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穎奇
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
毛澤東和孫中山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對于孫中山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偉大貢獻的評價,以及對于孫中山事業(yè)與思想的分析和總結,貫穿于毛澤東的大半生。依其中國革命不同時期的實踐與特點,大體上可以將毛澤東對孫中山一生功績與思想的評價,劃分為五個時期。
孫中山出生于1866年,毛澤東出生于1893年,孫中山比毛澤東年長27歲。當孫中山于1905年組織成立中國同盟會,并被推舉為總理時,毛澤東尚12歲。孫中山百折不撓地領導著中國民主革命力量,最終推翻清朝帝制,這對毛澤東早期的思想影響是很大的。毛澤東自少年、青年時代起,對孫中山就懷有崇敬的心情。
1923年6月,在廣州召開的中共三大決定采取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方式實行國共合作。為了使國民黨能適應國民革命運動發(fā)展的需要,孫中山決心對其進行改組。三大后,國共合作的步伐加快,各地共產黨人紛紛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并積極參加國民黨的改組工作。
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和具體幫助下,以解決改組問題為中心內容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廣州召開。當時,毛澤東已經以個人身份加入了國民黨,他以國民黨湖南地方組織代表的身份參加了國民黨一大,從事國民黨的改組工作,并聽取了孫中山的多次講演、報告,深切地感受到孫中山為國家民族無私奮斗的精神,以及偉大的人格魅力。
在國民黨一大結束前,孫中山親擬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及候補委員候選人名單時,鑒于毛澤東在會議上的積極表現與才干,將毛澤東列于其中,經表決毛澤東當選為中央候補執(zhí)行委員,之前,孫中山提名毛澤東為國民黨章程審查委員會的成員。
1925年10月20日,當孫中山逝世半年多時間,毛澤東就在所撰國民黨廣東省黨部代表大會會場《日刊》的發(fā)刊詞中說:“我們從去年一月全國大會中得到了正確的革命策略……我們的偉大領袖孫中山先生應乎中國被外力、軍閥、買辦、地主階級重重壓迫的客觀環(huán)境,為我們定下了革命的三民主義。我們的偉大領袖雖死,革命的三民主義不死?!边@或許是毛澤東最早稱呼孫中山為“偉大領袖”的文章,同時也把孫中山在國民黨一大時對三民主義的解釋稱為“革命的三民主義”。是年冬,由于國民黨右派對孫中山新三民主義的歪曲與攻擊,毛澤東又在《政治周報》第四期上,發(fā)表《國民黨右派分離的原因及其對于革命前途的影響》,其中大段論述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的背景、意義及革命的三民主義的含義。(編者注:《政治周報》為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毛澤東擔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時主編的國民黨宣傳部刊物)
1927年4月至7月,蔣介石、汪精衛(wèi)集團先后背叛革命,亦即背叛孫中山的以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之三大政策為基礎的新三民主義,并殘酷地屠殺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
痛定思痛,中國共產黨中央8月7日在武漢召開的緊急會議上,總結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就中央之前不重視武裝斗爭,并聯系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作了重要發(fā)言。他指出:“對軍事方面,從前我們罵中山專做軍事運動,我們則恰恰相反,不做軍事運動專做民眾運動?!彼麖娬{:“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笔旌?,毛澤東在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次會議上再次表達了同樣觀點:我們黨從前的錯誤,就是忽略了軍事;現在應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軍事運動,實行在槍桿子上奪取政權,建設政權。
這是毛澤東最早根據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和特點,明確表達的“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重要思想。可以看出,毛澤東所以形成這個觀點,與孫中山在從事民主革命的斗爭中對于軍事斗爭的重視,是有著重要聯系的;而認識到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和重要特點,闡明“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重要理論,恰是毛澤東思想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
1937年5月3日,毛澤東鑒于中國共產黨內許多人對黨聲明愿為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而奮斗表示質疑和誤解,遂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報告中,進一步論述說:“三民主義有它的歷史變化。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的三民主義,曾經因為孫先生與共產黨合作加以堅決執(zhí)行而取得人民的信仰,成為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勝利的革命的旗幟”,現在民族危機極端嚴重,“因此,重新整頓三民主義的精神,在對外爭取獨立解放的民族主義、對內實現民主自由的民權主義和增進人民幸福的民生主義之下,兩黨重新合作,并領導人民堅決地實行起來,是完全適合于中國革命的歷史要求,而應為每一個共產黨員所明白認識的”。他還說:中國共產黨最高的綱領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這是和三民主義有區(qū)別的。但是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與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所宣布的三民主義的綱領,基本上是不相沖突的。因此,“我們不但不拒絕三民主義,而且愿意堅決地實行三民主義”。也正是基于這點,中共中央曾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中鄭重地宣布四項諾言,其中首條就是:“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本黨愿為其徹底的實現而奮斗?!?/p>
自1937年7月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以及之后在歷時八年的全民族抗戰(zhàn)階段中,其鮮明的特點是,能否堅持以動員民眾為核心的全面抗戰(zhàn),能否堅持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能否堅持通過抗戰(zhàn)并取得勝利而引領中國社會走向獨立、富強、民主與進步的發(fā)展之路。而這三個“堅持”,則密切地關系著抗戰(zhàn)能否取得最后勝利,以及勝利之后的中國發(fā)展前途。因此,在這個時期,毛澤東聯系團結抗戰(zhàn)的實際,聯系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的重要性,聯系反對投降、反對分裂、反對倒退的斗爭,進一步闡發(fā)孫中山所首創(chuàng)的新三民主義之真諦,以及與共產主義之關系,更深層次地闡發(fā)孫中山之偉大精神。
1938年3月12日,在全民抗戰(zhàn)發(fā)動近10個月之際,中共中央駐在地延安隆重舉行“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13周年及追悼抗敵陣亡將士大會”。毛澤東在會上發(fā)表了重要講話,高度概括了孫中山的偉大之處,即“他的三民主義的綱領,統一戰(zhàn)線的政策,艱苦奮斗的精神”,并結合抗戰(zhàn)實際,對此進行了深刻闡釋,號召國共雙方以及全國人民都要繼承和發(fā)揚孫中山的革命精神。
