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安達
溝通是人類的基本技能,大多數(shù)人知道溝通的重要性,會盡力掌握和采用一些技巧,幫助自己更好地傳遞信息,融入社會。然而,不少人能夠在職場上妙語連珠,卻無法做到和家人,尤其是孩子“好好說話”。究其原因,是作為成年人的家長沒有以正確的心理定位來對待孩子。
我們來看這樣一個案例。睡覺前,四歲大的孩子說:“媽媽,明天給我做三明治?!眿寢尰卮鹫f:“好呀?!边^了一會兒,孩子又說道:“媽媽,給我買一個三明治機玩具,好嗎?”各位讀者朋友,如果換做是您,您會怎么回答呢?
有的媽媽也許會哄孩子說:“等你再大些,媽媽就給你買,快睡吧!”有的媽媽會有些生氣地答:“得寸進尺是吧?快睡覺!”對于這兩種回答,孩子的反應(yīng)通常是不開心,甚至有可能放聲大哭。孩子為什么會覺得難過呢?因為這兩種回應(yīng)都是源自于媽媽主觀認為“孩子不好”這一心理定位。
小孩子提的要求屬于心理學范疇的“刺激源”。受到這個刺激源的影響,持有不同心理定位的媽媽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想法和行為。第一位媽媽的想法是:你還小,現(xiàn)在給你買你也用不了,言外之意是“你不行”。這是對孩子能力的輕視。第二位媽媽則說孩子是得寸進尺,指責孩子“不聽話”。這兩個媽媽有一個共同點:把自己凌駕于孩子之上,漠視孩子內(nèi)心的想法。因此,孩子肯定會覺得不舒服。
所幸,案例中那位智慧的媽媽用探詢的方式反問道:“你為什么要買小孩子用的三明治機???”孩子回答說:“我也可以給媽媽做三明治!”這位媽媽瞬間就被孩子感動了,將其摟進懷里親昵了很久。她以平等、尊重和客觀的態(tài)度,弄明白了孩子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要玩具的目的是給媽媽做三明治。
由此可見,我們在面對同一件事時,不同的心理定位會導致不同的表達方式,達成不同的結(jié)果。心理學上把心理定位分為四種,分別是:我好,你也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根據(jù)美國心理學家埃瑞克·伯恩提出的理論,心理定位形成于人類幼年期(0~7歲)。在養(yǎng)育者言傳身教的影響和嬰兒幼稚理解力的雙重作用下,人們逐漸形成心理定位。下面,筆者用一個事例對四種心理定位進行剖析。一位奶奶在臥室看書,自己的小孫子在客廳獨自玩耍,不小心打碎了水杯。奶奶會怎么反應(yīng)呢?
在日常生活中,擁有這樣心理定位的人大多表現(xiàn)得自信、積極、快樂,能夠用平等和理解的心態(tài)去對待他人,碰到問題不武斷,可以客觀分析,人際關(guān)系比較和諧,擁有明確目標并可以順利實現(xiàn)目標。在聽到水杯打碎這一刺激源后,如果奶奶此刻啟動的是“我好,你也好”的心理定位,她會關(guān)切地問:“孩子,發(fā)生了什么事兒?你沒事吧?”這樣做,可以令孩子擺脫“做錯事”的恐懼,大膽地告訴奶奶事情經(jīng)過。
擁有這種心理定位的人,大多在生活中自我感覺良好,自覺高人一等,喜歡攻擊、指責、懷疑別人,經(jīng)常歸罪于外,判斷事情過于主觀,令人避猶不及。這種人在生活和事業(yè)上都不愿意付出努力,也常會半途而廢。具體到這個案例,如果奶奶此刻啟動的是“我好,你不好”的心理定位,她會斥責道:“小祖宗,你瞎折騰啥?”人還沒到現(xiàn)場了解實際情況,就已經(jīng)歸罪于孩子了。而孩子聽到這樣的斥責很難不感到委屈。
擁有這種心理定位的人,大多表現(xiàn)為自卑、無助、沮喪、自責,遇到事情喜歡退縮回避,經(jīng)常歸罪于內(nèi),怯懦于外,很難獲得成功。聽到響聲后,如果奶奶此刻啟動的是“我不好,你好”的心理定位,沒開口說話前,她就會在心里自責:“我真沒用,連個孩子都看不好!” 而且,她很難傾聽孩子的聲音,很難安撫孩子的情緒。
有這種心理定位的人,主觀上對自己、他人和世界喪失信心,為人孤僻,與人孤立,判斷事情過于主觀,既歸罪于內(nèi)又歸罪于外,消極度日,自暴自棄。具體到這個案例,如果奶奶此刻啟動的是“我不好,你也不好”的心理定位,她就會大聲地喊道:“小祖宗,你就折騰吧!我也管不了你,等你媽回來我告訴你媽,看你媽怎么收拾你!”既否定“你”也否定“我”的結(jié)果往往是傷人傷己。
心理定位決定了我們處理事情所得的結(jié)果。故事中的奶奶如果能持有 “我好,你也好” 的心理定位,可以營造和睦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感受到親人之間的愛,幫助其養(yǎng)成良好的心理定位——長大后可以積極、陽光地面對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