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 樂山職業(yè)技術學院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是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后接觸到第一門思政理論課,開設課程的宗旨在于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促進大學生學習和吸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涵理念,形成健康、正確的三觀理念,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價值衡量標準,分辨良莠善惡,并以社會法律、道德準則、公序良俗作為自己社會踐行的原則標準,做一個有知識、有思想、有素質(zhì)、有能力的社會主義新人。
基礎課的教學目標全面關注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法制、心理,教學目標所期待的遠景是美好的,但是最重要的卻是忽略了高職學生的特點特性,他們的學習需求是否與教育目標相匹配,我們所教授的東西,是否是學生需要的、能用的,而學生想要獲得的知識,又是否在我們的教授范圍之內(nèi),如果沒有人為學生答疑解惑,他們又該從何處取得正確引導?正是由于教育的不對等性,造成了教育高開低走,高能低效的普遍問題。
在目前高職院?;A課的教學中,過于偏重知識的講授與吸收,而忽視了基礎課中的生活哲理和情感體驗,給學生造成一種思政教育的刻板印象,枯燥乏味、死記硬背成了基礎課的代名詞,學生學習過于被動,不僅教學效果不好,而且基礎課所倡導的教育精神也沒能有效的傳達給學生,思想教育停在了表面,沒有真正進入學生的腦中心中,就更談不上對學生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影響。
教學常用的評價方式就是考試,但是考試不能作為唯一的評價方式來評定一個學生的思想品質(zhì)和道德品質(zhì),考試所能確定的只是學生對于書面知識的掌握程度,甚至是記憶程度而已,而學生在平時生活中的真正的行為舉止所表現(xiàn)出來的個人性格特點才是他的真實內(nèi)心體現(xiàn),所以在基礎課教學的評價體系中,不能單以成績論高低,要更加關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xiàn),將這些因素也納入評價體系,才是對一個人的比較全面的認知判定。
首先基礎課的目標設定要貼近生活,思想品德、法制觀念、心理健康教育都應包含在內(nèi),但是制定的目標不能盲目求大求全,甚至是站在制高點上來要求大學生也一定要達到標準,這是不切實際的,學生光是看到就覺得難以達到,會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甚至還會起到放縱自己的反效果,學生在自身基礎上能有所提升就是教育的成功;其次教育要關注學生的生活需求,將學生的期望有效融合入教學中,引起學生的關注,在潛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思想教育,比如剛走進大學校門離開家里該如何與同學相處,怎么過集體生活,學習規(guī)劃如何制定,在學校遇到困難該向誰求助,怎么解決等等,這些都是發(fā)生在學生身上,切實會體驗到的,也是學生最關注的,思政教育要以生活為切入點,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引導思想,樹立觀念,教育契合學生的需要,將社會現(xiàn)象用知識理論來闡述明白,學生能感受到課程的貼近,自然也就學的進去了。
教學方法的生活化最主要的是要“接地氣”,豐富教學方式方法,讓基礎課更加有趣,更加生動,不只是空談理論,思政教育不是高高在上的孤傲,而要放下姿態(tài),深入學生群體,平等的與學生進行對話,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更加開闊復雜,要讓大學生真正信服,必須堅持思政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讓實踐來驗證理論,用理論來指導生活,讓大學生體驗到基礎課的科學性、實用性,才能真正拉近學生與課程的距離,學生主動靠近,主動學習,以正確的思想理論知識武裝自己,以強大的信念、堅定的理想去完善自己的人生。
考試成績對學生的評價效果是片面的,基礎課教育所關注的是學生道德修養(yǎng)的提升,思想政治的正確性,心理素質(zhì)的健康程度,這些都是內(nèi)在的,無法用成績所表現(xiàn)的,并且思想是一直處于動態(tài)變化的,因此需要多種評價方式來進行考核,課堂表現(xiàn)和考試成績可以占四成比例,同學評價、日常生活、網(wǎng)絡言論等也應當納入評價,這一部分才是評價的重點,可以占到五成或者六成,綜合起來才是一個比較中肯的評價結(jié)果,當前一些社會現(xiàn)象也反映出某些大學生的高分低素質(zhì)的表現(xiàn),這是思政教育的缺憾,值得我們深入反思。教育始終要回歸生活的,盡早地將生活化與教育結(jié)合起來,是提高思政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徑。對于傳統(tǒng)教學評價方式的改變,目前在很多高職院校已經(jīng)在著手進行,這為基礎課教學效果注入了活力,我們將繼續(xù)植根于優(yōu)化基礎課教學的探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