1940年1月,毛澤東繼不久前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的著作中,對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內容作了分析后,又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對孫中山所重新解釋過的新三民主義的積極進步內容,作了詳細的分析與評判,并系統地深刻地將新三民主義與共產黨人的最低綱領加以比較,指出其重要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借以反擊國民黨蔣介石對孫中山新三民主義革命內容的歪曲和閹割,借以反擊其對共產黨人堅持團結抗戰(zhàn)的統一戰(zhàn)線政策與誠意的造謠和污蔑。毛澤東在文中明確地說:孫中山先生之所以偉大,不但因為他領導了偉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為“他能夠‘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對三民主義作了新的解釋,樹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義”。
毛澤東于1942年3月30日在中央學習組講述如何研究中共黨史時,談到了對辛亥革命以及孫中山歷史地位的評價問題。他認為,要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其中重要一條,就是應該把黨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研究一下,并進行正確估價;不然,就不能明了歷史的發(fā)展,也就不能說得清楚共產黨的成立和以后的歷史。通過這篇講話,清楚可見毛澤東是把對辛亥革命及孫中山的研究,與進行中共黨史的研究聯系在一起,從而拓寬了對辛亥革命與孫中山進行評價的新的視野。
1945年,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毛澤東在4月24日向大會作了《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其中結合共產黨所號召建立的聯合政府,詳細地論述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并再次論述了新民主主義綱領與孫中山新三民主義的共同點與不同點,并且論述了基于孫中山新三民主義的聯合政府所應實施的,包括“耕者有其田”在內的各項重要政策,從而使得中國共產黨人對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內涵及其與共產黨人的政策綱領之間的相互交結,有了更進一步的比較全面和深刻的認識。
抗戰(zhàn)勝利后,國內戰(zhàn)爭再起。一方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和全國人民在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過程中節(jié)節(jié)勝利;另一方面是中國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中國共產黨即將領導建立一個新的人民共和國。在新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還怎么看待孫中山,怎么評價孫中山新三民主義的價值?
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于1949年3月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在向會議作的報告中,其主要內容之一,就是著重闡述了新中國的建設方針,并將它與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聯系在一起,說明新政權的政策是繼承了孫中山的政策的。
此后不久,在中國共產黨成立28周年前夕的6月30日,毛澤東發(fā)表了具有重大影響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毛澤東在文中說:自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失敗那時起,包括孫中山在內的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但并不成功;當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孫中山在絕望里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他歡迎十月革命,歡迎俄國人對中國人的幫助,歡迎中國共產黨同他合作?;谶@段歷史,毛澤東認為:孫中山去世二十四年,中國革命的理論和實踐,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都大大地向前發(fā)展了,但到現在為止,“中國人民已經取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經驗”,就是孫中山臨終時所諄諄囑咐的兩件事:(一)在國內,喚起民眾;(二)在國外,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國人民,共同奮斗。就此看出,毛澤東所論述的即將成立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其中就融匯著孫中山的偉大理想和經驗總結,也體現著孫中山的努力奮斗和殷殷囑托。
伴隨著人民解放軍摧枯拉朽般的勝利進軍,國民黨反動統治即將徹底覆滅。1949年9月21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9月30日,毛澤東在代會議起草的宣言中莊嚴宣告:“一百多年以來,中國人民的先進分子,其中杰出者有如領導辛亥革命的偉大革命家孫中山先生,為了推翻帝國主義和中國反動政府的壓迫,領導廣大的人民,進行了不斷的斗爭,百折不撓,再接再厲,到現在,終于達到了目的。當著我們舉行會議的時候,中國人民已經戰(zhàn)勝了自己的敵人,改變了中國的面貌,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我們四萬萬七千五百萬中國人現在是站立起來了,我們民族的前途是無限光明的?!?/p>
1956年11月12日,毛澤東為紀念孫中山誕辰90周年,發(fā)表了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具有標志性的重要文章。在這篇文章中,毛澤東高度概括了孫中山的偉大貢獻,指出我們今天“紀念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一是“紀念他在中國民主革命準備時期,以鮮明的中國革命民主派立場,同中國改良派作了尖銳的斗爭。他在這一場斗爭中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二是“紀念他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三是“紀念他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把舊三民主義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的豐功偉績”。這三點貢獻,即一面“旗幟”、兩項“豐功偉績”,既是總結了包括毛澤東在內中國共產黨人既往對孫中山偉大功績的全面認識,也是奠定了當代人及后來人繼續(xù)研究和認識孫中山偉大功績的基石。
在這篇紀念文章中,毛澤東高度評價了孫中山的偉大貢獻,但仍然強調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認識和研究孫中山,即既不能因其偉大而諱言其缺點,也不能因其有缺點而無視其偉大。他說:“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導時代潮流的偉大歷史人物大都有他們的缺點一樣,孫先生也有他的缺點方面。這是要從歷史條件加以說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
總結以上,在毛澤東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幾十年時間里,毛澤東對孫中山及其所領導的辛亥革命與新三民主義的評價,總是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而與時俱進。毛澤東既是中國革命的領導者,又是孫中山的民主進步思想及其革命事業(yè)的研究者、宣傳者、堅持者、發(fā)揚光大者。他的對于孫中山及其事業(yè)評價的態(tài)度和方法,至今仍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與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