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文 娟
(揚州職業(yè)大學, 江蘇 揚州 225009)
數字化新媒體是指在互聯網技術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各種媒體形式。新媒體是一個內涵不斷發(fā)生著變化的概念,只要是跟計算機和互聯網相關的,比如手機媒體、博客等都可被稱為新媒體。[1]互聯網的普及,數字化媒體融合,給非遺文化宣傳和技藝傳承帶來新的契機。就此背景下,筆者對做過的非遺傳承項目進行闡述比較,對幾個典型的網絡傳承模式進行探討研究。
數字資源庫是一種儲備資源的數據庫形式,具有內容豐富、服務全面、用戶群多樣、傳播廣泛快捷的特征。數字資源庫有國家級資源庫、省級資源庫、市級資源庫、校級資源庫,涉及到的知識、科目范圍很廣。非遺資源庫目前不是很多,但數量一直在增長,也有多所高校參與制作。例如2018年泉州黎明職業(yè)大學與揚州市職業(yè)大學(下文稱為“揚職大”)等多所高職院校合作建設的“海上絲綢之路技藝傳承與文化傳播”(下文稱為“海絲”)資源庫,在國家職教專業(yè)教學資源庫運行平臺——“微知庫”上運行,探索關于海上絲綢之路沿海沿江地區(qū)的各種文化,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研究。在建設子資源庫“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庫”時,揚職大選擇了揚州漆器、揚州玉雕、雕版印刷這三個非遺種類,在“微知庫”中占三個板塊:海絲技藝傳承之漆藝、海絲技藝傳承之玉器、海絲技藝傳承之雕版。
非遺資源庫包括各種與主題相關的非遺項目,每個非遺項目下內容模塊化安排,每個模塊下多種資源填充,資源包括視頻、動態(tài)PPT、文檔、圖片等。內容涉及面廣,有關聯的項目、資源都可以加入,形成一個龐大的資源博物館。比如“海絲”資源庫涉及十四個與非遺相關的子項目,子項目內容與資源庫主題“海絲”有關;子項目的每個模塊內容豐富,詳細記錄子項目的發(fā)展歷程,現今的狀態(tài),技藝的特色,文化的魅力等。
1.模塊化設置
非遺資源庫中單個非遺子項目基本是模塊化安排,每個模塊里有相應的資源。比如“海上絲綢之路與和合文化”非遺子項目資源分六個模塊,“海絲技藝傳承之玉器”非遺子項目資源分四個模塊,“海絲技藝傳承之雕版”非遺子項目資源分五個模塊。模塊化安排使資源歸類,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搜尋資料,清晰明朗。由于“海絲”資源庫建設比較專業(yè),內容比較豐富,2019年“海上絲綢之路技藝傳承與文化傳播”資源庫入選為國家教學資源庫備選庫。
2.資源顆?;?/p>
非遺數字資源庫要求所有資料顆粒化,一個顆粒說清楚一個問題。有效文檔、有效圖片、有效PPT、有效音頻、有效視頻都可以作為一個顆粒。文本顆粒按規(guī)范的文檔形式編輯,可圖文并茂;圖片資料如果想作為顆粒的話,此圖片一定要有它的重要性;PPT顆粒最好能做成動態(tài)ppt形式;音視頻顆粒需要編輯成標準形式。在制作顆粒時能用視頻方式最好用視頻,這樣的顆粒分量重,且直觀、生動。但上課視頻不作為視頻資源,以知識點為單位制成微課形式可以作為優(yōu)質資源。所有視頻需添加片頭和片尾,片頭顯示資源名稱和知識點名稱。將所有顆粒資源按規(guī)定形式取名,視頻、PPT、文檔等顆粒按類別編號,按模塊順序發(fā)布到相應資源庫平臺,后期再進行推廣和維護。
3.建設周期長
非遺資源庫需要大量的非遺相關資源,對所有相關資料進行搜集和整理,再對其進行分布和規(guī)劃,不同子項目由不同人員分管,涉及人員比較多;制作非遺產品的過程也很長,再加拍攝整理,就會花費很長時間,因此,建設時間周期比較長。比如在建設“揚州海絲技藝傳承之玉器”的時候,揚職大邀請了揚州玉雕大師張迎君老師按照項目化的程序來制作、拍攝。玉雕大師制作了玉白菜、玉如意、玉龍等玉器產品,一邊操作一邊講解,將整個過程完整地記錄下來,制作人員再將拍攝的資料一一整理,用后期制作軟件加工處理,制作出一個個完成的微視頻。做到每個微視頻講述一個知識點,詳細、明確地記錄玉器加工制作的技法和注意點。時間跨度幾個月,陸陸續(xù)續(xù)地制作了幾件玉雕產品,完成了多個顆粒(見圖1)。
