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斌 白 俊 臧 龍
(太鋼集團嵐縣礦業(yè)公司,山西 呂梁 033504)
某露天鐵礦位于山西省呂梁境內,設計服務年限39年,穩(wěn)產34年,礦石規(guī)模2 200萬t/年。為了兼顧礦山前期山坡露天開采與后期深凹露天開采的礦石運輸,在設計礦石開拓運輸系統(tǒng)時,采用汽車—半移動破碎—膠帶機聯(lián)合開拓運輸方式,對于生產初期采場距離選廠遠、礦石運輸高差大問題效果良好,符合該礦大型化、高度集成化的設計理念。
結合礦山實際生產運行情況,通過多方案類比和全面技術經濟比較,確定礦石半移動破碎—膠帶機合理工藝布置及礦石半移動破碎站最佳移設方式,保證供礦的可靠性,提高移設的經濟性。
礦石開拓運輸系統(tǒng)由一臺63-89半移動破碎站和一條主運礦膠帶組成。前期山坡露天開采時卸礦平臺首先布置在采場內1 650m,該位置膠帶標高1 629m(破碎站高差21m),膠帶直接運到選礦廠儲礦倉,儲礦倉卸礦膠帶標高1 516m。隨著采場標高下降,破碎機向下移設,卸礦平臺標高分別為1 595m、1 530m。
進入深凹露天開采時,新建一套礦石主膠帶機,該膠帶機一端連接選礦廠儲礦倉,另一端初期布置在采場總出入溝附近,標高1 455m。隨著采場的延深,將破碎機向采場內移設,主膠帶機布置在采場中部固定幫上,最終移動破碎機卸礦平臺固定在1 176m水平[1,2]。儲礦倉采用礦堆的結構型式,礦堆底部直徑54m,頂部集中布料。設計有效容積1.25萬m3,儲礦2.65萬t,約為選礦1.2天的用量。為了解決生產前期因破碎站檢修造成選礦供礦中斷的問題,投產時提前建設了1 595m破碎站,與1 650m礦石站交替作業(yè),共同保礦。
采礦第五年,1 650m破碎站移至采場下盤作為巖石站,新建運礦主膠帶與巖石站的聯(lián)絡膠帶。在1 595m礦石站檢修期間,下盤巖石站兼顧為選廠供礦[3-5],見圖1。
圖1 礦石開拓運輸總圖
1-前期礦石膠帶;2-后期礦石膠帶;3-后期礦石轉運膠帶;4-1#礦巖聯(lián)絡膠帶;5-2#礦巖聯(lián)絡膠帶;6-前期巖石膠帶;7-1650m礦石站;8-1595m礦石站;9-1530m礦石站;10-1568m巖石站。
——原礦料倉實際周轉活料僅為設計的37.7%。生產上為了確保供礦的可靠性,料倉必須設定安全料位≮4m,安全料量≮2000t;同時,為了滿足入選礦石配料粒度和品位的要求,需要7個料嘴必須均衡拉料,導致原礦料倉的實際周轉活料遠比設計值低,約為10 000t,僅可滿足選礦10.5個小時連續(xù)生產。
——設計中采用下盤巖石開拓運輸系統(tǒng)作為備用供礦方案,僅考慮了破碎機檢修動、定錐襯板占用的時間,而未考慮破碎機移設所需時間。從生產角度出發(fā),若僅考慮動、定錐襯板檢修,其占用巖石開拓系統(tǒng)下礦的時間約為25%;若同時考慮檢修和移設,則巖石膠帶系統(tǒng)下礦時間占比將上升到31%,對膠帶排巖系統(tǒng)作業(yè)時長及作業(yè)量影響較大;另外,破碎機一次移設需要20~25天左右,集中時間段下礦不剝巖,亦不利于采場生產組織及均衡推進。
——實際生產中,因過鐵、片石等情況造成破碎機故障較為頻繁,平均小時處理量無法達到設計值4 500t/h,約為4 200t/h左右,并由此導致破碎及供礦膠帶系統(tǒng)作業(yè)時間整體延長,作業(yè)率升高至63%左右,維護、保養(yǎng)時間相應減少。另外,破碎機長期超出設計作業(yè)持續(xù)運轉,也會縮短設備使用壽命。
——前期設計時,計劃1 650m礦石半移動破碎站選用63-110E旋回式破碎機,在采礦第五年移至下盤作為巖石站使用。而在實際生產中,為改善破礦效果,1 650m礦石站選用了更為可靠的克虜伯63-89旋回式破碎機,1 598m礦石站選用60-110E旋回式破碎機。由此造成礦石站移設節(jié)奏與新建下盤巖石破碎—膠帶運輸系統(tǒng)的時機不匹配,使得1 650m礦石站在后期不能移至下盤作為巖石站使用。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生產初期確定了采用兩套礦石站“交替作業(yè),共同保礦”[6]的作業(yè)方式,同時建成1#礦石站(1 650m)和2#礦石站(1 598m),分別布置在采場西翼山梁上。在滿足主運礦膠帶上行坡度要求的情況下,礦石站盡可能貼近山頂主采場布置,服務采場1 800m~1 605m標高范圍礦石運輸,將汽車運距控制在基準運距以內,解決運輸高差大的問題。
