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紅忠
摘 ?要:欺凌是青少年兒童群體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欺凌對受欺凌者、欺凌者和旁觀者等卷入者的身心健康都有長期或短期的影響。為了干預(yù)欺凌,減少欺凌現(xiàn)象的發(fā)生,減輕欺凌對其卷入者的傷害,分析青少年兒童卷入欺凌的原因很重要。本文從四類欺凌卷入者的個人視角出發(fā),分析卷入欺凌的預(yù)測因素。
關(guān)鍵詞:欺凌;青少年兒童;欺凌卷入者;預(yù)測因素
欺凌是較強的者重復(fù)實施的以傷害為目的負面行為,其目標通常是力量較弱或不容易保護自己的兒童。這種傷害行為主要有三種形式,分別為身體欺凌(踢,打),言語欺凌(罵人),關(guān)系欺凌(孤立他人)。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興起,網(wǎng)絡(luò)欺凌也成為了一種新型的欺凌方式。學(xué)術(shù)界將卷入欺凌的青少年兒童分為欺凌者(實施欺凌者),受欺凌者(被欺凌的對象),欺凌-受欺凌者(既欺凌他人也被他人欺凌)和旁觀者(目睹欺凌情景發(fā)生的兒童)。眾研究發(fā)現(xiàn),任何形式的欺凌都對欺凌卷入者的身心健康有短期或長期的傷害。為了干預(yù)欺凌,減少欺凌對青少年兒童的傷害,很多學(xué)者對欺凌卷入的預(yù)測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卷入欺凌的不同角色具有不同的特點。
一、欺凌者預(yù)測因素
眾研究發(fā)現(xiàn)欺凌者總體表現(xiàn)出更多的外化問題行為,如攻擊性、破壞性行為,男生通常表現(xiàn)出更高水平的攻擊性和更多的破壞行為。具有此類行為問題的青少年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有意地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攻擊、威脅、辱罵他人,傷害他人的心理、身體,使他人感到痛苦。他們也可能表現(xiàn)出對同伴所有物品或公共設(shè)施的破壞行為,進一步破壞其與同伴關(guān)系的和諧。具有欺凌行為的青少年兒童常常伴有抽煙、喝酒等社會行為問題。
除此,欺凌者通常表現(xiàn)出對環(huán)境和他人的消極認知,對自我的積極認知。他們往往缺乏對他人行為動機的分析能力,很難結(jié)合特定情境和額外的信息去理解他人的行為意圖,所以他們在各類社會情境中很少有移情喚起,更不容易去同情他人。相反,他們很容易將復(fù)雜的情境碎片化,略去表現(xiàn)情境特殊性和他人親社會特點的信息,輸入具有威脅性的情境線索,扭曲他人并非惡意但看起來較有煽動性的言語或行為,將這些行為進行敵意歸因,最終很可能以欺凌行為去應(yīng)對他們所扭曲的情境。而且,基于欺凌者對情境和他人行為動機的敵意化、對自我的積極認知,欺凌行為發(fā)生后,欺凌者通常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辯護,將其合理化,免除對自己的道德譴責和對受害者愧疚的心理負擔。
二、受欺凌者預(yù)測因素
與欺凌者相反,受欺凌者通常表現(xiàn)出更多的內(nèi)化問題行為,如抑郁、焦慮、退縮等,他們的自我認知水平和社交能力偏低。與欺凌者一致的是,青少年兒童自己的抽煙與喝酒行為增加了他們成為受欺凌者的可能。研究顯示,在班里,不論男生還是女生,那些對欺凌者的同伴接受沒有威脅的青少年兒童(其他同伴不喜歡)更可能成為欺凌目標,即欺凌受同伴歡迎和老師喜愛的青少年兒童可能會破壞欺凌者在同伴群體中的形象,或降低欺凌者在同伴群體中的地位。所以欺凌者通常會選擇不受同伴和老師歡迎的青少年兒童作為欺凌對象。
外貌也可能成為青少年兒童受欺凌的原因,如殘疾、肥胖、矮小、發(fā)色和膚色不同的兒童都更有可能成為受欺凌者。除此,父母長期在外務(wù)工的留守兒童也容易受到欺凌。
三、欺凌-受欺凌者預(yù)測因素
