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惠紅
【摘要】 業(yè)界有句話“數(shù)學課堂一條線,語文課堂模糊一片”,平時看似熱鬧華麗的課堂,學生習得如何看不見。老師提問的“無用功”,導致學生把語文這門學科真正的工具性沒有起到作用,語言實踐沒有得到訓練更談不上能有所提高。本文針對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提高提問的實效性,從問題提出要精煉、主線要清晰、問題要有層次性與深度等方面進行探討。
【關(guān)鍵詞】提高? ?語文課堂? ?提問? ?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12-050-01
一、明白提問的目的與意義
提問是一種古老而重要的教育手段,著名的教育家蘇格拉底提出的“助產(chǎn)式”教學,即是以提問為核心,通過問答的藝術(shù)方法引導談話者逐步反思所探討的問題,讓自以為知者知其所不知?,F(xiàn)代的課堂教學中,提問仍是教學的關(guān)鍵,教師可以通過精心設(shè)計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想象,對于培養(yǎng)學生課堂的專注力和活躍課堂氣氛,檢驗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起到一定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當前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1.問題存在“滿堂灌”
目前還有許多老師喜歡“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不敢放手學生,整一節(jié)課都是以自己的講解為主,而學生“被迫”盲從,沒有真正把課堂“歸還給學生”,把“我要學”仍是“要我學”,或是整節(jié)課提問過多,有價值的、無價值的都要提問,生怕說少了,說漏了哪個知識點,甚至缺乏提問的層次性,最后學生能記得住的卻是寥寥無幾,缺乏了教師的“引”和“導”的作用。
2.問題華而不實
在一些語文課堂上,看似“熱鬧”的課堂,學生回答氣氛活躍,但問題的實質(zhì)卻沒有意義,教師經(jīng)常提出的“是不是?對不對?明白了沒有?......”之類的問題,實質(zhì)上不需要學生經(jīng)過多少的思維加工就可以回答出來,在回答此類問題后,后面的理由或問題就不需要多思考,無法體現(xiàn)學生的深度思考能力。
三、問題需要精煉
“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記得曾看過一個報道,記錄一位老師在一次公開課上的提問次數(shù),35分鐘的課堂提了40多個問題,平均每分鐘提問1次以上,這些問題中的80%是老師隨口就在課堂上提出“是不是?對不對?好嗎?”等無效問題,這些原不需學生回答或思考的答案卻占用了課堂寶貴的時間,剩下僅20%的答案是與教學內(nèi)容密切相關(guān)的。
“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币黄n文,一百個讀者可能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這時更需要我們解讀教材,凝練問題,真正落實課堂上的“一課一得”,何為“一課一得”?就是讓我們的學生在一堂語文課上,能習得一個語文要素,習有所得。這比滿堂灌的一問一答更有價值。
如課文《紙的發(fā)明》教學中提出的問題,
A方案:
1.這篇文章給我們講了一件什么事呢?
2.蔡倫為什么要改進這個造紙的方法呢?
3.蔡倫用什么方法改進造紙呢?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4.再次默讀第四自然段,想一想:(1)把描寫蔡倫改進造紙方法的動詞畫出來 (2)從這些動詞中你可以體會出蔡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5.結(jié)合課文相關(guān)語句,說說為什么只有蔡倫改進的造紙術(shù)傳承下來了?
B方案:
1.作者是怎樣介紹紙的發(fā)明過程的?
2.你能借助提示,結(jié)合文中的相關(guān)語句,用自己的話有條理地說清楚紙的發(fā)明過程嗎?
B方案明顯比A要簡潔明了得多,甚至還能鍛煉到了孩子的語文實踐運用的能力,因此,問題并非越多越細就越好,而是汲取其精華,課文是例子,我們更重是學生的習得方法,因此問題要精煉。
四、問題具有層次性
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需要全方位考慮,問題的設(shè)置應考慮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而采取分層遞增的形式,問題需要有層次性,也可以是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方式可設(shè)質(zhì)疑、激趣、創(chuàng)造等。
如課文《燕子》,首先讓學生初讀完課文,提出問題“這是一只怎樣的燕子?”由于每個孩子讀完課文后,都會對燕子有自己的感受,這樣的問題對于大部分的孩子都能有感而發(fā),易于接受的,也是為下一個問題做一個鋪墊;由于有了第一個問題的初步感知,接著:“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燕子的活潑可愛?”也就順理成章引出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到課文從中尋找答案,這樣層層遞進;最后仿照課文的寫作方法,描寫自己喜歡的一種動物。由易到難,照顧到班級中各個水平的學生。
五、問題要體現(xiàn)“深度”
1.能體現(xiàn)學科的深度
學科深度是指能掌握本學科本質(zhì)的,最有價值的理論、思想、概念、技能、策略、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如:閱讀了一篇課文,我們不能停留在只完成課后的習題為目標導向,可以設(shè)置的問題是:根據(jù)文章中人物的不同特點,制作一份思維導圖。從思維導圖的設(shè)置可以體現(xiàn)出學生從閱讀中的收獲,孩子閱讀后的信息經(jīng)過大腦的加工,對文章中的人物信息進行梳理、整合并用圖表示出來,也能體現(xiàn)出該生在該學科中字詞句篇等運用上的積累,檢驗其語文學科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
2.能體現(xiàn)學生的思維深度
思維深度是指學生能對已有的知識結(jié)構(gòu)進行加工、遷移與運用,鼓勵高層次的思維。
如學習《荷花》這篇課文,設(shè)計的問題是“模仿課文的片段,描寫自己喜歡的一種植物?!笔菍W生在學習完課文后,對于課文中作者如何描寫荷花的各種姿態(tài)美有了一定的認知,再經(jīng)過自己的思考、加工,模仿作者這樣的寫法來描寫自己喜歡的一種植物。這一個對信息的加工,對學習到的方法進行遷移運用到描寫自己喜歡的植物,這個過程體現(xiàn)了學生的思維深度,這樣的課堂生成可觸、可摸更可見。
“學問千千萬,關(guān)鍵在一問?!碧釂柺且婚T藝術(shù),更是一門學問。課堂的提問與課堂的教學質(zhì)量密切相關(guān),如何提問對于提高課堂的實效性更是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參考文獻】
[1]陳興國.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實效性[J].文教資料.2014.(03).
[2]吳名興.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提問實效性的有效策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