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瑤琪
摘? 要:“海漂群體”指出身本國到其他國家從事相關工作的教練員或運動員。本文以中國“海漂群體”為視角,結合日本乒乓球發(fā)展歷程及現(xiàn)階段運動員培養(yǎng)模式與體系,以海漂群體在日的相關工作為基礎,討論其對日本乒乓球發(fā)展的影響。結果表明,大面積輸入的中國籍“海漂群體”極大地促進了日本乒乓球的發(fā)展,為日本乒乓球進一步提高對國乒的競爭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海漂群體? 日本? 乒乓球? 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8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5(c)-0227-02
Abstract: Overseas groups indicated the coaches and athletes in foreign countries working in relative fields. This article researched the influence and contribution of Chinese overseas groups in Japan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progress and cultivation models of Japanese table tennis. Based on the contrribution from Chinese overseas groups, Japanese table tennis developed dramatically and tthe competitiveness against to China improved rapidly.
Key Words: Ovreseas Group; Japan; Table Tennis; Development
1971年,美國《時代周刊》曾用“China A Whole new game”報道我國乒乓球的興起與發(fā)展,目前“海漂群體”研究集中在我國優(yōu)勢項目上,如乒乓球、羽毛球等奪金熱門的項目。關于日本乒乓球發(fā)展情況和海漂群體之間關系的文獻較少,僅停留在技術層面。關于日本乒乓球發(fā)展現(xiàn)狀,唐建軍在《日本大眾乒乓球俱樂部的發(fā)展狀況》中認為日本大眾乒乓球的發(fā)展情況較好,日本乒乓球大眾俱樂部存在和發(fā)展有賴于公共體育設施和學校體育設施的對外開放,其資源利用充沛;丁玲玲在《略論海外兵團對我國競技乒乓球運動的影響》中認為中國引領世界乒壇,海外兵團的形成制約我國乒乓球運動的發(fā)展,也推動乒乓球技戰(zhàn)術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李鋼在《中國乒乓球“海漂群體”的時空分布與特征及影響機制》中認為此群體目前整體增長,局部波動,大部分海外運動員多來自在國內未取得理想成績,以及專業(yè)隊退役運動員。
1? 日本乒乓球發(fā)展歷程
20世紀50年代初,日本人迅速接受并開啟了乒乓球由單純防守進入以攻為主的年代。在此期間,日本隊使用海綿拍以中遠臺長進攻為主,其打法力量大、速度快,完全壓制了歐洲人的削球打法。
20世紀70年代,日本成績下滑。在1971年第31屆世乒賽上,中國男隊在決賽中以5-2力克日本隊,奪回了男團冠軍。80年代以后,世界乒壇進入中國和歐洲對抗速度和旋轉對抗的年代,日本乒乓球始終未走出直拍單面拉打法。
20世紀90年代,日本隊幾乎失去了競爭力,在1994年亞運會上,靠前中國世界冠軍小山智麗連續(xù)戰(zhàn)勝鄧亞萍,取得女單冠軍,才有了亮點。日本自己培養(yǎng)的運動員只有削球手澀谷浩、松下浩二曾在第44屆世乒賽獲得男雙第三名。
進入21世紀直至20年代,日本隊達到了新的歷史突破,由于中國“海漂群體”加入帶給日本乒乓球新的生機,其中,伊藤在2018年瑞典公開賽相續(xù)戰(zhàn)勝中國名將丁寧、劉詩雯、朱雨玲。男隊培養(yǎng)15歲華裔小將張本智和,張本的父母是前四川省隊隊員,同時也在日本執(zhí)教。對于2020奧運會,日本隊無疑是國乒最大的競爭對手。
2? 日本乒乓球運動員現(xiàn)階段培養(yǎng)模式與體系
2.1 “小鬼當家”培養(yǎng)模式勢頭日趨顯著
