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莉* 李冬云 徐舒婷 衛(wèi)國英
美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杜威曾說:“今天的教育和老師不生活在未來,未來的老師和學生將生活在過去?!备咝=虒W改革不僅是教育技術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和教學組織模式的革新。根據教學現狀調查,教師和學生對課堂教學提出了在教學態(tài)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基本功、教學模式等方面的問題和建議。緊隨時代改革步伐,開展高校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建設高效創(chuàng)新型課堂、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理念和技術,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勢在必行[1]?!坝暾n堂”巧妙地將“互動”、“主體”和“互聯(lián)網”相結合,利用復雜的信息技術手段將PowerPoint 和微信融為一體,在課外預習與課堂教學間建立溝通的橋梁,最大限度地釋放教與學的效能,推動教學改革。據統(tǒng)計,深度使用雨課堂的師生超過498 萬,開課教師數超過35 萬,是國內最為活躍的智慧教學工具[2]。
《應用電化學》課程是中國計量大學的校精品建設課程。近6年來,該課程不斷從內容、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改革,效果顯著。2020年中國由于疫情的原因,廣大高校都采用網絡直播、錄播的形式進行教學。基于《應用電化學》課程的特點和雨課堂的優(yōu)勢,課程組制定了網絡教學的實施計劃和方案,討論了課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關鍵問題。
該課程涉及的專業(yè)內容廣泛、綜合性強,是一門多學科交叉性強的課程,解決科學研究和生產實際中涉及電化學應用領域內有關金屬腐蝕、金屬電沉積、化學電源、傳感器等方面的實際問題。課程以介紹各個相關應用電化學工業(yè)過程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為主,也兼顧介紹一些生產工藝和發(fā)展方向等。該課程具有“內容散、整合難”的特點,不僅對教師的講授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也增加了學生接收知識的難度[3]。
當前電化學新技術不斷涌現,教學內容也有了新的發(fā)展。隨著高新技術和網絡信息化的時代的到來,我國電化學技術的發(fā)展重點圍繞科研、生產、人類環(huán)境三大領域需求,向綜合、聯(lián)用、信息網絡化發(fā)展,同時更趨微型化、集成化、自動化和智能化。課程每章節(jié)講授的內容,也要不斷拓展,與時代新技術接軌。課程組教師備課時,要不斷更新和完善講課內容和課件,為學生推送最新電化學技術研究成果。
《應用電化學》線課程采用“雨課堂”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課前—課上—課后—課外—評價”5 個過程進行任務設計和過程控制,引導學生達到不同層次的學習效果。使得授課教師由知識的灌輸者、權威者,轉變?yōu)閷W生探索知識的引路人和激發(fā)者[4]。
教師在傳統(tǒng)教學設計基礎上進行教學方案設計和優(yōu)化,制作好課件、習題、試卷、視頻等,梳理課前、課上及課下的學習內容、重點和難點,形成任務清單。教師在課前將任務清單及預習資料推送給學生,引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
在線課程開始后,首先對課前預習進行驗收,對于重點和難點在課堂上進行精講及拓展;通過“雨課堂”的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不懂”按鈕、彈幕、投稿等)實現課堂互動;通過習題、試卷等測試對課堂學習情況進行驗收。
教師推送作業(yè)習題給學生,學生根據教學視頻和資料,進行個性化學習。教師在線批改作業(yè),并在課程群進行作業(yè)點評。整理錯誤較多的題目,在下次在線課堂上,進行習題討論和答疑。
根據《應用電化學》每章內容,推送電化學發(fā)展史、名人名家、國內外科研團隊、最新科技成果及產品介紹等,拓寬學生知識面,增加學習興趣。
教師通過整理和分析課前任務完成的數據(包括預習完成情況、觀看情況、預習時長、預習題的完成情況等),課堂學生表現相關數據以及課后作業(yè)完成情況,充分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有針對性地對教學預習、線上課堂、課后作業(yè)環(huán)節(jié)進行總結與評價。
剛開始使用在線課程,同學們存在課程預習不到位、網絡卡、“雨課堂”上互動積極性不高等的問題。授課教師在開課時,要明確提出學習要求,并階段性向學生反饋學習效果,督促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同時,在課程教學中增加互動內容,努力提高課程的趣味性,減少部分同學的抵觸情緒。
雖然“雨課堂”能及時存儲教學過程中生成的教學數據(課前預習、出勤率、課堂表現情況、課堂測試、課后作業(yè)等),為學生過程性評價、總結性評價提供依據,有利于促進教學評價方式改革。但是,如何合理分析學生數據,做好課前預習效果評價、課堂過程評價、課后個性化學習評價,并有針對性的改進和完善課程環(huán)節(jié),還需要建立模型進行科學分析。
網絡教學對授課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又能夠使用信息化教學資源、工具和方法,把有意義的內容變成有趣的內容,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團隊要從課程體系、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整體設計,合理分工和完善細節(jié)。根據學生網絡數據進行針對性改進教學環(huán)節(jié)。同時,教師要有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和較高的學術水平,對課程內容有獨特深刻的理解,能夠及時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5]。
通過將“雨課堂”引入《應用電化學》課程,實現網絡課程講授,達到師生的互動交流,完成對教學過程和效果的全景式數據收集,實現課上及課后的跟蹤監(jiān)測和實時評估,讓教學從“經驗驅動”變成“數據驅動”,提高了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課堂趣味性和生動性、完善過程評價體系、加強課程教學團隊建設等,是需要在實際教學中不斷進行考慮和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