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玨琳
江南水鄉(xiāng)宜興,地處江蘇省南部,太湖西岸。有著“竹的海洋,茶的綠洲,洞的世界,陶的古都”之美稱。自古以來,茶竹共生。有大片竹海的地方必然有著上好的佳茗,四川茂竹修林之于竹葉青茶葉,武夷山竹海綿延之于大紅袍。宜興南部位于蘇浙皖三省交界,天目山余脈縱橫蜿蜒,萬畝竹林里面掩映著片片茶園,四月禪茶季,香飄萬里,令人陶醉。山區(qū)和水瀆的結(jié)合,生出了鬼斧神工一般的溶洞,張公洞、靈谷洞、善卷洞等等都是游人的大好去處。至于陶的古都,對于宜興來說更是實至名歸了,七千年的制陶史綿延不絕,形成了以“均陶、彩陶、 精陶、青瓷、紫砂”為代表的五朵金花。同時,與之相關聯(lián)的陶瓷文化更是衍生不絕,尤其是紫砂材質(zhì)易于成型的特點和吸水性特別好的把玩屬性,使得各種紫砂材質(zhì)的文玩雜件層出不窮,太湖石文玩就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類,太湖石本來是環(huán)繞太湖流域出產(chǎn)的石頭,通體多窟窿和紋理,呈現(xiàn)出異想天開的自然景致,是著名的賞玩石類。在蘇州園林之中,多用來制造假山,點綴園林庭院等人文景觀。明代著名畫家、造園家文震亨在《長物志》中寫道:“太湖石在水中者為貴,歲久被波濤沖擊,皆成空石,面面玲瓏?!庇米仙霸O計制作而成的太湖石把玩件,可大可小,可以隨著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和理念來幻化無窮的魅力,所以得到了人們的廣泛喜愛和青睞,成為越來越流行的紫砂文玩類別之一。
我的這件紫砂文玩《太湖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方寸之間,呈現(xiàn)出大自然的神奇瑰麗和萬千氣概,可謂是“蘊天地之靈氣,汲日月之精華”,在其中我們可以體驗到玲瓏石韻的趣味,更能夠折射出其中的人文雅韻和中國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此件太湖石文玩大小稱手,造型的設計牢牢把握住了太湖石的精髓所在,那就是“瘦、漏、透、皺”。在紫砂太湖石的造型藝術之中,我認為無論大小、造型如何,最根本的就是“瘦”,和唐代“以肥為美”恰恰相反,我的這件作品在塑造的過程中保持著瘦中見精神的秉性,如同仙風道骨,有著閑云野鶴一般的情態(tài),卻并不是孱弱萎靡不振的樣子?!奥眲t是從太湖石形態(tài)上面的漏洞設計來說的,漏則透,透則生靈,我在小小的形態(tài)上面,設計了大小不同的漏洞些許,在盡量保持其自然肌理的同時,這些漏洞在我們把玩的時候,可以呈現(xiàn)出“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深刻蘊意,可謂是漏之有道,漏之妙哉?!巴浮焙徒蠄@林景中見景,景中造景有著不謀而合的異曲同工之妙。當我們徜徉在園林之中的時候,透過窗欞、長廊等等都可以看到精致的景色,同樣,通過太湖石的漏洞,可以感受到“窺一斑而見全豹”的中國古代審美。還有“皺”,則是表達的太湖石肌理之凹凸不平,明暗多變,富于強烈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讓人觀之體會到石之風骨,我在小小的器件之上,把“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那種動態(tài)的感覺塑造出來,彰顯出整件作品的生命活力和與水融合的意境所在。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山石之樂和流水之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宜興地處太湖流域和天目山余脈的交接地帶,既有綿綿的群山起伏,又有浩瀚的微波淼淼,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也讓這里的紫砂藝人形成了與生俱來的堅實與靈性,這恰恰就是太湖石所帶給我們的美好品質(zhì)。石因水而多變,水因石而多情,當我們把玩這件紫砂作品《太湖石》的時候,既能夠感受到宜興紫砂純樸的質(zhì)地和天然的紋理,又能夠體會到精靈剔透的視覺享受和造型藝術,還能夠在其中玩味到濃濃的詩書畫意和人文意蘊,可謂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了。
結(jié)語:隨著我們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精神文化生活和享受已經(jīng)成為大眾消費的重要一環(huán)。宜興紫砂除了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喝茶體驗以外,其他的文玩雜件也是大家的心頭所好,并且隨著長時間的把玩和精心的養(yǎng)護,呈現(xiàn)出翻天覆地的色澤變化,蘊含了我們的情感在里面,成為了紫砂藝術之中最具人文氣韻和內(nèi)涵的一類,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品味和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