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四美
【摘要】《儒林外史》主題深邃,人物紛繁,結構看似比較“松散”,再加上作者不知臧否的態(tài)度,初中生閱讀起來比較困難,疫情特殊時期線上教學,又多了一些未知困難。經(jīng)過實踐,采用線上故事分享、小專題梳理人物明褒貶、小論文細讀文本品諷刺藝術的方式,能更好促進學生對本書的理解和把握。
【關鍵詞】《儒林外史》? ?分享? ?小專題? ?小論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12-158-01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稱《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最優(yōu)秀的諷刺小說,已成定論。然而,對我們中學生來說,《儒林外史》很難讀。雖說是白話,但畢竟是古白話,文白夾雜的味道重。年代久遠,人物紛繁,結構看似比較“松散”,再加上作者不知臧否的態(tài)度,可能一些同學在某個人物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的問題上都要糾結半天。作為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我們需要細加閱讀和體會。作為九年級下冊的必讀書目,初中階段重要的考試內容,我們更不得不讀。
對《儒林外史》這本書的閱讀,線上教學不同于傳統(tǒng)課堂,又讓我們多了一些未知。經(jīng)過再三斟酌,在實施的過程中,我主要分三個階段來進行:“初讀與分享”、“再讀梳理”、“細讀品味”。
一、“初讀與分享”,故事云端飛揚
“讀整本書”與單純的段落閱讀和簡短的篇章不同,特別是《儒林外史》這本中學生認為難讀的書,不僅需要耐力和恒心,更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激情與興趣。因此,在讀整本書之前,我利用現(xiàn)有的九下課文《范進中舉》來激趣,管窺《儒林外史》的廣闊世界。這里我主要提出了三個問題支架:“看啼笑皆非的情節(jié),你有什么體會”;“看極富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你來模仿”;“你認為《范進中舉》是悲劇還是喜???”
通過前兩個問題的鋪墊,特別是第二個問題,學生利用線上音頻模仿胡屠戶和范進的語言,能較好的把握范進詼諧辛酸的人物形象;經(jīng)過課堂進一步談論,學生更加深刻體會到了范進受科舉制度戕害身心的悲劇性的人物命運以及當時世態(tài)炎涼的社會現(xiàn)實。
之后,我們采用每天線下讀兩到三個章節(jié)或者讀一個主要的人物故事,每讀完一個主要人物的故事,上課之前就隨機抽取同學做6分鐘故事分享,并簡要說說自己對這個人物的評價或感悟的課堂形式,來開展《儒林外史》的初讀任務。
二、再讀梳理,立榜單明褒貶
《儒林外史》兼有“史傳”類文學的特點。但它卻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節(jié),而是由眾多的人物故事連綴而成,來表現(xiàn)普通士人日常生活的生存狀態(tài)與精神世界。
學生做的一個小專題是根據(jù)書中相鄰幾個回目所寫的主要人物,參照表格樣式對全書進行整理,來明晰人物之間的關系和小說的結構方式。 這個專題,學生完成度很高,基本也很準確,比較容易把握。
附學生完成作業(yè)情況:
我們做的第二是小專題是“立榜單”。
閑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說:“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艷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有假托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終乃以辭卻功名富貴、品地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备鶕?jù)這段話,在任務一的基礎上,對主要人物進行分類,并判斷作者對書中人物的情感傾向,將全書的主要人物列入三大榜單:“紅榜(褒大于貶)、黑榜(貶大于褒)、灰榜(褒貶并重)” 并請說明理由和根據(jù)。
從學生完成的情況來看,對下面幾個灰色人物是存在爭議的:馬純上、匡炯、杜少卿、魯編修。對魯小姐、鮑文卿、沈瓊枝、蕭云仙的人物類型又很難判定。針對這點,我們開展了線上課堂討論分析,并由此開展了第三個小專題:“分小組(兩三人一組)進行人物探析,從以上人物中選擇你們覺得最有興趣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進行分析”。要求根據(jù)書上的描寫為之配一幅插畫(自行創(chuàng)作或者在網(wǎng)上查找近似圖片)。
最后,我利用WPS思維導圖線上演示總結主要人物形象并探討全書的主題,讓學生對于整本書中奔走于科舉道路上的眾多的士人形象有了一個更為系統(tǒng)的認識,對作者在書中寄寓的對封建制度和整個封建社會“儒林”深刻的批判態(tài)度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三、細讀品味:諷刺藝術的探討
《儒林外史》不僅具有深邃的主旨,在小說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小說將諷刺的鋒芒隱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尋味的敘述中,通過冷靜傳神的刻畫,寥寥數(shù)語,便將人物形象和世俗風貌描摹得形神兼?zhèn)?,入木三分。為了進一步體會這本書的諷刺藝術,課堂上我示范品讀《馬二先生游西湖》選段,并總結本書主要的諷刺藝術特點。最后,要求學生根據(jù)這段時間學習的內容,及自己對《儒林外史》人物和主題的理解,從老師給出的諷刺藝術幾點思考中選擇一到幾點,寫一篇小論文,談談對《儒林外史》諷刺藝術的理解。
課后反思:我的課程獲得了同科組老師的好評,并向本區(qū)老師進行了推廣,具有借鑒意義。對于這段時間比較特殊的上課方式,我和我的學生能有效地利用多種媒體資源和網(wǎng)絡資源,線上線下師生之間有了較好的互動,學生的主體性受到了重視,學習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激發(fā),這是一種有生命活力的學習和思考。 對于整本書的閱讀,調動興趣,質疑激趣,是一種激發(fā)。體驗文本,深入思考是一種激發(fā)。形成讀寫文字,匯聚學生的思想火花,也是一種激發(fā)。我想,只要我們善于激發(fā)學生的潛能,一切因素都能促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