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海南省群眾藝術館,海南???570201)
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對精神方面的需求也日漸迫切,綜合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各種類型的學習班,培訓班,遍布全國各地。近些年來美術的開展活動也一直很活躍,特別是少兒美術培訓活動的開展,美術是素質教育、美育的一部分,文化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社會所有成員為服務對象,為最廣泛人民群眾提供基本的群眾文化服務,是群眾文化輔導的一個窗口和媒介[1]。有義務創(chuàng)造一些有利的條件,去培養(yǎng)、去普及這種美育活動,滿足人們對文化藝術精神需求的需要。
在文化館美術組工作的這些年來,在參與少兒美術輔導的活動中,個人總結了一些如何去開展少兒美術的輔導工作及經驗,在此權當與大家共同探討。
通過對少兒美術培訓教學活動,根據兒童繪畫具有很強的童趣及豐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性、手動能力強的特點,教學可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想象畫、第二階段為色彩畫、第三階段為圖案。
一、想象畫
想象畫的目的:培養(yǎng)少兒的想象力和表現(xiàn)力
繪畫表現(xiàn)形式有:主題意愿畫、幻想畫、故事畫
1.主題意愿畫:即定一主題,圍繞這一主題,通過記憶、自由想象,畫出一幅或幾幅畫,不過要想畫好一幅畫,前提當然是要具備一定的簡單的造型能力,能用簡單的線以及幾何體形去描繪人或物,也就是說要有簡筆畫基礎。作為輔導教師,這一階段的教學重點是啟發(fā)引導孩子如何去想去畫。所以對兒童想象畫的輔導方面,應著重于引導、啟發(fā)、提示作用,而不是簡單的描摹和接受正規(guī)美術課程的傳授。
2.幻想畫:就是超現(xiàn)實的,可不著邊際的胡思亂想。少兒在畫幻想畫時,更能滿足于想象力的欲望,更能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想象的能力。這對孩子將來拓展思維空間和聯(lián)想空間有著很大的幫助作用。這一階段的教學重點在于放手、鼓勵和肯定,要釋放思維想象空間
3.故事畫:通過故事、內容、配畫,就是通過畫面說事,以畫代言。畫面有情節(jié)性,這一階段主要是培養(yǎng)孩的畫面組織和布局的能力。
經過想象畫的練習,可以對少兒的繪畫能力做初步的了解,從孩子的想象畫中可看出是否具備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表現(xiàn)力,從而因材施教。因為從事繪畫活動,本身就是個體精神思維創(chuàng)造的一種活動,它既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藝術形象不是生活的簡單復制品[2]。在兒童繪畫里,常常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時常令我們成年人自嘆不如,因此,在教學中,個人認為想象畫的開展應著重于童趣,豐富想象力方向的培養(yǎng),要具有兒童畫的特點,而不應該局限于特定的認知,就如有的孩子畫了一個比例失調的人或物時,我們成年人,特別是父母也許會說不是這樣的,應該是這樣的,以畫得像與不像作為標準,要求孩子畫符合現(xiàn)實的東西,具象的東西,但這樣對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正是一種扼殺,特別是年齡越小的孩子更是如此,因為小孩對事物的認識和表達能力是有限的階段,但表現(xiàn)力和想象力的空間更為廣闊,這樣不受限于特定的認知過程更有利于創(chuàng)造想象力的拓展,這也是兒童畫區(qū)別于成人畫作品的一個特點。這特點在兒童畫中更能讓人感受到一股清鮮活力和生命力。
二、色彩畫
目的:培養(yǎng)少兒對色彩的敏銳感覺和應用色彩的能力。
繪畫方式:水彩、水粉、蠟筆、油彩畫等等。
教學內容:
(一)色彩基礎知識
1.三原色、間色、復色、深色與淺色的混合
2.色的特性:暖色、冷色、對比色、中間色
3.色彩的調和:同種色的調和、鄰近色的調和
(二)幾種色彩畫的畫法
鉛筆淡彩、鋼筆淡彩、油畫棒與水彩、水彩畫
三、圖案
目的:讓小朋友學會畫圖案,學會如何根據動植物特征進行圖案創(chuàng)作。
教學方式:從自然界中吸取靈感,現(xiàn)教現(xiàn)學
教學內容:
1.圖案的特點、用途
2.圖案的認識和作畫步驟
以裝飾蝴蝶的認識和作畫步驟為例:認識外形特征為翅膀對分左右、觸須長又細、身穿花花衣
3.圖案的構成方法和種類
圖案構成的方法和種類有:單獨紋樣、二方連續(xù)圖案、四方連續(xù)圖案
通過學習圖案,讓少兒了解圖案的特點,圖案的概念、圖案的構成方法、圖案的作畫步驟。如認識二方連續(xù)基本概念:是指一個單位紋樣經上下或左右無限延長的紋樣。骨架可分為垂直式、水平式、傾斜式、波狀式、散點式及各式結合等。
