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嶸
20世紀70年代中期,35歲的商人艾利奧特事業(yè)成功,然而很不幸,他不斷感到頭疼,以致無法集中注意力。他去醫(yī)院檢查之后,醫(yī)生發(fā)現(xiàn)一個如小橙子大小的腫瘤壓迫著他的額葉。
去除腫瘤的手術非常成功,盡管手術過程中連帶去除了一些健康的額葉組織,但艾利奧特的智力、運動技能和使用語言的能力都沒有受到損害。可是接下來,艾利奧特的事業(yè)急轉直下,在遭遇多次挫折后,他的妻子也離開了他,他再婚后又快速離婚。
當神經學家安東尼奧·達馬西奧在艾奧瓦大學遇到他時,這位昔日的成功人士正在試圖恢復他的殘疾人福利。福利之所以被取消,是因為所有醫(yī)生都認為他的自理能力、精神狀況和身體運動能力都完好無損,顯然,他不過是在“裝病”。
達馬西奧深入檢查了艾利奧特的身心狀況,發(fā)現(xiàn)他的心理和個性測試也一切如常,可以說,眼前這個“病人”是個風趣、討人喜歡和健談的人。不過達馬西奧還是發(fā)現(xiàn)了不同尋常之處:“病人”的情緒總是很穩(wěn)定,從不悲傷、生氣、恐懼,也不焦慮,更沒有不耐煩。
也就是說,這個年輕的商人成了地地道道的“佛系青年”,不悲不喜,不憎不恨。那為何這種超然的態(tài)度會導致失敗的人生?
艾利奧特一連串失敗的原因正是在于這種沒有波動的情緒。情緒是我們從環(huán)境和過往經驗中學習時提高效率的工具,擁有情感的人是比沒有情感的人更有效率的學習者。比如在學生時代,如果因為成績差而感到羞愧,我們就會拼命學習;如果忌妒同桌的成績,我們會暗地里用功。
從神經學的角度來看,情緒有助于形成內部的獎懲制度,使大腦能夠選擇有利的行為。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情緒可以為我們提供一種基本貨幣的價值標準,從而對各種可能的選擇進行成本效益分析。
拿艾利奧特來說,當他沒有恐懼感時,他就不能迅速規(guī)避風險。假如艾利奧特的一個決策導致了他的損失,當他再次遇到相同的情境時,他可能重復犯錯。
沒有情緒并不能讓我們變得更理性,因為情緒是我們對待日常事務和決策的主要反饋機制。喜愛、厭惡、同情、忌妒、憤怒、焦慮、喜悅、悲傷和尷尬,都在告訴我們一些關于我們所處環(huán)境的事情,并且還告訴我們該如何改變自己的行為。
我們總是錯誤地認為,那些商業(yè)高手沒有情緒,事實上,他們往往擁有更強烈的情緒,他們更有野心,也更容易報復對手,只是他們會隱藏情緒不外露罷了。英國《經濟學人》雜志說:“在中國和日本,商業(yè)談判過程中對手好像睡著了的情況并不鮮見,但微閉雙眼很可能是一種專注的標志?!薄督洕鷮W人》告誡說,千萬別被眼前的表象給欺騙了。
(彭慧慧摘自《深圳商報》2020年4月15日,鄺 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