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清[太原師范學院影視藝術系,山西 晉中 030619]
新時期以來,央視在文化類節(jié)目的創(chuàng)新上一直未曾停下腳步,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2013 年)、《中國成語大會》(2014 年)、《中國謎語大會》(2014 年)、《中國詩詞大會》(2016 年)后,2019 年,“大會”系列又出新作,央視推出全新原創(chuàng)大型地名文化類節(jié)目《中國地名大會》,在觀眾群體中掀起一股“全民猜地名”熱潮,同時也喚起了“80 后”“90 后”甚至“00 后”對于家鄉(xiāng)的集體記憶。《中國地名大會》作為一檔演播室益智競賽節(jié)目,以知識競答為核心形態(tài)。七十位地名高手通過自主報名和地方推薦的方式,層層選拔,在舞臺圍繞各種地名知識展開激烈角逐,爭奪單場和本季冠軍。每場節(jié)目設置四個環(huán)節(jié):一舉成名,實至名歸,聞名不如見面,名揚天下。雖然比賽節(jié)奏快競爭強,但學者對地名的專業(yè)解讀以及地名背后蘊含的歷史積淀,有效平衡了競賽的緊張感,答題之余讓觀眾感慨祖國山河之壯美、華夏文化之燦爛、民族底蘊之深厚、國人鄉(xiāng)愁之真切、平凡個體之偉大。
“中國擁有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地名文化體系。地名是人類認識自然和社會的橋梁與媒介。”目前,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共收集地名約1200 多萬條,每個地名的由來、命名的原則和寓意,都蘊含著歷史的傳承和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一個地名道盡了地與人、地與物,地與事的種種關聯(lián)?!吨袊孛髸芬浴皬牡孛次幕瑥奈幕粗袊睘橹髦?,用地名丈量華夏版圖,探究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洞悉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節(jié)目從中國地名的文字形式、空間用途、功效定位、意義內涵等方面制題,以科學嚴謹又通俗易懂的方式為電視觀眾帶來一場通識文化教育盛宴。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朝代更迭,地名便成了歷史流轉的見證者,中國文化淵源的書寫者。我們將美好愿望鑲嵌進地名,祈求國泰民安;用自然風貌命名地名,記錄瑰麗河山;用方言俗語稱呼地名,表達親切質樸。中國地名文化包羅萬象,源遠流長,與人的故事、與事的關聯(lián)都演變?yōu)榈孛麡嫵傻囊?。例如,地名命名蘊藏歷史內涵。兩千年前,河南南陽冠軍村以“冠軍”命名,起因與一位大將軍的封邑有關,是漢武帝為表彰霍去病在漢朝和匈奴戰(zhàn)爭中起到的中流砥柱作用,封以“冠軍侯”而有之;新中國成立后,四川紅原縣因紀念紅軍長征而得名,1960 年周恩來總理親自命名,取義“紅軍長征走過的大草原”,長征精神賦予貴州遵義、福建古田、江西于都等地名新的歷史內涵。再如,地名變化見證朝代更迭。陜西西安是中國古代建都時間最長的一座古城,素有“十三朝古都”之稱,它有多個曾用名:豐京、鎬京、長安、大興、咸陽、西京市、常安,長安取義長治久安,大興取義興旺發(fā)達。與西安相同,首都北京也有多個曾用名:燕都、幽州、薊縣、南京、大都、北平、京師,這些曾用名展示了他們曾經的輝煌?;仡欀袊哦細v史,就是回顧中華文化發(fā)展進程史。又如,地名傳承文明發(fā)展脈絡。武威、張掖、酒泉、嘉峪關,這是分布在河西走廊上的四個重要城市,也是古絲綢之路的樞紐城市,城市的安定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也促進了早期中國對外文化貿易往來的繁榮。而今,我國發(fā)起“一帶一路”國家合作倡議,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fā)展旗幟,開展互利共贏合作,彰顯人類社會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這也是新時代人們對人類文明發(fā)展脈絡的一種延續(xù)和傳承。
“地名不僅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記錄和見證,也是世界文明史的記錄和見證,它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地名背后的傳奇故事和歷史經歷,使其成為一個個獨特而鮮明的文化標識,它們彰顯中華風貌、弘揚中國精神、傳遞中國氣派。我們品味地名中的詩情畫意,豐富自我文化涵養(yǎng),也提升和凝聚起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古人介紹自己時會將籍貫或郡望綴于名字之前,比如人們熟知的“常山趙子龍”和“南陽諸葛亮”,節(jié)目組沿用這一表述習慣,在主持人、嘉賓、選手名字之前加上籍貫,成為這檔節(jié)目最鮮明的特色之一。主持人“阿拉善魯健”,嘉賓“綏德康震”,選手“黃驊代金旺”“洛陽李科”,頗有一股英雄豪氣。其實除了表述形式向傳統(tǒng)的回歸之外,更重要的是將人與地名的內核觀照起來,在選手和觀眾心中形成一種強烈的地域文化感召和鄉(xiāng)愁情結。
