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浙江寧波 315300)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探索、學習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因此中國典籍也逐漸走向世界。然而當譯者們翻譯一些經(jīng)典著作時,難免會遇到一些挑戰(zhàn)。例如在翻譯中國古代官職時,由于文化差異、政治制度等因素可能使讀者難以理解某個官職的地位和作用。要想使讀者理解官職所包含的內(nèi)涵就需要譯者對官職的歷史文化有所了解,并在翻譯過程中做出適當?shù)恼{(diào)整。
本文以翻譯適應選擇論為理論依據(jù),選取了羅經(jīng)國《古文觀止精選漢英對照》中典型的官職名稱及翻譯,從“三維”角度進行分析,以期能幫助譯者在官職名稱翻譯過程中更好地傳達其背后的文化信息,使中華文化走向全球的同時,讓外國讀者更深入的了解中華文化。
孫李麗從文化闡釋的角度出發(fā)對《紅樓夢》第十三回中出現(xiàn)的官職名稱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并認為,要想翻譯好根植于源文本的文化信息必須對源文化有一個準確的認知[2]。李淑艷和劉性峰發(fā)現(xiàn),由于中國的官職具備鮮明的文化特色,有別于西方的官制,翻譯這些官職時不能單單使用一種翻譯策略,可采用多樣、綜合的翻譯技巧,靈活應變[3]。高路從目的論的角度指出翻譯時不應局限于字面翻譯與文本研究,應該注重譯文交際目的的實現(xiàn),從而擴大譯入語在語境文化下的研究[4]。廖坤慧認為官職翻譯需要規(guī)范化,要根據(jù)官職翻譯的目的結(jié)合讀者的認知等因素,做到每一步翻譯的程序規(guī)范化,從而達到最終譯本的規(guī)范化[5]。
我國歷史悠久,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歷經(jīng)數(shù)次朝代更迭,這也使得每個時期的官職都有些許的不同。雖然官職在歷史記載的相關文獻中著墨并不多,但它對中華歷史的影響卻不容小覷。中國擁有完整的封建制度體系,因此也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職官制度。但是“在中國古代,各類官員五花八門,數(shù)以萬計;官職體系的豐富龐雜及演嬗遞變的曲折悠長,在世界各國中是罕見的”[6]。當我們深入了解這些官職時,不難發(fā)現(xiàn),同一個官職在歷史的演變中也發(fā)生了諸多變化。比如:“侍郎”始于漢代,西漢時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后,成為尚書的屬官,滿三年成為侍郎。隨后,尚書臺的權利逐漸變大,侍郎的位置也就更加重要。隋唐之時,京城內(nèi)分設六部掌管國家政務,每部設侍郎為長官之副。明清時,沿用唐制,侍郎的官階上升;清朝時,侍郎與尚書平起平坐,同為各部長官,可直接向皇帝單獨上奏。這就說明官職翻譯時譯者要充分考慮官職背后的歷史文化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中西方的官制不是完全對應的。因此,翻譯中國古代官職時,不僅要考慮官職所處的歷史背景也要想到其與西方官制的差異。
翻譯適應選擇論是胡庚申(2004)關于譯者為中心的宏觀研究[7]。它借助了達爾文進化論中的“自然選擇”學說并以此為指導,將整個譯文看作一個自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探討譯者“適應”與譯者“選擇”在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相互關系以及基本規(guī)律。從譯者“適應”與“選擇”的新視野出發(fā),為翻譯的本質(zhì)、過程、標準以及原則提供了新的解讀思路與描述依據(jù)?!斗g適應選擇論》系統(tǒng)地闡述了譯者是如何具體“主導”翻譯活動的。適應論的翻譯方法也就是“三維”轉(zhuǎn)換,通過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三方面的適應性選擇轉(zhuǎn)換實現(xiàn)適應性的淘汰、保留從而找出“整合適應選擇度”最高的譯本。
官職翻譯涉及的不僅僅是語言轉(zhuǎn)換還有官職背后的職官制度和文化背景,同時還要讓讀者獲得文本整體要傳達的信息。譯者作為語言轉(zhuǎn)換的樞紐需要從語言、文化和交際等多個維度適應目的語所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官職翻譯也應從這幾個角度入手達成整合適應度最高的譯文。因此,本文從翻譯適應選擇論著手探討羅經(jīng)國《古文觀止精選漢英對照》中官職翻譯的“三維”轉(zhuǎn)換。
羅經(jīng)國所譯的《古文觀止精選漢英對照》節(jié)選了《古文觀止》中32篇膾炙人口的作品,共出現(xiàn)了多達60處的官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瀧岡阡表》出現(xiàn)了將近20處的官職名稱。作為一部收錄了眾多時代作品的古文選本,每一篇文章都帶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烙印。要想更好地翻譯這些作品,需要譯者在合適的理論指導下進行多維度的適應性轉(zhuǎn)換。本文將從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的角度出發(fā)結(jié)合具體實例,分析《古文觀止精選漢英對照》中的適應與選擇。
“語言維”的適應性轉(zhuǎn)換在于語言形式,如詞匯、句法、修辭、文體風格等。由于源語和目的語都有各自的語言特點,要完成這兩種語言的轉(zhuǎn)換并不容易。下面舉例分析羅譯本在語言維度上的轉(zhuǎn)換與適應。
