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潔,朱海燕,謝 洋
(淮安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精神科,江蘇 淮安 223001)
精神分裂癥近年來發(fā)病率不斷增加,其與患者自身遺傳、所處環(huán)境密切相關,多數(shù)患者常伴有情感障礙、妄想、幻想等癥狀,對患者社會功能、生活質(zhì)量易造成影響,患者經(jīng)過急性期治療臨床癥狀改善,進入恢復期,但患者由于殘留癥狀常發(fā)生煩躁不安情況,對于該類患者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較為重要[1]。因此,本次研究協(xié)同護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見下文。
選取我科2019年度4月-2019年度10月的精神分裂癥患者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采用協(xié)同護理模式方式,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式。觀察組年齡范圍19歲-60歲,平均年齡(39.47±6.81)歲。對照組年齡范圍19歲-62歲,平均年齡(39.33±7.14)歲。納入標準:①患者均于本院確診為精神分裂癥;②臨床資料齊全。排除標準:①心肺、肝腎功能疾?。虎跍贤ㄕ系K、不配合者。兩組各項資料無差異,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實施協(xié)同護理模式
1.2.1 社交訓練
每周安排兩次小組討論活動,每次1-1.5小時。活動以每個人自我介紹開始,鼓勵患者輪流分享自己目前對自身情況的認識、應對問題的方法和對別人存在困擾的建議。通過積極主動分享,增強患者自信心。
1.2.2 技能訓練
制定活動計劃表,每天上午、下午各散步半小時。每周一次主題訓練,如整理內(nèi)務、模擬超市購物、家庭廚房訓練等,鍛煉患者生活技能。
1.2.3 健康宣教
根據(jù)患者情況制定個性化健康教育單,由床位醫(yī)生、護士、康復治療師協(xié)同完成。每日上午9點-10點或下午4點-5點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通過多媒體、講座、宣傳手冊等方式講解精神分裂癥的治療、發(fā)病以及護理,提高患者對疾病的了解,從而提高自制力,同時和患者建立良好護患關系,在患者出院前,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出院指導。
1.2.4 心理護理
對患者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制定心理輔導計劃,以一對一方式進行溝通,改善患者負面情緒,定期進行減壓訓練,教會患者情緒管理。評估每位患者功能狀態(tài),結(jié)合患者興趣愛好,開展藝術療法、音樂療法、情景導向等項目,激活患者動力,提高患者的社會功能[2]。
1.2.5 同伴、家庭支持系統(tǒng)
每月兩次安排出院的復診患者進病區(qū),講解自我管理成功的方法,分享自我應對的體驗。同時每周一次安排病人與家屬微信視頻,主動告知家人自身近期情況,增強病人的自信心。
N-BPRS評分使用護士用簡明精神病量表對患者進行評價,得分越高癥狀越嚴重。
NOISE評分采用護士用住院患者觀察量表對患者進行評價,總分越高、療效越好。
Barthel指數(shù)主要由改良Barthel指數(shù)進行評定,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恢復越好,依賴性越低。
采用SPSS20.0軟件分析研究中各項指標,計數(shù)資料卡方檢驗,計量資料t檢驗,P<0.05則差異明顯。
經(jīng)有效護理后,觀察組N-BORS評分低于對照組、NOISE評分、Barthel指數(shù)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下表。
兩組相關指標比較情況
精神分裂癥為重性精神病,多在亞急性期起病,臨床癥狀不一,涉及人體行為、情感、思維以及知覺等多個方面,患者意識一般清晰、智力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伴有認知功能損害,發(fā)生精神殘疾和衰退情況,易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響。雖然使用抗精神病藥物能對癥狀進行控制,但在治療過程中采取護理措施也十分重要。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N-BPRS評分低于對照組;NOISE評分、Barthel指數(shù)均高于對照組,說明采取協(xié)同護理模式顯著效果。協(xié)同護理模式能夠使康復治療師、護士、醫(yī)生、家屬的協(xié)同作用得以強化,建立跨學科協(xié)同合作,以患者、康復治療師、護士為中心,由家屬、社會志愿者共同參與,能夠使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得以增強,促進患者早期恢復社會功能[3]。該項護理模式具有全面化、系統(tǒng)化、人性化等特點,通過對每位患者實際病情、基本資料進行評估后,再為患者制定相應護理計劃,根據(jù)計劃實施多項護理措施,從而改善患者不良情緒,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協(xié)同護理模式注意在于改善患者心理狀況,改變患者對自身疾病錯誤認知,增強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再通過進行多項康復措施,能顯著提升患者社會功能[4]。
綜上所述,通過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采取協(xié)同護理模式,取得顯著護理效果,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及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