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媛
近些年來,中國文化經常以一些所有人意料之外的形式走出國門,比如讓老外熬夜等更新、開始學習中文甚至研究道教理論的玄幻小說
費玉清絕對是真·寶藏男孩,哪怕已經正式封麥,江湖上依然到處都是他的傳說。
最近,一首極具中國風的老歌《一剪梅》突然在歐美火爆,《一剪梅》在spotify芬蘭榜上排行第二,在挪威、瑞典、新西蘭等國家的排行榜上也躋身前三,再次登上“神曲”寶座。
一首37年前流行的老歌,怎么會突然墻外開花? 費玉清本人和其經紀公司也沒有宣傳、推廣的需求。一切還要從一個叫蛋哥的特型演員說起,在2020年1月6日,他在國內的短視頻平臺上上傳了一段在雪地里哼唱著“雪花飄飄,北風蕭蕭”的視頻,獲得了320萬+的點擊量,此后,不斷有網友把該視頻分享到海外多個社交平臺上。
剛開始爆紅,大家只是看個熱鬧,畢竟蛋哥人如其名,頭型確實比較鬼畜,后來網友們開始問:“歌詞到底是什么意思? 誰是原唱?”這一問,就讓網友們挖掘出《一剪梅》和費玉清這個大寶藏,對歌詞的意境更是驚為天人,激發(fā)了網友進行同款創(chuàng)作,歌詞的拼音“XUEHUA PIAO PIAO,BEI FENG XIAO XIAO”席卷社交網絡。一群老外們皺緊眉頭,對著鏡頭深情地用中文唱著“雪花飄飄,北風蕭蕭”,或者拉著小提琴給費玉清的原唱配樂,還都挺像模像樣的。隨著這些境外大V的轉發(fā)和再創(chuàng)作,蛋哥和《一剪梅》徹底火了。
但細心的中國網友發(fā)現了,雖然有不少亞裔父母開始挑戰(zhàn)這首老歌,其他純正的外國人的玩法和對歌的理解似乎有些“跑偏”。聽過這首歌的人都知道,歌詞把對愛情的矢志不渝比作傲立雪中的梅花,“雪花飄飄,北風蕭蕭”是對惡劣壞境的描寫,是欲揚先抑之中的那個“抑”。而國外的網友在得知這句歌詞的直譯是“The snow falls and the wind blows”時,頓時體會到那種蕭索、孤寂的意境,把它當做了人生達到低谷的一種感嘆。還記得《夏洛特煩惱》里自帶BGM的袁華嗎? 當女神秋雅讓他不要再打電話來之后,他跪在路燈下大喊“不!”,此時雪花飄落,“雪花飄飄,北風蕭蕭”的音樂響起,這正如外國人的理解。
中國人看到的是“梅”,而外國人看到的是“雪”。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這首歌率先在北歐國家流行,當然是因為那兒常常下雪,對這首歌有代入感,網友的評論也很有畫面感:“這就像凌晨三點喝下一杯涼水”“如果世界在今年就毀滅,這首歌將會在片尾字幕時播放”,又頹又喪還有些無奈。
現在,說不清楚外國人是真的為這首歌悠揚的曲調、膾炙人口的歌詞還是背后濃濃的中國文化所吸引,還是單純想玩梗,也許二者都有。玩梗是肯定要玩起來的,無論你遇到了什么糟心事,是失業(yè)、失戀還是剛買的雪糕掉在地上,都可以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出來,并配上“XUE HUA PIAO PIAO,BEI FENG XIAO XIAO”,不僅讓網友們感同身受,還能夠告訴大家你get到了這個梗并且活學活用,是個合格的21世紀網民。這種趕浪潮般的參與形式,也推動著《一剪梅》的走紅,產生了病毒式傳播的效果。
近些年來,中國文化經常以一些所有人意料之外的形式走出國門,比如讓老外熬夜等更新、開始學習中文甚至研究道教理論的玄幻小說,在YouTube上俘獲七百多萬粉絲、展示詩意田園生活的李子柒,我們喜愛的東西常常在不經意間獲得老外們的喜歡。這種非主動的文化輸出也往往面臨一些問題,那就是不正宗、過于娛樂化、膚淺和不可控,甚至對于這些文化的流行,人們還會心生懷疑:這也算文化輸出?
《一剪梅》這樣玩梗般的流行實在太不嚴肅,似乎更和文化輸出不沾邊。確實,這不算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化輸出,但它潛移默化地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兩個意象“風”和“雪”在外國人面前刷了個臉熟,“梅”這一元素也偶爾被提及。當外國人開始挖掘《一剪梅》這首歌的真正意義時,他們會知道精華在于“一剪寒梅傲立雪中”。人生不是慘就完事了,狂風暴雪中依然有梅花獨自盛放,這是生命的堅韌,也是目前疫情肆虐、經濟低迷的全球大環(huán)境下需要的精神,這可能會比雪花飄飄梗更容易引起共鳴。
(作者系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