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玨
一、觀察量表的制定
根據以整理襪子為任務內容的任務設計,制定的觀察量表共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評價指標、任務介紹、評價結果和進一步的建議。
(一)評價指標
在該任務中,要測試的幼兒科學素養(yǎng)是:分類排序。
(二)任務介紹
1.任務內容
整理襪子。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娃娃家的“媽媽”遇到了一個大問題,她把“爸爸”、“媽媽”和“寶寶”的襪子放在一起洗了,現(xiàn)在晾干之后襪子都堆在一起亂糟糟的。請幫助“媽媽”把相同的襪子找出來疊好,并且根據襪子的大小放進對應的收納筐。
2.所需材料
(1)不同大小、顏色、花紋的襪子(收集的爸爸、媽媽和寶寶的襪子)
(2)三個收納筐(分別貼著爸爸、媽媽和寶寶的頭像)
(三)評價結果
評價結果由二級評價指標以及后續(xù)觀察者在任務實施中需要填寫的描述和判斷組成。
1.根據評價指標中所勾選的科學素養(yǎng),確定了具體的二級評價指標:
(1)區(qū)分物體形狀、大小、高矮長短等。
(2)將物體依照一種特征加以排列。
2.描述與判斷
觀察者的描述需如實記錄幼兒在任務中的語言、行為等,并結合評價設計中制定的判斷標準對幼兒的行為表現(xiàn)作出發(fā)展水平上的判斷。
(四)進一步的建議
結合觀察幼兒的具體行為表現(xiàn),提出進一步的建議。建議可以是對任務實施過程提出的建議,也可以是結合幼兒的發(fā)展情況對家長進行后續(xù)家庭教育提出的建議。
二、評價實施后的發(fā)現(xiàn)
通過制定的觀察量表對幼兒進行評價后,可以發(fā)現(xiàn):在對“分類排序”指標的觀察中,幼兒行為表現(xiàn)顯性可見。
在任務中,幼兒需要根據襪子的顏色、花紋、大小找到相同的一對,并且根據襪子的大小將襪子送進爸爸、媽媽和寶寶的收納筐中。而“分類排序”的二級指標中,“區(qū)分物體形狀、大小、高矮長短等”可以通過觀察幼兒對襪子的配對情況進行評價;“將物體依照一種特征加以排列”可以通過觀察幼兒將襪子放入收納筐的情況進行評價。
(一) 針對二級指標“區(qū)分物體形狀、大小、高矮長短等”的評價
表1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征及對事物外形特征的已有認知經驗,制定了判斷幼兒在該條二級指標中能力水平發(fā)展程度的參照標準。、
根據表1中的判斷標準,可以發(fā)現(xiàn):
表2中評價的幼兒在區(qū)分物體外形特征上處于正常水平,能夠通過仔細觀察和思考后對不同襪子的外形特征進行區(qū)分,完成物與物之間的匹配。小班幼兒大多需要在操作擺弄物品時逐漸認識事物的屬性,因此,該幼兒的行為符合正常小班幼兒的能力水平。
表3中評價的幼兒在區(qū)分物體外形特征上發(fā)展較快,他能快速地觀察身邊襪子的外形特征并進行配對。
而表4中評價的幼兒在任務中沒有對桌上的襪子進行比較與區(qū)分,僅有一次拿起襪子觀察了一下,因此,結合判斷標準,判斷為發(fā)展水平較慢。
表4 萱萱在二級指標1中的行為描述與判斷
(二)針對二級指標“將物體依照一種特征加以排列”的評價
“將物體依照一種特征加以排列”可以通過觀察幼兒將襪子放入收納筐的情況進行評價。因此,表5以幼兒在放置襪子的反應速度快慢作為此條觀察指標的判斷標準。
綜上所述,在對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幼兒的觀察評價對比后,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分類排序”指標中的兩條二級指標都可以較為清晰地從幼兒的行為表現(xiàn)中進行明確的判斷。觀察指標和任務內容的匹配度高,判斷標準相對合理有效。
三、觀察量表的反思及改進
結合觀察量表,對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幼兒進行了較為公正客觀的評價,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是任務設計源于生活,模擬真實情境,有助于評價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和能力水平
二是對幼兒行為的觀察指標和判斷標準的選擇和制定要貼合任務要素和幼兒年齡特征,有利于評價幼兒具體的行為表現(xiàn)和發(fā)展情況
三是在任務中選擇適當的觀察手段可以更好地判斷和解讀幼兒的表現(xiàn),有益于提升觀察力和解讀幼兒行為的能力
四是對觀察量表進行改進
1.對任務材料的調整
對觀察指標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