圖1 玉雕項目化顆粒制作過程截圖
網絡在線課程也被稱為“慕課”,是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交互平臺的應用與快速發(fā)展,出現的一種打破時空界限的新型網絡教育模式。[2]非遺網絡在線課程是將傳統(tǒng)手工藝用現代化的手段去記錄,一般按發(fā)展歷史、地域特點、技藝特色、制作手法、案例步驟等分析解構,將“一對一”師帶徒教學模式變成“一對多”課堂教學模式。非遺資料變成網絡在線課程,可以督促學習者認真完成教學任務,獲得相應學分,拿到相應證書。因此,非遺網絡在線課程培養(yǎng)對象明確,比較適合于非遺項目專業(yè)化培訓,特點明顯。
1.章節(jié)規(guī)范化
非遺網絡在線課程作為課程來說,相比資源庫要規(guī)范,有一套完整的教學資料,如教學標準、教案、教學計劃、教學視頻、教學PPT等。章節(jié)設置任務點,學員需看完并完成作業(yè),達到要求,才算是課程學習的完成。
比如2019年建設了非遺剪紙在線課程。將課程分為三章,第一章介紹中國剪紙和揚州剪紙,介紹剪紙歷史發(fā)展進程,地方剪紙?zhí)厣?,重點是讓學員了解剪紙;第二章介紹剪紙的基本操作和簡單圖案的剪制,比如簡單的花卉、動物、雙喜等,重點是讓學員學會簡單的剪紙工具和操作步驟;第三章是剪紙的高級課程,對于有一定的剪紙基礎的學員有技能的提升,讓學員學會剪制原創(chuàng)性作品。課程大綱安排好后,每個章節(jié)內容有教學資料填入,不同資料不同的格式、不同位置,都要按一門標準課程來規(guī)范化進行。
2.教學針對性
網絡在線課程一般是學分制,可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針對不同的學員,課程設置上也有針對性,比如上述的“揚州剪紙”網絡在線課程,就是研究老年人和剪紙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安排課程,按照老年人的喜好來尋找素材,安排案例,請剪紙非遺傳承人趙紅妹老師進行授課,更能讓學習者接受和認可,提高學習興趣。
在建設剪紙網課時,每個知識點安排也是有針對性的。不是所有與剪紙有關的資料都能被納入到課程中,比如此課程納入了揚州剪紙相關的內容介紹,沒有對其它地區(qū)剪紙進行過多介紹,主要是因為此課程是“揚州剪紙”。教學知識點安排都是經過斟酌、推敲、選擇的,便于教學的資料才會納入課程。按教學進度,難易程度,循序漸進地為教學服務。
非遺網絡在線課程離不開“教”與“學”,但不等同于學校教學,對教學者和學習者都有一定的要求。
1.對課程教學者的要求
教學者應把握在線課程的優(yōu)勢,課前合理安排預習任務;課中彌補在線學習的不足、進行問題討論,解釋重要的知識點和專業(yè)術語,現場操作,邊學邊練,解決每個學習者出現的問題,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課下還要對學生上傳的作業(yè)進行批改。課上課下靈活互動,課堂活躍,增加了學習者的興趣度。根據實際情況,還可安排直播課堂。通常非遺學習時間跨度長,完成網絡在線課程課時量還不夠,課程結束還需解決學習者的各種問題,非遺授課教師既是教學者,也是服務者。
2.對課程學習者的要求
課程學習者課前需積極、自主學習,找出不清楚的知識點,作記錄;課中學習者帶著問題去上課,實時與老師交流,解決各種疑問;課下完成各種任務,做到心到手到。非遺課程與其他課程有很大區(qū)別,很多技能操作的技巧不是一時半會就能領悟的,需要反復研究、實踐,才能掌握要領。所以學習者在完成課時之后,還要發(fā)揮工匠精神,不停實踐,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