學習圖案是對兒童繪畫有了一定基礎后的進一步的要求。因為圖案學習是綜合了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以及對色彩的把握,對物體的造型有一定的要求。既要藝術夸張變形又要具有裝飾的美感。
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美術輔導形式是多樣化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美術普及中版畫是個動手能力強,拓展空間強大的畫種之一,適合少兒版畫體驗和入門,那么我們就來說一說版畫的兩點創(chuàng)意教學。
首先,要了解版畫的基本概念及特征,在普及版畫基礎輔導進程中,輔導教師要因勢利導,鼓勵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引導學生進入創(chuàng)意思維模式,進而充分發(fā)揮大腦的想象空間并在安全愉快的環(huán)境下感受版畫的制作,體驗版畫的印痕之美。
一、版畫的概念
版畫是造型藝術之一,是中國美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具有悠久的歷史,與印刷術息息相關。是以刀或化學藥品等在木、石、麻膠、銅、鋅等各種不同材料的版面上,通過手工雕刻或蝕刻后印刷出來的繪畫作品。
二、版畫的特征
(一)版文化
在各種不同材料的版面上通過手工制版并籍版轉印于紙面上復印出畫面的一種繪畫。
(二)藝術造型簡約概括
以少勝多,以簡勝繁,并以此為宗旨。用一兩個色或三四個色去概括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表現(xiàn)出無窮的意境和情趣。
(三)間接性
是一門集繪畫、刻版、印刷為一體的綜合性的一種繪畫藝術。版畫不同于其他的繪畫,如國畫、油畫可直接使用畫筆在紙面或布面上表現(xiàn),版畫是通過畫稿定稿后,過稿到版面上,再進行刻版,最后拓印出作品。
(四)復數(shù)性
可有限地復印出多份不影響其藝術價值的原作。造型藝術中除了版畫之外全為獨幅畫種。因版畫是以其獨有的拓印美感而呈現(xiàn)的,是經過版來拓印,就必然有復數(shù)。
版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手做過程。
版畫的原理,與印痕之美有著密切的關系,印痕味是版畫的重要特征[3]。因版畫的這一特性,在利用材質上有了很大的探索空間,可以嘗試和體驗不同板材的拓印過程,這是個能提高學習興趣的過程,而印痕版畫(綜合版畫)、吹塑版畫是比較適合兒童體驗的版畫形式,建議在少兒版畫入門階段開展。
一、印痕版畫(綜合版畫)
雖說版畫是一門集繪畫、刻版、印刷為一體的綜合性繪畫藝術。但在創(chuàng)意版畫輔導中,我們可以打破常規(guī),突破板材及紙張的媒介,利用特殊材質及物體或從自然中直接取材采用,就可以體驗到印痕之美,并應用到生活物品。印痕版畫材質多樣,如植物葉脈、葉片、纖維、樹皮、布片、毛發(fā)、墻紙、尼龍、絲網等等,要充分利用不同的材質來塑造物體形象,達到畫面的追求效果。
二、吹塑版畫
吹塑版畫,是以吹塑紙、吹塑版畫板為版材,通過刻畫、印刷成版畫作品。對于版材,要求版面平整,無皺折。這種材料在文具店有售,易于購買和應用。材質輕便,版面不需要過多處理,很適合文化館公共文化美術普及中、小學校應用版畫教學。
下面我們用吹塑紙代替木板、用圓珠筆代替木刻刀進行吹塑版畫制作方法。
(一)制版方法
因吹塑紙(板)表面有一薄層拒水的膠液,須用粗布或細砂紙輕擦掉紙面上的光澤,這樣簡單處理后便于著色。吹塑紙很薄,只有0.2厘,擦時不可用力過大,手勢要平。畫稿時可輕些,定稿后再重復描一遍。吹塑版畫的拓印有兩種:可油墨、水性顏色印。
(二)畫稿方法
首先要把心中想畫的人和物在紙上繪出。然后再根據畫面復到吹塑版上。
(三)拓印方法
可用油墨、水性顏色印刷。水性顏色可用水粉、水彩、國畫顏料拓印,也叫粉印版畫,油墨印刷叫油印版畫。
總結
文化館公共文化藝術服務在整個少兒美術輔導過程中,要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要以為是普及教育就隨便應付。要結合課堂,課外穿插進行,開拓視野感受生活,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要與生活結合、創(chuàng)意生活。并通過線下線上,拓寬渠道,提高學習興趣,才能真正讓公共文化服務走入大眾視野,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內涵,讓美育通過公共文化平臺,滲透到社會各階層,提高全民文化藝術氣質,增強對美的感受力,從而提升人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感受,讓美育活動在社會生活中成為輕松而愉快的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