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芹
(南京市溧水區(qū)精神病防治院三病區(qū),江蘇 南京 211299)
精神分裂癥為臨床常見疾病,具有復發(fā)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的特點,患者伴有不同程度恐懼、焦慮、絕望情緒,影響患者幸福感和生活質量[1]。精神分裂癥患者幸福進取感低,通過集體努力獲得幸福能力較弱。積極心理學理論為心理干預的熱點,可有效開發(fā)個體最佳功能,建立積極心態(tài),提高患者心理體驗,提升患者適應內環(huán)境和外環(huán)境的能力,有效提高患者幸福感。
104例精神分裂癥患者按照數字法分組,實驗組男性29例,女性23例,年齡24~69歲,平均年齡(44.62±7.46)歲;對照組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齡22~70歲,平均年齡(45.24±6.96)歲。納入標準:患者經臨床診斷為精神分裂癥,首次發(fā)病[2]。排除標準:嚴重臟器功能受損、惡性腫瘤、運動功能障礙、難治性精神分裂癥等。兩組一般資料均無顯著差異(P>0.05)。
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護理:精神分裂癥相關知識宣教、組織患者下棋、讀書等,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給予心理疏導等。實驗組應用積極心理學理論康復,主要包括:1.自我了解:第1、第2周通過講座和角色扮演形式開展相關健康教育,協(xié)助患者消除心理障礙,全面了解自我,建立自我意識;2.感恩的心:第3、第4周通過講座和資料學習形式,組織患者學唱《感恩的心》,閱讀相關感恩文章,激發(fā)感恩情懷,使患者體會和懂得感恩;3.感悟生命:指導患者閱讀和觀看同責任、認知相關書籍和影視作品,促使患者珍愛生命,實現自我價值;4.重溫親情:第7、第8周通過活動和討論,給親人打電話、寫信,閱讀親情相關文章、書籍等形式,促進患者更好的與家人溝通、交流、互動;5.重建希望:第9、第10周通過活動、討論學習“給未來自己的心”、“理想中的家”等充滿希望文章,觀看人物勵志影響,幫助患者建立對未來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應用幸福進取者問卷HEIQ評價患者自我肯定、學習成長、幸福感、人際關系,得分越高表示幸福進取感越高。應用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評價精神病性癥狀,包括:焦慮、身體健康、感情交流障礙等,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病情越嚴重。應用自測健康評定量表SRHMS評價自身健康狀況,包括:身體癥狀、日常生活功能、器官功能、正向情緒等,得分越高患者自身健康狀況越好[3]。
實驗組自我肯定、學習成長、幸福感、人際關系較對照組比較明顯提高(P<0.05),見表1。
表1
實驗組BPRS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SRHMS同對照組比較明顯提高(P<0.05),見表2。
表2
精神分裂癥發(fā)生發(fā)展同心理創(chuàng)傷密切相關,出現負性情緒,降低幸福感,同時負性情緒增加患者復發(fā)風險,造成患者身心負擔[4]。積極心理學理論應用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可提高患者幸福進取感,協(xié)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信心,充分調動患者潛能,促進患者及家屬積極面對疾病,樹立健康觀念,主動采取健康活動,提高患者健康狀況,通過閱讀、觀看感恩和勵志書籍、影視作品,提高患者感恩意識,積極配合治療,通過參與娛樂活動,提高患者協(xié)作能力,提高動手能力,改善人際關系,促進患者回歸社會,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改善預后[5]。
本研究顯示,實驗組HEIQ評分、SRHMS評分明顯提高,BPRS評分顯著降低(P<0.05)。綜上所述,積極心理學理論康復應用于精神分裂癥患者可提高患者幸福進取感,改善臨床癥狀,提高健康狀況,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