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勃
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一支5000人的漢軍沒于塞外,主將李陵投降匈奴。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漢武帝,被處以宮刑。
這是司馬遷人生最大的災(zāi)難,但《史記》中對李陵事件的記敘只有寥寥兩三百字。為了解這個改變太史公命運的人,我們只能看看班固在《漢書》中的描寫了。
少年時代的李陵,工作在宮禁內(nèi),等于是在漢武帝身邊成長起來的。他的好朋友霍光和上官桀,也都是漢武帝晚年最信任的人——李陵的朋友圈,正是和漢武帝關(guān)系最親密的那個小圈子。
天漢二年,貳師將軍李廣利率領(lǐng)3萬騎兵從酒泉出擊在天山活動的匈奴右賢王。漢武帝想讓李陵為李廣利押送輜重。李陵主動請命,想獨立帶領(lǐng)一支部隊,去分散單于的兵力。
漢武帝提醒李陵,這次軍事行動規(guī)模很大,已經(jīng)沒有騎兵再分撥給他了。幾年前,漢朝遠征大宛,戰(zhàn)馬幾乎消耗光了,而新奪得的大宛馬是珍貴的種馬,這時還不能派上前線。
但李陵毫不畏懼,稱自己不需要騎兵,“愿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這雄壯的氣概打動了漢武帝,但他仍然覺得過于冒險,于是詔令強弩都尉路博德率兵中途接應(yīng)李陵軍。
路博德是一員老將,當(dāng)年曾以伏波將軍的身份平定南越,羞于為初出茅廬的李陵做后援。于是,他上奏說,現(xiàn)在匈奴秋高馬肥,不宜和他們作戰(zhàn),希望和李陵等到來年春天再出擊,他們二人各帶5000名騎兵,一定可以生擒單于。
這份上奏卻激怒了漢武帝,他認為是李陵不愿出戰(zhàn),教唆路博德這樣推辭。于是,他交給路博德另外一個任務(wù),而讓李陵立刻出擊。
這個決策過程,漢武帝和李陵都沒有錯——這不是善與惡之間的沖突,而是善與善之間的誤會。
于是,李陵帶著他的5000名步兵從居延出發(fā),向北行進了30天,在浚稽山扎營??;绞切倥闹匾獡?jù)點,據(jù)有的學(xué)者推斷,應(yīng)該是今天杭愛山脈東端的某座山。這里和居延之間的直線距離大約為500公里。對于一支攜帶著往返輜重——包括至少60天的食物,足夠的飲用水,以及大型弓弩和大量箭矢等物資的步兵,這個行軍速度相當(dāng)可觀。
李陵把經(jīng)過的山川地形畫成地圖,派人回長安匯報了軍情,漢武帝非常高興。但就在這時,李陵遭遇了匈奴單于親自率領(lǐng)的3萬騎兵。
3萬人對5000人,騎兵對步兵,戰(zhàn)爭結(jié)果本該毫無懸念,但匈奴人被李陵殺得大敗。于是單于增兵,以總計8萬騎兵再次發(fā)動攻擊。兵力如此懸殊,李陵只能一邊作戰(zhàn),一邊向南撤退。
這場戰(zhàn)役被班固寫得精彩紛呈,他深諳敘事技巧。李陵能否成功脫身?他總是不斷給讀者希望的曙光,然后又無情地掐滅它。
李陵終于從匈奴俘虜口中得到一個好消息。單于已經(jīng)越追越恐懼,他在心中盤算:這樣一支人單勢孤的步兵,憑什么可以和我軍力戰(zhàn)這么久?莫非是想把我吸引到漢朝邊塞,然后大舉圍攻?匈奴的貴族也在猶豫:前方還有四五十里才到開闊地帶,可以再猛攻一次,如果還不能成功,就撤兵。
也就是說,漢軍只要撐過這個地帶就安全了。李陵全軍上下應(yīng)該都精神為之一振,于是又是一天數(shù)十回合的激戰(zhàn),殺傷了匈奴2000余人。
但就在單于要撤兵的時候,李陵軍中出了叛徒,把軍情全部泄露給單于:漢朝的援軍,是不存在的;李陵軍中的箭矢,也快用盡了。
于是單于放膽全力進攻,截斷了李陵的歸途,利用騎兵的速度優(yōu)勢搶占了全部有利地形,四面八方箭如雨下。李陵的部隊也竭力還擊,班固在這里提供了一個驚人的數(shù)字,“一日五十萬矢皆盡”。
漢代的箭鏃每支重量不低于17克,50萬矢意味著光是打造這些箭鏃,至少需要8500千克的銅或者鐵。如果以銅計算,漢代鑄造銅錢,平均每年用銅816.7噸,這一天射掉的銅就超過了全年用量的1%;如果以鐵計算,漢代的生鐵產(chǎn)量現(xiàn)在沒有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但肯定不會超過唐代,唐代的生鐵年產(chǎn)量也不過1200噸,所以這一天射出去的鐵,是唐代生鐵日產(chǎn)量的2.59倍。
這個細節(jié)說明什么?“五十萬矢”是一筆巨資,李陵的部隊如此精銳,不僅是他本人精心調(diào)教的結(jié)果,也離不開漢武帝的巨額投入——這絕不是一支被皇帝隨意拋棄的軍隊。
但最終,這支部隊還是陷入絕境。李陵長嘆:“如果再有幾十支箭,我們就可以脫身了!”又說:“無面目報陛下!”于是,他向匈奴人投降了。這時候,李陵距離漢朝的邊塞只有百余里,大漢的亭障已遙遙在望。
剛得到李陵投降的消息時,漢武帝非常憤怒,但慢慢平息后,還有點兒自責(zé),當(dāng)初李陵出塞,他就應(yīng)該派路博德去接應(yīng)他。他甚至考慮,李陵是不是假投降,暗中圖謀大事。
漢武帝派公孫敖率軍深入匈奴,設(shè)法接李陵回來,卻不幸得到這樣的情報:“我抓到了俘虜,他告訴我李陵在為單于訓(xùn)練軍隊,所以我一無所獲。”
這下漢武帝真的憤怒了,殺了李陵的母親、兄弟、妻子、兒女。李陵的壞名聲傳播開來,從此,隴西的士大夫提起李氏都感到羞恥。
后來,漢朝的使者到了匈奴,李陵憤怒地質(zhì)問他:“我為了漢朝率領(lǐng)5000人橫行匈奴間,因為沒有救兵才失敗,我有什么對不起漢朝的地方,為何要殺我全家?”使者說:“因為我們聽說,你在為匈奴練兵!”