每個人都有家鄉(xiāng),而家鄉(xiāng)并不僅是簡單的地名漢字書寫,還承載著中國人難以割舍的故土情懷。這種情懷凝聚而成的鄉(xiāng)愁是中國人鐫刻在骨子里的精神指引,是對中國傳統(tǒng)家庭觀的延承。鄉(xiāng)愁是古詩詞里“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的月夜感懷,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的葉落歸根;也是現(xiàn)代詩歌“小時候/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的深情眷戀。如今一年一度龐大的春運返鄉(xiāng)潮成為中國特有的一道社會文化景觀,人們?yōu)橐活D年夜飯不遠萬里跋山涉水,背后隱藏的是中國人對于家庭團圓的群體意識和文化自覺。
其實,地名除了展現(xiàn)歷史變遷,記錄河山風貌外,背后蘊含的尋根文化和孝親理念,更能激發(fā)起大眾對于腳下土地的集體共鳴。陜西新豐、河南新蔡、河南新鄭,古人會在新的落腳地起一個與故土相關的地名以示家鄉(xiāng)情結;大槐樹、珠璣巷、筷子巷,這些富含鄉(xiāng)土情感的移民地名凝聚著人民對家鄉(xiāng)的記憶,大槐樹更是成為中華民族尋根的文化標識和文化符號;義烏地名暗藏孝親故事,龍巖土樓凝聚家和觀念。家鄉(xiāng)在召喚游子,游子也在回歸故里。美國第四代華人鄭國和是“尋根之友”發(fā)起者,祖籍廣東中山,二十九年來帶領六百多位華裔回中國尋根,用老一輩華人的尋根精神感召青年華人穿越時空勾連血脈。四川大竹人王暾,被稱為“跑贏了地震波的人”,汶川地震后在國外做物理學研究的他毅然回國,從事地震預警工作,并在四川長寧地震中成功發(fā)布地震預警,爭取到六十一秒預警黃金時間。不管是跨越山河回鄉(xiāng)祭祖,還是學成歸來報效祖國,地名凝聚著每個人的鄉(xiāng)愁,承載著人們的愛國情懷,這種能量匯聚產生的巨大生命力使中華文化歷經千年不衰。記住地名就是留住中國人的鄉(xiāng)愁記憶,它提醒人們飲水思源、凝聚共識,引導大眾知來路、明去路,共筑精神家園。
地名文化蘊藏于歷史記憶中,也時刻書寫在人類發(fā)展進程的當下,《中國地名大會》秉持人文情懷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個具象且生動的人與地的故事,讓觀眾透過地名窗口看見人生百態(tài)。節(jié)目參賽選手來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各行各業(yè),是鐵路售票員、博物館講解員、地圖出版社編輯、街道工作者、在校學生,這些平民英雄讀萬卷書用知識開啟中國文化,也行萬里路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他們展現(xiàn)了中國地名文化的魅力,也體現(xiàn)出新時代奮斗者們對祖國的無限熱愛。
除了對普通工作者精神風貌的展現(xiàn),節(jié)目組還邀請了祖國的守護者和建設者作為特別出題人登上舞臺,講述他們的家國故事。特別出題人昆明人杜江南,駐守日喀則詹娘舍哨所八年,他在海拔4655 米的懸崖峭壁上守護著祖國邊防。雪山之巔的生死故事體現(xiàn)出中國軍人“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革命豪情和忠誠信念,展示出中國民族脊梁的力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駐村扶貧干部賽迪艾合麥提·亞爾麥麥提,被村民稱為“辣椒書記”,大學畢業(yè)后他返回新疆和田參與脫貧攻堅工作,為提升當?shù)乩苯返漠a量和質量,個人貸款22.5 萬采購優(yōu)質辣椒種子,鼓勵村民改進傳統(tǒng)種植方式,幫助農民脫貧致富,體現(xiàn)了新時代年輕人為夢奮斗,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選擇。
陸地有地名,在深遠的海底也有海底地名。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高級工程師朱本鐸,在過去的二十年間率領團隊多次出海獲取數(shù)據(jù),用鮮明的中國元素,借助古代詩詞文化和杰出人士姓名為南海命名了春江海山、杜甫海丘等255 個中文地名,將中華詩意和中國故事銘刻在海底山川,為中國海底地理實體的命名打上了深深的中國烙印。這些建設者扎根祖國大地,用地名書寫著新中國的壯美華章,展示著中國人的精神風骨?!叭绾螌?yōu)質的民族文化和青年一代有效對接,是新時代文化傳承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電視文化節(jié)目不可推卸的主體責任”。節(jié)目邀請的特別出題人作為社會楷模和時代英雄,正鼓舞著當代青年重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當有越來越多這種中國力量集結時,便會成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取之不盡的動力源泉。
《中國地名大會》秉持極高的政治站位,立足中國文化內核,堅持本土創(chuàng)新,以藝術性、思想性、人民性兼具的優(yōu)質內容服務文化強國戰(zhàn)略,實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開拓了新時代民族文化復興的新空間、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