日本現(xiàn)階段,從幼兒園開始挑選對乒乓球感興趣的幼童,并開設興趣小組、教授乒乓舞蹈等方式激發(fā)孩子的熱情。日本和我國啟蒙訓練相同的是以興趣班為主,培養(yǎng)手感、練習基本動作;不同的是日本適齡運動員必須在校接受義務教育,在上課期間不得外出參訓,只能利用課余時間訓練。我國的專業(yè)隊采用半訓半課的節(jié)奏,只學習基礎知識,大部分時間全天訓練。我國和日本的幼童培養(yǎng)模式優(yōu)勢都是以培養(yǎng)興趣愛好為主,兩者劣勢是啟蒙訓練人群過于低齡化。
2.2 “以小見大”的培養(yǎng)模式沖擊中國主力選手
在2008年,作為日本“舉國體制”打造的日本奧委會精英學院成立。日本培養(yǎng)運動員的目的性較強,在福原愛時期,國際大賽不啟用新秀,因此成績上沒有很大突破。(加一個我國的培養(yǎng)模式)由于,日本名將的相續(xù)退役及教練團隊的變化,日本隊啟用“小將挑大梁”模式帶領了一支年輕隊伍給國乒制造不小麻煩。新培養(yǎng)的小將伊藤美誠、張本智表現(xiàn)令人稱贊。國乒一直采用“黑馬戰(zhàn)術”頻頻獲勝,日本隊應大膽啟用新人。
2.3 “又紅又專”的知識技術培養(yǎng)體系
日本乒乓球的國家隊形制和我國有明顯區(qū)別。我國的國家隊的隊員分別是各個在地方省、市、縣體校及專業(yè)隊,通過比賽形式進行選撥勝者,作為國家隊隊員進行集中訓練。日本隊找通過比賽決定國家隊人選,但并不要求所有國家隊成員全日制參與集訓,其可以在就讀的學校及社區(qū)俱樂部訓練,在重大比賽之前參加集訓即可。我國訓練場地多為指定水平區(qū)域的范疇,日本訓練場地可根據個人自主選擇;但我國集中場地能夠提高運動成績,教練員方便指導教學;而日本隊會出現(xiàn)不均衡發(fā)展。
2.4 運動員“職業(yè)化”的培養(yǎng)體系趨勢
日本運動員,學業(yè)之路和運動成績掛鉤,運動成績好將會選入名次靠前的學校。其所學的專業(yè)并非體育方向,通過考試自選專業(yè)。日本運動員退役后很少成為教練員,客觀上說,因為前期的文化課沒有落下,他們可以從事乒乓球項目以外的事情,更快融入社會大眾行業(yè),轉型“職業(yè)化”速度更快。日本隊優(yōu)勢在于解決運動員后顧之憂職業(yè)化轉型較快,而我國運動員多半只能從事和自己專業(yè)相關的工作。
3? 中國“海漂群體”對日本乒乓球發(fā)展的影響
目前中國“海漂群體”教練員可分為3類,第一華裔人士,此類教練員是父母一方在日本多年同時具有日本國籍的華人,在國內訓練后回日本當教練;第二無日本國籍人士,多為省隊、國家隊退役運動員及教練員,因為自身需求等客觀因素短暫到日本從教;第三專業(yè)教練團隊,專業(yè)技術人員把國內的先進技術帶入日本,使其達到技術平衡,教學相長的目標。目前,在日本福岡縣、千葉縣、岡山縣等基層兒童啟蒙訓練以及社區(qū)體育指導有中國教練的身影,中國教練已經融入日本乒乓球體系。
中國“海漂群體”在日本參訓期間,帶給日本乒壇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一個金牌教練必定會影響整個隊伍發(fā)展前景。不僅在短時間使主力隊員競賽成績竿頭日上,至關重要的是提高了大眾群體的水平,從根本上解決了后備人才的問題,帶動大眾體育發(fā)展,最終達到促進乒乓球的長遠發(fā)展,幫助其運動水平的提高。
4? 結語
中國“海漂群體”的出現(xiàn)對日本乒乓球運動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普及和發(fā)展了兩國的基層乒乓球水平;同時在海外栽培了一批研究乒乓球的科研人員和愛好者;發(fā)揚我國乒優(yōu)良的團隊精神、競賽水準和深遠的國際影響力。面臨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挑戰(zhàn),中國“海漂群體”幫助日本乒乓球發(fā)展,其并不能威脅到強大的“國球”;國乒需要重新定位和思考,理性的對待和處理是決定我國乒乓球運動能否長盛不衰的重要因素。國乒應積極踴躍參與其過程,通過正面的方式應對改革,諸如進行技戰(zhàn)術革新、科學有效地運動訓練、鉆堅研微地科研等,從而使國乒一直遙遙領先。
參考文獻
[1] 唐建軍,歐陽錫斌,徐國喜,等.日本大眾乒乓球俱樂部的發(fā)展狀況[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1(9):62-64.
[2] 丁玲玲.略論海外兵團對我國競技乒乓球運動的影響[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1(8):4-10.
[3] 郭嘉平.養(yǎng)狼計劃視角下我國乒乓球運動發(fā)展的思考[D].鄭州大學,2018.
[4] 李鋼,尹璐,周佼.中國乒乓球“海漂群體”的時空分布與特征及影響機制[J].體育科學,2019,39(3):9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