很享受每天晚上和父母分享一天的心情和所見所聞。時間長了,孩子會把這種溝通當(dāng)作一種習(xí)慣,會覺得和父母說話是一種常態(tài),是一件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我們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一直很順暢、很自然,雖然也會有矛盾,也會有意見不一的時候,但是孩子知道一切都可以靠溝通來達成共識,或以一種相對折中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與孩子建立長期溝通機制能很好地解決孩子不愛說、不愿聽的問題,家長們可以從現(xiàn)在做起,孩子多大都不晚,慢慢地營造家庭溝通氛圍,堅持做下去。
家長和孩子溝通時請不要催促孩子趕緊說出來、快點說完,不要急于知道孩子所描述的事情的結(jié)果,要等待孩子慢慢說出來、說完整,要關(guān)注孩子描述事情的過程,以及他在這個過程中的感受、想法。
被父母等待著,可以從容地、慢慢傾訴的孩子,他的內(nèi)心會越來越篤定,越來越強大,因為他知道,總有兩個人,是那么耐心地愿意等他說,是那么安靜地愿意聽他說。他有一個強大的后盾,他的身后有一支充滿愛的溝通團隊——他的爸爸和媽媽。那么,以后無論遇到什么事情,他都不會沖動地做出魯莽的行為,他會先回家向爸爸媽媽傾訴一番后再做決定??蓜e小看這樣一個舉動、這樣一種想法,有這么一點時間,很多悲劇不就可以避免了嗎?所以請家長與孩子溝通時少急躁多等待,要知道,平時你的這點耐心很可能在關(guān)鍵時刻救孩子的命。
家長和孩子溝通時請不要評判孩子的觀點和做法,而是要盡可能地站在孩子的立場,與孩子多一些共情。如何共情呢?很多家長問我共情的技巧,其實并不難,就是將心比心。具體怎么做?我常常分享兩個方法:一是情境代入法,二是回憶童年法。情境代入法就是如果你是孩子,在那種情境下會是什么感受,有什么恐懼、擔(dān)心、不悅感,等等。回憶童年法就是回想一下你自己童年時,有沒有遇到類似的事情,當(dāng)時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有一次,俊哥說他因為課間打鬧被懲罰,不能與班里遵守紀(jì)律的同學(xué)拍合影。這件事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yīng)會是譴責(zé)孩子:“你為什么要課間打鬧?你為什么不遵守紀(jì)律?你這么做沒能爭取到合影機會就是活該。”如果家長這么說,估計孩子再也不愿意向你吐露在學(xué)校受到的委屈了。咱們試試情境代入法,代入孩子的處境,家長可以想一下:如果是自己看著全班同學(xué)合影,被排斥在外,是不是很難受?那種被孤立的感覺是不是很不好?這么一想,你就開始與孩子共情了。課間打鬧的確不對,但是孩子為什么打鬧?接下來不妨問問孩子原因。然后和孩子聊聊大家合影時他的感受,待孩子傾訴完心里舒暢了,再聊聊以后類似事情怎么做會好一些,這樣孩子就愿意接受家長的建議了。
回憶童年法也可以用到這個案例里,家長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有沒有在學(xué)校里遇到類似的情況,當(dāng)時是什么感受,又是如何看待老師的做法的。永遠不要忘記,我們也是從孩子過來的。當(dāng)我們記得自己曾經(jīng)也是孩子,我們就能對自己的孩子多一些同理心,就能放下評判的姿態(tài),和孩子多一些共情。
家長和孩子溝通時請不要總是指責(zé)孩子,不然孩子就會越來越不愛和你說話,就會慢慢地對你關(guān)上心門。即使孩子做得幼稚甚至錯誤,也總有值得肯定之處,請家長多欣賞孩子。孩子的成長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摸索、不斷試錯的過程,正因為這樣,才需要家長不時地給予指導(dǎo)。所以,當(dāng)孩子來和我們溝通時,特別是當(dāng)孩子和我們說出他做錯的事情時,家長首先要感到慶幸:“孩子很信任我,他覺得來和我說話很安全,他愿意把自己做錯的事都和我說,我應(yīng)該感到很高興?!笔前?,孩子做錯了事,本來已經(jīng)受到老師的批評,心情很不好,來和家長傾訴,肯定不是為了討罵。這時候家長一定要忍住指責(zé)的沖動,珍惜孩子對自己的信任,和孩子一起分析犯錯的原因,并欣賞孩子敢于把自己的錯誤說出來的勇氣和誠實,幫助孩子調(diào)整方法,避免再犯同類錯誤。
仍以俊哥被罰不能拍合影為例。當(dāng)俊哥向我傾訴時,我也真想說:“你為什么又在課間打鬧了?”還好,我忍住了。當(dāng)我知道他打鬧的原因是因為另一個男同學(xué)一直追趕他時,我理解了他的難處。俊哥一看我的反應(yīng)不是指責(zé),他就更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當(dāng)時我都想一拳砸過去了,可是我忍住了,我大聲叫他不要再追我了?!蔽艺f:“我欣賞你忍住了沒打人,不然就錯上加錯了?!蔽覀円黄鹕套h更好的解決方法,比如和男同學(xué)溝通好以后不要打鬧,要用更安全的方式玩耍;比如和老師解釋一下情況,等等。當(dāng)孩子犯錯時我們還能保持一種理解孩子、欣賞孩子的心態(tài),孩子其實自己就已經(jīng)在反省并思考今后如何避免犯錯了。孩子其實是很懂事的,尤其是當(dāng)父母愿意去理解他的時候。
與孩子溝通其實不難,只要善于傾聽、共情,只要少點評判、指責(zé),只要堅持和孩子天天溝通,你一定會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孩子一定會和你無話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