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解放 西北大學現代學院財務與經濟管理系
人的社會需要就是指人們對物質資料和勞務的消費需要。馬克思認為,人的社會需要是經濟發(fā)展的出發(fā)點、原動力、持續(xù)動力和目的。同時,人的社會需要也是決定經濟發(fā)展結構、規(guī)模和速度的重要條件。因此,人的社會需要就是社會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的必然要求。
馬克思指出:“每一種生活本能都會成為一種需要?!盵1]人們要生存,要發(fā)展,必然產生對生活資料的消費需要。因而,人的社會需要便成為人們生存的出發(fā)點?!拔覀兪紫葢敶_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盵2]所以,人的社會需要是物質生產的出發(fā)點、經濟增長的出發(fā)點和經濟發(fā)展的出發(fā)點。
馬克思指出:“生產既支配著與其他要素相對而言的生產自身,也支配著其他要素。過程總是從生產重新開始。交換和消費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東西,這是不言而喻的。分配,作為產品的分配,也是這樣。而作為生產要素的分配,它本身就是生產的一個要素。因此,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系。”[3]人們進行生產的最直接的原因是因為“沒有需要,就沒有生產?!盵4]需要既是生產的出發(fā)點,亦是分配、交換、消費諸環(huán)節(jié)的出發(fā)點。人們連續(xù)不斷地進行生產的最直接的原因是 “消費創(chuàng)造出新的生產的需要,也就是創(chuàng)造出生產的觀念上的內在動機,后者是生產的前提?!盵5]所以,社會經濟活動的出發(fā)點歸根結底是人的社會需要。
人們?yōu)榱松娴男枰?,就必須把對物質資料的需要變成現實,而要把這種需要變成現實,只有通過勞動的辦法才能實現。因為“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一個小孩都知道的。小孩子同樣知道,要想得到和各種不同的需要量相適應的產品量,就要付出各種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會總勞動量?!盵6]由此可見,人的社會需要才是社會生產和經濟發(fā)展的原動力。
人們?yōu)榱藵M足長期的生存需要,就要獲得源源不斷的物質資料,而要獲得源源不斷的物質資料,社會生產和經濟發(fā)展就不能停頓下來。原因在于,消費不僅是社會生產和經濟發(fā)展的終點,而且是社會生產和經濟發(fā)展的新的起點。正如馬克思指出:“而消費則把需要再生產出來?!盵7]換言之,作為社會生產和經濟發(fā)展終點的消費,必然會產生新的社會需要,而新的社會需要,必然會引起新的社會生產和經濟發(fā)展,從而引起新的消費。可見,人的社會需要是社會生產和經濟發(fā)展的持續(xù)動力。
人的社會需要是一種不斷發(fā)展和擴大的趨勢,這是經濟運行規(guī)律的必然要求。這種趨勢不僅包括物質資料在數量上的發(fā)展和擴大,而且包括物質資料在種類上的發(fā)展和擴大。正如馬克思指出:“第一,要求擴大現有的消費量;第二,要求把現有的消費推廣到更大的范圍,以便造成新的需要;第三,要求生產出新的需要,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出新的使用價值?!盵8]因此,隨著物質資料在數量上和種類上的不斷發(fā)展和擴大,從而推動社會經濟活動的不斷增長和發(fā)展。
一是從人的社會需要本身來看,人的社會需要在表面上似乎是由人對于物質生活資料的欲望引起的,但真正現實的需要和可以實現的需要,應該是從社會生產和交換中產生的需要,只有從社會生產和交換中產生的需要,才是推動經濟發(fā)展的真正的動力。馬克思指出:“社會需要即從社會生產和交換中產生的需要越是成為必要的,現實財富的發(fā)展程度便越高?!盵9]馬克思把生產和流通中產生的需要,與社會現實的客觀物質條件,與社會物質資料生產的規(guī)模和數量,與現實的生產力水平密切聯系起來,使人的社會需要決定于它們,受制于它們,從而使人的社會需要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實現的和有效的人的社會需要。二是有效的人的社會需要也要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一方面,有效的人的社會需要要受到包括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等在內的社會資源存量的制約。沒有相關的社會資源,即便使社會提出了有效的需要,提出了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也無法得到滿足。另一方面,有效的人的社會需要還要受到實現需要的手段的制約。但是,需要與滿足需要的手段并不是始終同步發(fā)展的。為了生產生活資料,社會勞動時間的一部分必須用來生產生產資料。為了滿足人們生活需要的生產越是具有生產率,就越會有更大的一部分社會勞動時間用來滿足生產本身的需要,即用來生產生產資料。
一是人的社會需要不足。馬克思指出:“在生產的最低階段上,人類的需要還很少,因而要滿足的需要也很少。”[10]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工人階級在剩余勞動時間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全部被資本家所占有,這種生產關系極大地制約著該社會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fā)展。正如馬克思指出:“社會消費力既不是取決于絕對的生產力,也不是取決于絕對的消費力,而是取決于以對抗性的分配關系為基礎的消費力;這種分配關系,使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消費縮小到只能在相當狹小的界限以內變動的最低限度?!盵11]二是人的社會需要過度。馬克思指出:“需要是同滿足需要的手段一同發(fā)展的,并且是依靠這些手段發(fā)展的。”[12]如果人們的社會需要不是在與其同一發(fā)展的生產手段基礎上提出來的,而是不顧生產手段的發(fā)展狀況提出來的,那么,這樣的一種人的社會需要將因缺乏生產手段而陷入空想。為了滿足人的社會需要的不斷擴大,現存的生產手段還必須不斷增加,因而,在社會總產品中不僅需要補償生產手段的消耗,而且還需要拿出一部分用于保障和擴大生產手段的生產。