“微課”是指為使學習者自主學習獲得最佳效果,經過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以流媒體形式展示的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3]微課是以視頻的形式呈現,圍繞一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以教與學為目的,簡短的、精彩的、完整的教學活動,時間長度在十分鐘左右最佳。
非遺微課制作在內容上更有研究性,因為非遺文化有其獨特性和地方性。非遺傳承大師會制作非遺產品、掌握非遺技藝,但不一定會有條理地、一絲不落地進行知識點梳理,需要有專業(yè)的授課人員將資料進行梳理,將其換化成思路清晰、知識點明朗的課,便于沒有基礎和基礎一般的愛好者進行學習。對于專業(yè)術語、特殊名詞,非遺產品制作過程中的要點、難點、疑點等,需要傳承大師們進行深入指導。大多是教學人員和非遺傳承人合作,才能快速地將內容表述清楚,才能讓觀眾明白。
制作“非遺”方面的微課,首先要研究講稿,非遺微課講稿主題是什么,講什么,怎么講,都是思考的問題;其次是表現手法,一件非遺產品制作過程可能是幾周、幾個月、幾年,要在微課中完整地展現制作過程,需要用多種形式,可以運用現場拍攝、動畫制作、虛擬現實展示等手法,最終集各種形式為一體,完整地清晰地表述知識。比如在建設“海絲技藝傳承之雕版”資源庫模塊時,便用二維動畫的方式來講解,為微課添加色彩(見圖2);再次是對畫面的制作要求比較高,根據內容需要進行聲畫結合,教師講到什么內容,畫面需提供相對應的內容,恰當地運用視聽語言,像影視制作一樣,注意畫面的美觀性和節(jié)奏感。再給視頻添加特效、配樂、字幕、片頭和片尾,最終完成微課視頻;最后是有一定的原創(chuàng)性,要新、奇、透徹,有深入分析。
圖2 雕版印刷微課動畫
都是以數字化、網絡化、共享化為基礎,依托互聯網技術、個人終端,靈活度高不受限于時空,可做到人人可學,時時能學,處處方便學,都是很好的非遺文化傳承模式。
非遺資源庫非課程性、受眾廣泛、全民科普,相對于其它網絡教學模式來說就相當于“面”,容量大。學習起來不受課程進度的限制,可隨時挑選某個模塊或模塊的某一部分進行學習??梢越o一切感興趣的人看,全民學習和資料搜索。
而網絡適用于在線課程模式就相當于“線”,每門課程是獨立的,對接其他課程特點明顯、專業(yè)性更強。網絡在線課程有專業(yè)教師做課前預習、課中講授,課后輔導和答疑,規(guī)范性強、系統(tǒng)化高、課程難度也更深更高,可以量身打造不同水準受眾合適的內容。
微課傳承模式更像“點”,獨立性強、個性化高,風格化明顯。相對于資源庫和網絡在線課程來說,它更具有特色、更具有研究性、更加精彩。它既可以被納入資源庫中,也可以被納入網絡在線課程中,為其添加色彩。適用于無特殊要求或增廣興趣的自學者,傳播性強。
這幾種非遺網絡傳承模式,各有特點。資源庫更像是一個博物館,無法及時自我更新和淘汰,管理難、成本高,難以普及;網絡在線課程教學環(huán)境很有優(yōu)勢,有互動,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但缺乏面對面的優(yōu)勢;微課比較靈動,深入研究,但想挖掘更多精彩的知識點不易。在互聯網媒體融合背景下,應積極拓展其他媒體模式以傳承非遺。除去科普型(如資源庫)、教學型(如微課、慕課)傳承模式,未來可以開發(fā)商業(yè)型(如網店、微店)、政府宣傳型(如鏈接至政府窗口、義務教育學校平臺等)、娛樂型(如隨身博物館、隨身APP)、服務型(如企業(yè)定制員工培訓平臺、職能機構考證平臺等)等更多的新模式,以便更好地來展現非遺文化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