欺凌-受欺凌者是指即欺凌他人也受他人欺凌的青少年兒童,他們同時兼具欺凌者和受欺凌者兩種身份,也同時具備兩種群體的特征,如外化問題行為和內(nèi)化問題行為,以及消極的自我認知等。
四、旁觀者預(yù)測因素
欺凌卷入者中,旁觀者人數(shù)最多。學(xué)者們將旁觀者分為以下幾類,即欺凌者助手(幫助欺凌者去欺凌受欺凌者)、強化者(即歡呼和笑來支持欺凌者)、局外人(路過或在遠處觀看)、保護者(即幫助受欺凌者)。其中欺凌者助手和強化者均屬于欺凌者,具有欺凌者的特征。而局外人和保護者兩種相反的角色具有不同的預(yù)測因素。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兒童之所以在欺凌情境中保持沉默地被動旁觀而不去保護受欺凌者,主要是因為害怕受到欺凌者的報復(fù)。所以當旁觀者自身也很容易成為受欺凌者時,更容易成為局外人。如寄宿學(xué)生的集體生活增加了他們成為受欺凌者的機會,為避免被報復(fù),他們在欺凌情境中更容易成為局外人。男生的親社會水平、移情能力比女生低,所以更不容易去幫助受欺凌者。年齡越大越容易參照他人的行為反應(yīng)做出自己的反應(yīng),所以高年級學(xué)生更容易成為局外人,而低年級學(xué)生傾向于幫助受欺凌者。
很多心理變量也使得旁觀者成為局外人。如低移情水平、低自我效能,缺乏保護技巧等。當旁觀者目睹欺凌發(fā)生但對受欺凌者并沒有同情時,他們不會保護受欺凌者?;蛘弑M管同情受欺凌者,但他們相信自己沒有能力阻止欺凌,也會作為局外人旁觀。而缺乏保護技巧、在同伴群體中的地位低等因素都會導(dǎo)致青少年兒童保護受欺凌的低自我效能,使其相信自己對欺凌的干涉沒有意義,最終拒絕保護受欺凌者。
總之,欺凌卷入者分為欺凌者、受欺凌者、欺凌-受欺凌者、旁觀者四類。而比起沒有卷入欺凌者,欺凌卷入者通常伴有一些問題行為、認知偏差、社會情感能力低下等問題。除此,那些家庭有父母離異、失業(yè)、貧困等狀況,父母有抽煙、酗酒、吸毒等問題行為,所處社區(qū)充斥著各類問題的青少年兒童均更有可能卷入欺凌。這些來自青少年兒童個人、家庭和社會的種種因素可能是青少年兒童卷入欺凌的原因,也可能結(jié)果。任何一類卷入欺凌者都會深受傷害,理解卷入欺凌的青少年兒童,分析青少年兒童卷入欺凌的原因是學(xué)術(shù)界研究欺凌干預(yù)策略、教育者實施欺凌干預(yù)的首要突破口。
參考文獻
[1] ?Olweus,Bullying at School: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Basil Blackwell,Oxford, UK,1993.
[2] ?Espelage D,Horne A. 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 prevention:From research based explanations to empirically based solutions. In:Brown S,Lent R,edtors. Handbook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th edition. Hoboken,NJ:John Wiley and Sons;2008. 588e98.
[3] ?Twemlow,S.W.;Fonagy,P.;Sacco,F(xiàn).C. The role of the bystander in the social architecture of bullying and violence in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Ann. NY Acad. Sci. 2004,1036,215–232. [CrossRef] [PubMed] 16.
[4] ?寇彧,譚晨,馬艷. 攻擊性兒童與親社會兒童社會信息加工特點比較 及研究展望. 心理科 學(xué)進展:2005,13(1),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