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宜州市宜州區(qū)北牙瑤族鄉(xiāng)拉利中學 藍小芬
對于課堂教學而言,提問一直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基礎環(huán)境,同時也是促進師生之間溝通的基本方式。在進行化學課程教學的時候,教師不但需要注重提問本身,同時對于提問的有效性也要有所專屬,以此能夠有效促進師生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拓展思路,激發(fā)靈感。
化學是初三中新設立的科目,許多學生在正式接觸之前,對于相關內容根本是無從理解,只能做到剛剛入門。在初期學習的時候,內容主要以物質組成和分類居多,伴隨知識內容的不斷能深入,開始嘗試學一些有關物質性質方面的內容,同時還會接觸一些化學算式。由于知識內容十分抽象,學生很難有效投入、系統(tǒng)性地完成知識學習。因此,課堂提問的重要性便體現(xiàn)了出來。
早期教師在進行化學課程教學的時候,多數(shù)時候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化學知識,很多教師認為農村學生的基礎不佳,便會要求其死記硬背,強行記住相關化學反應式,以此加深記憶。因此在進行課堂提問的時候,往往多以知識點提問為主,了解學生是否做到完全記憶,是否足夠深刻。顯然,這種方法對于學生的個人素養(yǎng)提高沒有任何益處。甚至一些學生害怕被教師提問,對課堂提問產生一定的畏懼心理,從而對化學課程有所厭惡。
初中學生正處在青春期的初期階段,自身知識基礎有限,理解能力不強,往往對于教師提問的基本目的完全不了解。有的時候,一些學生甚至認為教師進行提問,單純是對自己進行刁難,明知自己沒有記住,還要讓自己回答問題,讓自己在全班同學面前丟人。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便會完全喪失。同時整個課堂也會失去應有的生命力,教師盲目地進行問題準備,學生則是根據教師的提問習慣,思考最佳的回答方式。顯然,基于這種模式,即便完成提問,學生同樣很難完成知識的掌握,只是懂得如何應付教師,對其能力提升沒有任何幫助。
為保證課堂教學的啟發(fā)性特色,教師實際提出的問題必須要和本堂課程學的知識點存在聯(lián)系,既不能過于直白,也不能過于深奧,確保問題難度足夠適中學生在完成問題思考之后,從中能夠有所收獲,獲得不一樣的知識體驗。
例如,在針對“燃燒條件”而進行教學時,學生已經明白燃燒的基本條件,此時需要學習合理的滅火方式為此,教師可以嘗試為學生播放一段真實的火災視頻學生一邊觀看,教師一邊進行提問:“火災在我們生活中十分常見,一旦出現(xiàn),不僅會造成大量財產損失,而且會導致人員傷亡。那么,我們應當怎樣進行滅火呢?”如此便能讓學生迅速投入思考活動之中,基于本堂課程學到的內容,探究問題處理方式,以此加深知識記憶效果。
興趣對于學生的知識學習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只有當學生對知識產生興趣之后,才會真正投入其中,自主進行知識獲取。所以,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的時候,理應將學生的個人興趣考慮進來,以此起到激發(fā)的效果,推動教學活動順利展開。
例如,在針對“碳”的知識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便可以為學生展現(xiàn)金剛石以及石墨的圖片,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提問:“我們見過鉆石,也見過鉛筆,那么大家是否知道它們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呢?”由于問題本身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存在聯(lián)系,使其潛在的好奇心得到有效激發(fā),使課程學習變得更具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而提升教學質量。
在進行化學課程教學的時候,通過對提問實際進行有效把握,能夠起到激發(fā)學生求知欲的效果,提高教學的整體效率。例如,在完成“氧氣”的相關知識內容學習后,自身興趣極為濃厚。此時,教師便可以趁熱打鐵,向學生講解氧氣的制取方式,并向學生提問:“氧氣是我們生活中比不可少的物質,除了能夠幫助我們呼吸之外,還能在多個領域之中進行使用,諸如在醫(yī)學領域中。但是,單純使用空氣中的氧氣顯然不行,我們需要怎樣提煉高純度的氧氣呢?”基于這種方式,提問的時機極為恰當,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促使其積極投入學習活動之中。
基于課程改革的相關要求,教學活動理應面向所有學生。但是,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非常大,因此單純進行整體提問,效果自然無法令人滿意。因此,教師理應確保問題有著層次性特點,以此滿足不同學生的實際需求。例如,在進行“二氧化碳”知識講解的時候,教師可以一邊做實驗,一邊向學生提出多個不同的問題諸如,哪些物質可以讓石蕊變紅?二氧化碳能否幫助石蕊變紅?變紅的原理是什么?通過多個問題提問可以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思考,以此提升問題自身的有效性程度。
綜上所述,在化學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基礎環(huán)節(jié)。早期在進行提問的時候,由于應用的方法存在缺陷,導致教學效果無法令人滿意。因此,教師理應轉變提問方式,注重提問的內容,以此改善教學氛圍,促使學生自身的思維水平得到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