李陵立刻就明白了:“那是李緒,不是我!”李緒是一個投降匈奴的漢朝都尉。于是可知,公孫敖當(dāng)時倒不是誣陷李陵,而是聽信了錯誤的情報。憤怒的李陵派人刺殺了李緒,從此也斷了回漢朝的心思。不過,他并不和匈奴單于在一起,而是常在外面獨自行動,好像草原上的一匹獨狼。
總而言之,班固講述了一個沒有反面角色的故事,是命運之手的撥弄,造成了悲劇。他很清楚,絕不能簡單粗暴地否定、批判李陵,那會讓無數(shù)在邊疆浴血奮戰(zhàn)的將士寒心;把李陵塑造成一個悲情人物,反而有利于維護皇帝的權(quán)威。
而更能展示班固修史才華的,不是對歷史事件的敘述方式,而是對史料的組合——他把李陵和蘇武寫在了同一篇傳記里。
李陵兵敗的前一年,蘇武出使匈奴,本來意在和談,卻被莫名其妙地卷入一場政變。從此,蘇武被匈奴羈押,受盡磨難,卻始終持漢節(jié)不改。
當(dāng)初,蘇武與李陵都是皇帝身邊的侍中。李陵投降匈奴后,不敢去見蘇武,直到許多年后,單于讓李陵去勸降,兩個人才終于見面。
眾所周知,勸降的套路,是先否認自己的意圖,慢慢敘舊,說到動情處,再把要對方投降的目的說出來。但李陵沒有這樣做,他身上仍然閃耀著軍人的銳氣和磊落。他一開口就說:“單于聽說我和你素來交情深厚,所以讓我來勸你歸降。拋開別的想法,聽我說吧。”
蘇武牧羊圖(橫幅)傅抱石紙本設(shè)色1943年
李陵滔滔不絕,將胸中多年的積郁一吐為快。他說起自己剛投降時,“忽忽如狂,自痛負漢”。李陵又說起蘇武一家這些年來遭遇的不幸,漢朝不但虧欠我李陵,更虧欠你蘇武。他還說漢武帝晚年多么昏聵殘暴,多少大臣無罪被殺。
班固把李陵的臺詞詳細地寫下來,歸根結(jié)底,是一種泱泱大國的自信——一個疆域廣大、人口眾多的國家,難免有人被虧欠,要讓受委屈的人說話。
然后,蘇武開口了,表達的意思非常簡單:你不必跟我講紛繁的事實、復(fù)雜的道理,歸根結(jié)底只有一件事——任何事情都無法動搖我對漢朝的忠誠。
李陵被蘇武的忠誠震懾住了,感嘆說,自己的罪過“上通于天”。他后來只和蘇武見過兩次面:一次是告訴蘇武漢武帝去世的消息,蘇武向南號哭,嘔出血來;另一次就是漢昭帝時代,在復(fù)雜的交涉后,匈奴終于同意放蘇武回漢朝,李陵來給蘇武送行,也是訣別。
這時候,李陵又一次想起,如果不是漢武帝殺了自己全家,自己在匈奴舉大事,也可以光榮地回去。李陵對蘇武說:“今足下還歸,揚名于匈奴,功顯于漢室,雖古竹帛所載,丹青所畫,何以過子卿!”這話里包含著痛悔、遺憾、羨慕、景仰……無數(shù)情緒交織在一起。
終究,沒有任何偉業(yè),可以和做一個忠臣相比。這些話出自李陵之口,比出自其他任何人,都更有震撼性和說服力。
這就是班固的春秋筆法:允許不同立場的人發(fā)出聲音,好彰顯寬容;同時把主流的音量調(diào)到最大,穩(wěn)穩(wěn)把控導(dǎo)向。
最后說回班固的“同行”司馬遷,這兩位偉大的史學(xué)家,打個不恰當(dāng)?shù)谋确?,有點兒像林黛玉和薛寶釵:林黛玉可愛,但這種可愛往往和正確無關(guān);薛寶釵正確,而她尤其高明處,在于立場正確而態(tài)度并不僵化。
(曼 卿摘自《環(huán)球人物》202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