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yī)院兒科,江蘇 南京 211100)
在臨床醫(yī)學中,兒科患者具有一定特殊性,由于年齡小,認知能力較差,所以對醫(yī)護人員的配合程度較差,而且,在疾病治療中,很多患兒對疼痛的反應較大,經常會出現(xiàn)哭鬧情況,進而給臨床治療工作的開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而人性化管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能夠使上述情況得到有效的緩解,基于此,本文則針對人性化管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展開討論。
選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某醫(yī)院兒科所收治的100名患兒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的選擇標準為:患者年齡在2—6歲,無精神疾病、無休克癥狀、無畸形、無癲癇等癥狀。本次研究樣本中,包括男性55例,女性45例,患兒年齡2—6歲,平均年齡4.1歲,兒科患者的病程為3天—9年,平均病程為5天,在本組患兒中,包括肺炎患兒82例,腸炎患者18例。然后將患兒平均分為兩組,每組50例,分別設定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包括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P>0.05)。
針對對照組患兒,進行常規(guī)性的臨床治療活動,針對試驗組患兒,在常規(guī)化治療的基礎上融入人性化護理管理,具體護理措施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第一,做好患兒的監(jiān)察護理。對于兒童患者而言,其往往無法對自身的情況進行正確表述,很多情況下只是以哭鬧的形式來表現(xiàn),為了有效應對這一情況,護理人員需要對患兒情況進行系統(tǒng)的檢測,具體包括患兒體溫、脈搏、血壓、心率、血氣指標等,在觀察和監(jiān)測過程中,要對現(xiàn)代化的醫(yī)療設備進行充分利用,一旦監(jiān)測到異常情況,要及時聯(lián)系主治醫(yī)師,進而對患者病情進行有效控制[1]。
第二,做好患兒的疼痛護理。由于患兒對疼痛的反應比較大,因此護理人員要能夠從多個層面入手做好患兒的疼痛護理工作,具體而言,護理人員要能夠根據(jù)患兒面部表情的變化以及哭鬧反應對其疼痛感進行判斷,如果患兒表情比較痛苦或哭鬧反應較大,護理人員要對患兒進行及時的安慰,通過說一些安慰的話來幫助患兒轉移注意力,以此來幫助患兒緩解疼痛,在此過程中需要患兒家長的全面協(xié)助。在護理人員及家長的配合下,要能夠通過安慰和溝通,逐步增加患兒對疼痛的耐受性,促使患兒能夠努力堅持下去,通過克服盡可能減少對治療活動的負面影響,從而不斷提升治療效果[2]。另外,為了進一步提升疼痛護理效果,護理人員可以采用分層護理模式。在具體的護理實踐中,護理人員要通過教育引導,使患兒對自身疼痛進行自主評估,然后有針對性的分層應對,如果患兒的自主評估結果為難以忍受的劇痛,那么可以采用注射鎮(zhèn)痛藥物的方式進行緩解。如果患兒評估結果為中度疼痛,護理人員可以通過幫助患兒按摩的方式進行緩解,在按摩過程中需要對力度進行適當控制,而且要分階段進行,每一階段按摩時間控制在幾分鐘,以此幫助患兒減輕疼痛。如果患兒自主評估結果為輕度疼痛,護理人員則主要采取轉移患兒注意力的方式來幫助患兒減輕疼痛,比如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與患兒進行溝通,又如可以為患兒播放輕音樂、提供玩具等,以此來達到轉移患兒注意力的目的,以達到疼痛緩解的目的[3]。
第三,護理人員要做好患兒的心理疏導工作。通過科學的心理疏導,有效緩解患兒的負面心理,而這一方面的護理主要通過與患兒的溝通來完成[4]。具體而言,通過溝通,護理人員要讓患兒明確認識到,面對任何一名病患,診療醫(yī)師都會進最大的努力為其救治,只要能夠配合醫(yī)生的各項治療工作,其病情必然得到治愈,在此之后則可以與小伙伴們盡情的玩耍了。護理人員要通過通過全面的溝通,向患兒傳遞更多的正面信息,使患兒認識到,對其進行治療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其控制病情,護理人員可以對現(xiàn)代化的醫(yī)療技術向患兒進行介紹,使其認識到在現(xiàn)代化醫(yī)療技術的幫助下,必然幫助其消除病痛。而且,可以向患兒介紹真實案例,使其明確了解到現(xiàn)代醫(yī)療技術對類似病患的實際影響,通過這種方式,幫助患兒看到希望,并樹立起自信心,進而使其負面心理得到有效平復。為了進一步提升心理疏導效果,護理人員要盡可能使用緩和的語氣,在溝通中要能夠主動對患兒進行關懷,這對于整體護理質量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5]。
第四,做好環(huán)境護理工作。護理人員要能夠圍繞兒童的心理需求建立起人性化的病房環(huán)境,例如,護理人員可以將傳統(tǒng)單色調的病房環(huán)境進行適當?shù)母淖?,通過重新布置,將彩色、暖色等元素融合到患兒病房中,還可以適當張貼卡通圖片等,通過這種方式,為患兒建立起良好的病房環(huán)境[6]。另外,護理人員還要做好常規(guī)化的病房護理工作,比如保持病房清潔,注意通風,使患兒病房保持合理的溫度等。
第五,引導患兒科學飲食。護理人員要能夠為患兒科學配設兒童餐,在餐食中需要包含蛋白質、維生素以及患兒身體恢復所需的各類營養(yǎng),為了引導患兒進食,可以將飯食制作成不同的形象,以此激發(fā)患兒的食欲。在飲食護理中,護理人員還要幫助患者形成科學的飲食習慣,這對于患兒身體的恢復以及后期的成長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使用SPSS 18.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進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患兒情況對比
由上述可知,試驗組患兒治愈率、疼痛明顯緩解的數(shù)量、哭鬧明顯減少的數(shù)量明顯高于對照組,由此可見,人性化管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對于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在兒科患者的臨床治療中,人性化護理管理工作的開展十分必要,為此護理人員要能夠從多個層面入手為患兒提供人性化護理,幫助患兒減輕病痛,并有效平復患兒負面情緒,促使患兒能夠更好的配合治療活動,不斷提升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