例一:詔書特下,拜臣郎中
譯文:Then your imperial edict came, offering me the position of langzhong
譯文意思是朝廷多次下召,要李密做郎中。其中的“郎中”主要負責官署事務,考慮到西方?jīng)]有對應的官職,因此郎中這個官職譯者采用了音譯加注的方法?!袄芍小币辉~,譯者在后面的注釋(Langzhong was an official waiting on the emperor and was in charge of administrative work)中詳細的解釋了這個官職的服務對象及職務。原文采用的四字結(jié)構,行文簡練短短幾個字就表達了作者對晉武帝的尊崇,言簡意賅但極具中文特色。英文翻譯要想復制這樣的特色存在一定的難度,相比直譯,音譯不僅能保留古漢語的特點,增加其可讀性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與原文保持統(tǒng)一,而加注可以傳達準確的文化信息。該例在翻譯過程中保留了具有中文特色的官職名稱的同時,結(jié)合了目的語讀者所熟悉的文化知識來進一步闡釋該官職的具體職責內(nèi)容,讓目的語讀者獲得了文本要傳達的信息,從而達到語言維度上的適應。
“文化維”,聚焦于原文所處的整個文化背景。翻譯是跨語言、跨文化的活動。譯者需要在翻譯過程中適應目的語所處的文化系統(tǒng)。
例二: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譯文:and later further granting me the imperial favor that I, your humble servant, was appointed as xianma to serve His Highness
文本意思是李密承蒙國家恩典,受職太子洗馬。洗馬這個官職譯者在這里同樣采用了音譯加注的方法。在這句話中,“洗馬”除了加上注釋(xianma was an attendant who served the Prince)之外,譯文中用 “ Highness”與注釋中“Prince”的部分重合來強調(diào)這個官職的重要地位,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個官職的職責所在?!跋瘩R”,秦漢時原為“先馬”,不知經(jīng)歷何種變故最終變成“洗馬”。如果對中國官職文化不了解,讀到這個官職時難免會產(chǎn)生錯誤的認知,因此譯者在翻譯時也謹慎地選擇了音譯加注的方法,這樣既不至于使讀者造成誤解,還能夠使讀者對中國官制文化的了解更進一步。該例在翻譯過程中考慮到了讀者的知識面,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解,采用音譯加注的方式幫助讀者認知一個帶有其特殊歷史文化背景的官職,從而實現(xiàn)了文化維的轉(zhuǎn)換與適應。
“交際維”,在于翻譯過程中交際意圖的適應性轉(zhuǎn)換。譯者要將側(cè)重點置于交際層面,要將原語的交際意圖清晰地傳達給讀者。
例三: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系貞亮死節(jié)之臣也
譯文:Shizhong,shangshu,zhangshi and canjun are faithful, upright, and ready to lay down their lives for honor and fidelity
《前出師表》是諸葛亮在準備征伐曹魏前,感到劉禪暗弱,勸誡他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所作?!笆讨?、尚書、長史、參軍”在這里指的是處于這些位置的大臣,這句話意在告訴劉禪這些大臣都是可以信任的人,他們每個人都做好了為國家而死的準備。對于讀者而言,并不需要知道這些官職具體指代的人是誰,因此,此處譯者并未對這些具體信息進行大篇幅的解釋,模糊處理了這些信息,只保留了這些官職的名稱,而“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官職在西方的官制體制中沒有一一對應的職位。譯者采用了音譯加注的方式來闡釋這些官職的具體職能,如“zhangshi”“canjun”的注釋分別為“Shizhong was an official at court, serving as the king’s consultant”“Canjun was an important official in the Prime Minister’s Office ”。這樣的翻譯既保留原有的文化特色,又向讀者清楚地解釋了這些官職的地位和職務是什么。同時,譯文也達到了與原文同樣的交際效果,實現(xiàn)了交際維度的適應性轉(zhuǎn)換。
從上述的三個例子中,不難發(fā)現(xiàn),羅經(jīng)國翻譯官職時主要采用音譯加注的方法并且實現(xiàn)了官職翻譯在語言維、文化維與交際維之間的三維轉(zhuǎn)換。
本文以羅經(jīng)國的《古文觀止精選漢英對照》為例,結(jié)合翻譯適應選擇論,從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的角度出發(fā),舉例分析了文本中出現(xiàn)的部分官職名稱的譯例。從上文例子可知,羅經(jīng)國的譯文以音譯加注為主,且成功通過轉(zhuǎn)換與適應傳達了文本的意義。但這并不代表所有的文本翻譯都適用音譯加注的翻譯方法。譯者在翻譯時不應拘泥于某種翻譯方法,翻譯的適應和選擇是基于原文本身所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有不同的生存方法。譯者要靈活應變,合理地選擇適合的翻譯策略以達到高質(zhì)量的翻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