采礦第五年,1 650m礦石站向下移設初步選取了三個備選方案,具體布置見圖2。比較三個方案時主要考慮第3~15年的礦石運輸距離見表1和投資運營成本見表2。
方案比較時采用的主要參數如下:當運距<2km時,按24.1元/m3計算;當運距在2~3km之內時,增加2.73元/m3。
圖2 1 650m礦石站移設方案布置圖
表1 采場到各破碎站的礦石運距
表2 1 650m礦石站移設方案可比投資經營費
由以上比較結果可知,方案一投資雖然最低,但經營費較高;方案二投資、經營費用均為最高;方案三投資經營費合計最低,且破碎站位于采場靠中間部位,位于露天開采境界外,如破碎站移到此處,新膠帶與主膠帶連接部位為平膠帶,連接位置較好。因此,確定1 650m礦石站移至1 515m最優(yōu),新建1-1#聯(lián)絡膠帶與主運礦膠帶相連。
采礦第九年,1 598m礦石站需要移設,考慮與深部礦石開拓運輸系統(tǒng)的銜接,初步選取了兩個備選方案,移設方案布置見圖3。
方案一:移至1 515m標高與現1#礦石破碎站并排布置,1-1#膠帶機延長108m。
方案二:移至采場北側總出入溝附近1 455m標高,需提前新建后期礦石轉運膠帶。
圖3 1 598m礦石站移設方案布置圖
兩方案的移設位置均位于境界外,不影響采場的正常生產,區(qū)別在于移設位置不同而造成的礦石運距的不同。經比較,從投資經費方面來看,方案二移設至境界北側總出入溝投資經營費與方案一相比多4 695萬元,見表3,經濟上方案一更優(yōu)。從技術方面來看,方案二需要建設長距離高架膠帶通廊,工程周期較長,施工難度較大;方案一只需要將1-1#膠帶機延長,工程建設較為簡便。此外,除了運距占優(yōu),方案一將兩破碎站放置在同一區(qū)域,使得生產管理和檢修維護方面也更加便利,因此,技術上方案一也明顯優(yōu)于方案二。
表3 1 598m礦石站移設方案可比投資經營費
進入深凹露天階段,采礦第十五年礦石站開始向坑內交替移設,供礦膠帶的布置初步選取了三個備選方案,具體布置見圖4。
圖4 深凹露天階段礦石開拓運輸方案總圖
方案一:利舊現有1#主運礦膠帶及1-1#礦石轉運膠帶,延長1-1#膠帶機至境界邊緣并在尾部設置轉運站,深部膠帶機沿最終邊幫向下布置,連接深部采場礦石破碎站。
方案二:利舊現有1#主運礦膠帶及1-1#礦石轉運膠帶,延伸現有的1-1#膠帶運輸機至境界邊緣并設置轉運站,在境界北側總出入附近設置轉運站,設置礦石轉運連接兩臺轉運站,深部延深膠帶與原設計一致。
方案三:即原初步設計確定的深部開拓系統(tǒng)方案,在境界北端部1 455m置設置轉運站,重新布置一臺主運礦膠帶機,直接連接選礦廠內的貯礦場,膠帶機向境界深部延伸。
方案比較見表4。
表4 方案優(yōu)缺點比較
通過比較,從膠帶布置及礦石站移設步距上分析,方案二與采場下降節(jié)奏同步性最好,并且能夠充分利用現有主運礦膠帶,不需要新建后期膠帶,投資少,施工難度小,方案優(yōu),因此采用方案二。
目前國內常規(guī)破碎站移設方式主要有[8]:履帶移設車整體移設、破碎站組件解體移設、上部解體-預設基座移設三種。通過優(yōu)化,采用軸線自行式液壓模塊車,實現中架體以下整體移設,見圖5。不僅移設周期縮短,移設費用也相應降低。
(a)分體示意圖 (b)實景
各移設方式優(yōu)缺點對比見表5。
表5 各移設方式優(yōu)缺點比較
——針對料倉實際周轉活料、破碎機小時能力小于設計的問題,通過優(yōu)化確定了兩套礦石站“交替作業(yè),共同保礦”的供礦方式。
——增大山坡露天階段破碎站移設步距,由65m增加至80m,1 650m礦石站移設至1 515m標高,解決了1 530m位置與已有1 598m破碎站距離太近,連續(xù)壓制采場的問題,實現了礦石站移設與采場下降同步協(xié)調發(fā)展。
——充分考慮與深部礦石膠帶系統(tǒng)的銜接,優(yōu)化1 598m礦石站移設至境界中部1 515m標高,兩臺礦石站并排布置,實現已有礦石地表膠帶的充分利用,減少后期新建礦石轉運膠帶的投資。
——采用軸線自行式液壓模塊車,實現中架體以下整體移設,移設周期縮短至15天左右,移設費用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