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艷,劉美迪
(崇左市人民醫(yī)院,廣西 崇左 532200)
若新生兒的血鈣濃度低于1.8 mmol/L,那么給予其靜脈補充葡萄糖酸鈣是最佳的治療措施。因新生兒靜脈細小、表淺且管壁薄,加之新生兒的血管內皮細胞尚未完全發(fā)育成熟,并不具有一個完善的彈力纖維結構,故新生兒對局部刺激的防御能力較差,其穿刺部位常出現(xiàn)水腫情況,在給予葡萄糖酸鈣靜脈注射時就極易引起藥液外滲現(xiàn)象[1]。一旦新生兒出現(xiàn)葡萄糖酸鈣外滲情況,且未及時采取有效處理措施,則可引發(fā)皮下組織壞死、硬結,在嚴重時還可導致瘢痕永久存在[2]。因此,為了預防新生兒在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時出現(xiàn)外滲情況,本文就此觀察護理改進的效果,如下。
隨機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接受的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治療的212例新生兒當作研究對象,并根據(jù)病例單雙號將其分為護理A組(常規(guī)護理)與護理B組(護理改進),每組各106例。護理A組:男56例,女50例;日齡1~26 d,平均(15.24±3.13)d,體重1080~4550 g,平均(4150.25±280.65)g。護理B組:男58例,女48例;日齡1~25 d,平均(15.15±3.21)d,體重1100~4500 g,平均(4100.50±295.10)g。兩組的性別、年齡及體重等臨床資料基本一致,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護理A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接到醫(yī)囑后,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10%葡萄糖酸鈣,評估新生兒的靜脈通道暢通后,應用注射泵勻速泵入,速度設置為5 ml/(kg·h),并30~60 min進行一次巡視。
護理B組采取護理改進,接到醫(yī)囑后,積極與新生兒家屬進行交流溝通,并重新建立靜脈通道,在建立靜脈通道后可有效預防新生兒發(fā)生葡萄糖酸鈣外滲情況。在輸液時,需選擇彈性佳、粗直的靜脈,盡量避免選擇貴要靜脈,并需避開靜脈瓣與關節(jié),因此類靜脈在收到藥液刺激時更敏感,且易引起靜脈炎,同時不可選擇頭皮靜脈,因此靜脈血流速度慢,且短而細,導致局部停留的藥液時間相對較長,從而增大了藥液對局部產(chǎn)生的刺激,易引起炎性反應。在進行靜脈穿刺操作時,盡量一次成功,不可再一個部位反復穿刺,以避免靜脈損傷,且不應用注射泵,由專職護理人員給予手工勻速靜脈推注,于15~20 min內推注完畢,在推注過程中需嚴密觀察新生兒是否存在藥液外滲情況,高度重度胃腸道反應與心率變化情況,一旦發(fā)現(xiàn)新生兒局部皮膚稍有腫脹或出現(xiàn)藥液外滲情況,則及時停止輸入,而發(fā)現(xiàn)新生兒心率低于100次/min時,則暫停推注。完成推注葡萄糖酸鈣后,需采取正確的按壓拔針方法,在針尖即將離開皮膚的瞬間快速使用棉簽沿血管走向縱向按壓穿刺點及上方,直到不出血即可。
比較所有研究對象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的外滲率。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B組的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外滲率顯著低于護理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所有研究對象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的外滲率比較(n,%)
新生兒具有血管壁薄、通透性高及皮膚細嫩等特點,在葡萄糖酸鈣靜脈輸注時,若未及時觀察,極易發(fā)生藥液外滲情況,從而帶來嚴重的不良后果[3]。因此,改進護理措施是至關重要的。
有相關研究表明[4]:護理改進可有效降低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時的外滲率,其可將外滲率降低至0.83%。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護理B組的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外滲率顯著低于護理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護理改進具有明顯降低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時的外滲率作用,與上文所述基本一致。這是由于護理B組在新生兒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時專門安排護理人員實時觀察補鈣情況,可及時發(fā)現(xiàn)各類不良情況,而在輸液順序選擇方面,一般是按照藥物性質先給予刺激性強或高滲液體進行輸入,后給予刺激性小或等滲液體輸入,并在輸液后的靜脈給予輸入葡萄糖酸鈣,但相對于輸液的靜脈,輸液后的靜脈具有更高的血管壁通透性,從而易出現(xiàn)外滲情況。因此,護理B組采取重新建立一個靜脈通路的措施,從而可有效避免液體外滲,同時由專職護理人員給予手工勻速靜脈推注可降低藥液對血管壁的沖擊力,有利于降低外滲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護理改進可有效避免新生兒在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時出現(xiàn)外滲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