人們對物質資料的需要,就是人們的消費需要。經濟發(fā)展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的社會需要。因為“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因為如果沒有消費,生產就沒有目的?!盵13]消費“不僅被看成終點而且被看成最后目的的結束行為。”[14]所以,社會生產和經濟發(fā)展必須以消費需要為目的,這是人的本性的內在要求,也是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的本質規(guī)定。
無論在任何社會制度下,人的社會需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對生活資料的消費;一類是對生產資料的消費。前者稱為生活性消費,后者稱為生產性消費,二者的消費性質是有區(qū)別的。生活資料消費是為了滿足人們本身的需要,生產資料消費是為了滿足生產本身的需要。生活資料消費直接反映了經濟發(fā)展的目的,生產資料消費則間接反映了經濟發(fā)展的目的。生產資料的消費,只是表現為經濟發(fā)展的手段。
一是在資本主義以前的社會中,人們基本上處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勞動者只是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生產,生產服從于需要。正如馬克思指出:“這一循環(huán)的最終目的是消費,是滿足需要,總之,是使用價值?!盵15]可見,在這個階段,經濟發(fā)展的目的是使用價值,是直接滿足人們自身的需要。二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和雇傭勞動扭曲了人的本性,使經濟發(fā)展的直接目的發(fā)生了錯位,使?jié)M足人的社會需要不再是經濟發(fā)展的直接目的。從雇傭工人來講,“生活資料的消費是為了再生產現有工人的肌肉、神經、骨骼、腦髓和生出新的工人。”[16]對資本家來講,“這一循環(huán)的動機和決定目的是交換價值本身?!盵17]簡言之,經濟發(fā)展的直接目的不再是為了使用價值,而是為了交換價值或價值。因此“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是資本增值,就是說,是占有剩余勞動,生產剩余價值,利潤?!盵18]三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預言,在未來新社會建立以后,商品生產將要消亡,人們的勞動直接表現為社會勞動,經濟發(fā)展的目的不再通過貨幣這個中介,不再表現為價值,而是直接表現為使用價值。這一預言與當代社會主義經濟現實還不相符合。但是,預言未來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直接目的是為了廣大勞動者對生活消費的需要,則是完全適用的。
馬克思指出:“如果說個別商品的使用價值取決于該商品是否滿足一種需要,那么,社會產品總量的使用價值就取決于這個總量是否適合于社會對每種特殊產品的特定數量的需要,從而勞動是否根據這種特定數量的社會需要按比例地分配在不同的生產領域?!盵19]馬克思這一論斷說明,某一種人的社會需要決定了某一種特殊的使用價值,各種不同的人的社會需要決定了各種特殊的使用價值。由于各種產品的使用價值都是投入一定量的社會勞動的產物,因而各種特殊產品的特定數量的需要,決定了社會總勞動時間在各種不同的生產領域中的分配比例關系,從而決定了社會生產各個部門之間的比例關系和各種產品之間的比例關系。從總體上看,這就是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之間的比例關系。十分明顯,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的這些結構關系,都是在人們對各種各樣產品的需要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馬克思指出:“社會需要,即社會規(guī)模的使用價值,對于社會總勞動時間分別用在各特殊生產領域的份額來說,是有決定意義的?!盵20]經濟發(fā)展的規(guī)模,是指在一定的社會勞動生產率前提下所投入的生產要素的規(guī)模。由于全部生產要素都可以折算成一定量的勞動時間,故社會投入的生產要素的規(guī)模,也可以表現為社會投入的社會勞動時間的規(guī)模。社會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究竟以多大的規(guī)模進行再生產,即投入多少社會總勞動時間進行再生產,固然決定于可投入的社會勞動時間的總量的多少,但真正決定社會勞動時間的總量中究竟有多少用于再生產,則決定于人的社會需要。
馬克思指出:“在其他一些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種分割比例決定著積累量?!盵21]在國民經濟收入總量既定的條件下,消費需要與積累之間呈現此消彼長的關系。積累基金對經濟增長有著直接的作用,它是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的物質基礎。如果對社會消費需求進行適當地合理地控制,盡可能地增加積累,就能夠擴大生產性固定資本的投資規(guī)模,從而提高經濟增長和經濟發(fā)展的速度。可見,經濟增長和經濟發(fā)展的速度與人的社會需要也是密切相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