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德慶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是學生品德養(yǎng)成和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石,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良好品質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從課堂實際出發(fā),設定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回歸課堂本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任務。因此,趁著學生的可塑性較強的時候對他們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采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來增強他們的道德素質和法律意識。讓這些外在思想意識真正內化為他們自身的價值觀念,把學生培養(yǎng)成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教學策略
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可以讓小學生掌握基本的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還對小學生學會做人、提高道德觀念有著重要的幫助。統(tǒng)編教材課程目標強調了在教學中需要將學生的社會生活作為基礎與保障,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相互整合,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需要遵循基本的原則,把握相應的要求,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從現(xiàn)實出發(fā),有針對性地完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對教材研究和執(zhí)教者的經(jīng)驗加以歸納,將其策略概述為以下幾點:
一、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采用靈活新穎的教學方法,這無疑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時,教師需按照教學真實情況對教學內容加以調整,并對兒童現(xiàn)有法治意識及道德意識加以引導教育。課堂教學中教師需做到循序漸進,深入淺出,逐漸強化兒童對道德內容、法治內容的認識和理解;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xiàn)教學民主,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全過程,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重視學生指導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合作、探究;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采用一些小學生能接受的教學方法,如實例情境、故事導入、活動導入等,來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從而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教師實施教育教學時,還應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優(yōu)質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利用,為小學生提供更優(yōu)質、更完善的教學資源內容,逐漸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采用實例體驗教學模式
相比其他學科,道德與法治課程更貼切生活實際,更容易讓學生感同身受理解學習內容。傳統(tǒng)教學模式過程中,教師圈劃重點情境、考點范圍,進行理論性內容、規(guī)范化答案背誦和記憶,學生為了考試而學習,沒有真正理解課程內容所要達到的教育效果。因此,小學生應更加注重培養(yǎng)思想意識里形成的正確的道德與法制觀念。將生活實例體驗教學模式應用到小學生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更符合小學生的成長特點、認知規(guī)律,這是提升和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比如,教學五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時,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一般是進行課堂講授,多媒體展示。這樣,學生較難體會到良好的公共秩序的作用。我嘗試采用實例情境體驗進行教學,安排學生排隊使用衛(wèi)生間。一開始,大家都自覺遵守排隊,由于隊伍比較長,開始出現(xiàn)個別同學插隊現(xiàn)象,漸漸地,不遵守規(guī)則的同學越來越多,場面越來越混亂。當這一情境出現(xiàn)時,教師適時介入,從旁引導,轉而進行《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教學:我們排隊使用衛(wèi)生間,這屬于遵守公共秩序,當我們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我們都能快速解決各自的問題;然而,一旦有人為圖方便而不愿意遵守公共秩序,那么秩序被破壞的同時,必然浪費我們的時間,更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和矛盾。通過生活實例情境的體驗教學模式,學生更容易理解教學內容的教育意義,通過自我感知認識,內化學生正確的道德與法制觀念,形成良好的核心素養(yǎng),以使實例體驗教學水到渠成。
三、采用整體德育融合的活動方式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設立不僅是讓學生形成道德意識和法治觀念,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能懂得遵循正確的道德意識和法治觀念,做一個自尊自愛、愛國愛家的好公民。道德與法治教材是經(jīng)過十幾年的課程教育改革的瑰寶,教育目標由遠到近的生活領域:個人--家庭--學校—社區(qū)(家鄉(xiāng))--國家—世界,從而形成道德意識和法治觀念。
兒童生活的構建絕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涂爾干曾指出,“我們決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范圍局限于教室中,它不是某時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時每刻的事情”。因此,教師要注重課堂教學與學校整體德育活動的融合。利用教材的開放性設計,將法治教育與其他日常德育活動相結合,深化拓展本課的教學重點。比如,在講授三年級下冊《愛心傳遞者》教學活動中,我通過本課時“活動園”中設計的獻愛心開放性活動,讓學生感受生活中各種不同的關愛,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幫助他人,把德育教育活動融合在日常生活中。
四、采用多樣的小組合作活動形式
新課程改革積極倡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并通過學生的各種有效學習合作,引導學生互相啟發(fā),共同探究。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與學生實際生活,未來發(fā)展密切相關的學科,需要學生擁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不斷提升個人修養(yǎng)。因此,在課堂上,教師以合作學習的形式初步鍛煉他們的自學能力。如在教學《大家一起來合作》一課時,教師可借助“合作”這一話題,組建學習小組,讓學生們自主設計本次的學習活動,按照各自的特長,分配各組的學習任務。推選平時較強組織能力的學生為組長;平時較活躍,愛與老師互動的學生負責本次小組學習成果的報告;平時不愛表現(xiàn),但心思縝密的學生負責記錄學習過程和活動相關信息。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較多,甚至會偏離主題。因此,教師必須深入到每個組內,進行指導和監(jiān)督,幫助他們解決問題。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如果能一直有效地開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協(xié)同配合能力會大大增強,也會總結出一些寶貴的學習經(jīng)驗,促進教學效果和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我們要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不斷完善和創(chuàng)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從生活中挖掘學習的內容和素材,讓他們在實踐中去接受教育。同時我們應充分認識到自己的職責,真正理解核心素養(yǎng)在培養(yǎng)學生正確道德與法治觀念過程中的基礎性作用,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道德與法治(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年12月第一版
[2] ?蘇東明.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思考[J].教師2017年
[3] ?金亞慧.對課堂教學增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實效的幾點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年(6)
[4] ?周云鍵. 《淺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與立德樹人的有機結合》明日2018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