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梅,石麗萍,李曉梅
(陸軍第八十集團軍醫(yī)院,山東 濰坊 261021)
復蘇期躁動屬于全麻手術患者比較常見的術后反應,多與氣管導管刺激、肌松藥物作用以及術后疼痛等因素有關,情況嚴重時可能造成患者的意外傷害甚至死亡[1],因此采取科學的護理干預措施來加強患者復蘇期躁動管理至關重要。以下將探究通過運用靶向預控護理,對于提升全麻手術患者處于復蘇期內躁動管理效果的臨床價值。
本文中76例分析病例為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間收治的全麻手術患者,依據(jù)復蘇期護理差異進行分組,將所有患者平均分成觀察與對照兩組,每組各有患者38例,觀察組中有男患者20例、女患者18例,年齡22~75歲,均值為(48.2±0.5)歲。對照組中有21例男患者、17例女患者;年齡21~76歲,均值為(49.3±0.2)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臨床資料經對比存在的差異較小,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于全麻手術后運用常規(guī)護理進行復蘇期躁動管理,即患者術畢后加強其生命體征監(jiān)測,并注意觀察四肢血運情況,同時給予患者保暖約束以及輔助呼吸和解痙鎮(zhèn)痛等相應的對癥護理;同期觀察組則在該基礎上運用靶向預控護理,措施如下:(1)手術前一天需要進行患者的術前訪視,了解患者的原發(fā)疾病、體質情況、心理壓力、手術部位以及對于全麻和疾病等認知程度。從復蘇護理層面給予患者健康知識宣教,使患者了解全麻手術后可能出現(xiàn)的不適感,以及復蘇期內發(fā)生躁動的危害性和配合要點。運用圖片等方式向患者講解靶向預控護理的流程、優(yōu)勢和作用,從而取得患者的理解與配合;(2)手術后通過改善緩解疼痛、解決藥物殘留效應以及提升身體舒適度等,作為術后的護理拔向預控目標,從而提高患者的復蘇期躁動管理效果?;颊咴谶M入復蘇室后需要詳細了解患者手術中的操作情況和用藥情況,并為其制定個體化的鎮(zhèn)痛與鎮(zhèn)靜計劃方案,緩解患者復蘇期內的疼痛度,防止由于疼痛影響而增加躁動風險。同時需要協(xié)助患者保持去枕平臥,確保其呼吸系統(tǒng)的通暢性。對于需運用約束帶的患者則需要科學把控松緊度,避免增加患者的軀體不適感。對于室內溫度和濕度等合理調節(jié),并加強患者保暖護理,從而改善其身體舒適度。對于藥物殘留效應進行有效控制,密切監(jiān)測動脈血氣指標,同時做好患者呼吸系統(tǒng)的管理確保其通暢[2]。
(1)對2組復蘇期的躁動發(fā)生情況進行評價,0分即患者處于安靜狀態(tài),未發(fā)生躁動;1分即僅在吸痰等護理時出現(xiàn)輕微的肢體躁動;2分即無刺激源情況下患者便出現(xiàn)躁動,同時試圖拔掉相應管道,需積極進行制動方可確保管路安全;3分即患者存在強烈掙扎現(xiàn)象,需由多人對患者進行強制制動。(2)統(tǒng)計2組復蘇期內由于躁動引起的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情況,如切口滲血、非計劃性拔管、心率加快以及墜床等。
觀察組麻醉復蘇期內的的躁動評分為(0.53±0.26)分,對照組為(1.34±0.42)分,且比較中P<0.05。
觀察組復蘇期內由于躁動引起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7.89%,對照組為23.68%,且比較中P<0.05。
表1 2組躁動相關不良事件率對比[n(%)]
復蘇期躁動屬于全麻手術患者比較常見的術后并發(fā)癥,由于躁動的發(fā)生容易造成患者心律失常、意識模糊以及血壓水平上升,甚至可能出現(xiàn)引流管勿拔以及墜床等風險事件,所以加強患者的復蘇期躁動管理至關重要[3]。與常規(guī)的護理相比,通過開展靶向預控護理,能夠結合患者復蘇期發(fā)生躁動的相關因素給予預見性的護理干預加強控制力度,在預控目標的指導下積極落實具有個體化的護理措施,從而降低患者的躁動發(fā)生風險,維護其安全性[4]。本次對比結果提示,觀察組復蘇期內躁動評分低于對照組,并且該組由于躁動而誘發(fā)的各類不良事件率低于對照組。提示通過運用靶向預控護理,可有效提高全麻手術患者的復蘇期躁動管理效果。
綜上所述,對于全麻手術患者通過在復蘇期內開展靶向預控護理,有利于提高其躁動管理效果,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躁動發(fā)生率并維護其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