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琴飛
【摘要】在教育現(xiàn)代化的背景下,打造輕負高效課堂成為主流趨勢。本文簡單闡述了微課的概念及特點,重點分析了初中數學教學中微課的應用條件,主要討論了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發(fā)揮微課催化作用打造輕負高效課堂的有效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微課? 初中數學? 高效課堂?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6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0-0137-02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為了使學生更加明確地理解知識,讓課堂教學更加高效,需要轉換以往的知識呈現(xiàn)方式,將抽象的知識簡單化、直觀化、碎片化,引導學生從多方面解決數學問題。而微課作為教育現(xiàn)代化下的產物,完全滿足教師的實際教學需求。那么,什么是微課呢?應用微課需要什么條件呢?如何有效地應用微課呢?以下就是筆者對此的分析與論述。
一、微課的概念及特點
所謂微課,指的是以新課標為指導,以教學需要為導向,以教學主題為基礎,以微視頻、微課件為核心,以某個重要知識點或問題為主要內容,表現(xiàn)教學過程的視頻課程。它是對課堂教學的再現(xiàn),和教學錄像迥然相異,可以作為數字教學資源應用到課堂中。
微課具有短時長、主題鮮明、目標明確、易自學的特點。它的時長一般為5到8分鐘,最長不超過20分鐘。因為一般只對某個知識點或問題進行解構與分析,目標在于加強學生對該知識點和問題的理解,所以它的主題較為明顯、目標較為明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利用微課進行自學,通過反復觀看來鞏固自己的知識,尤其對課前預習與課后復習幫助更大。
二、初中數學教學中微課的應用條件
(一)教學結構的合理性設計
微課的應用對以往的教學結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理論上來講,應用微課是需要學生自己在課外觀看視頻的,然后回到課堂上與教師、同學針對自己不懂、掌握不到位的知識進行討論,對自己的困惑予以解決。但實際應用時,由于學生普遍缺乏自學能力,容易沉浸于網絡環(huán)境中,還需要教師對學生予以指導。因此,教師有必要對教學結構做合理性設計,充分考慮微課該應用到什么環(huán)節(jié)、如何用微課展開課堂教學的問題。
(二)微課的有效制作
基于微課的初中數學教學給微課的要求是,精煉、實用、趣味性和有效性強,能對課堂教學起很好的輔助作用。教師制作微課時,要盡量滿足這一要求,確保微課符合學生實際學情,且與教材內容相適應,做到以圖片、文字結合動態(tài)圖的形式呈現(xiàn)知識,呈現(xiàn)良好的視覺效果,同時吸引學生的注意,并解決實際教學問題。
(三)學生使用微課習慣的培養(yǎng)
要在微課的支持下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不僅需要學生具備自主學習能力,還需要學生習慣于應用微課。當學生具備了這種習慣,就會自覺地用微課進行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實現(xiàn)自我突破。對于教師而言,應當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微課使用習慣,這有利于增強微課應用的有效性。
(四)學習任務的設置
在數學教學中應用微課,學生更多的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學情為他們設計相應的學習任務,并以任務單的形式交于學生。而任務的設置則應遵循層次性原則,通過由淺入深的數學題目引導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探索知識的內涵及具體應用。
三、初中數學教學中發(fā)揮微課催化打造輕負高效課堂的有效策略
(一)導入教學,啟發(fā)思維
在課前階段,以微課導入教學,通過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啟發(fā)學生的數學思維,將學生迅速帶入到數學學習當中。導入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借助學生熟悉的生活物象或場景進行導入,一種是以舊知識進行導入。前者的應用需要教師基于新知視頻構建生活化的學習背景,適用于前期教學,而后者則需要教師給出舊知視頻,適用于中、后期教學。例如,《正數與負數》這一課的內容是概念性的,也是學生接觸的初中第一堂課。課堂上,學生主要學習正、負數及零的意義,熟悉相反量的數學表示,體會引入負數的必要性,為下一課有理數的學習奠定前期基礎。那么,在此教學中,教師可基于正負數微視頻構建汽車行駛、溫度、收支、水位升降、買賣等生活化的學習背景,提出問題“汽車向東行駛6千米和向西行駛6千米,溫度升高12攝氏度和下降7攝氏度,收入300元和支出150元,在數學上怎么表示?”“倘若規(guī)定其中一個量為正,用符號‘+表示,那么另一個相反的量應該怎么表示?這里的‘+和加號的‘+有什么不一樣?”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與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的抽象數學思維。再如,學習《平行線的性質》這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同位角、內錯角等的角的概念,以及兩直線平行的條件。那么,在此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給出舊知視頻,結合視頻內容引導學生回顧判定直線平行的條件,提出問題“我們知道,同位角、內錯角相等,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那么反過來,如果兩直線平行,這些角又有什么樣的關系?”通過聯(lián)系舊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對平行線性質的思考。
(二)點狀學習,強調重點
在課上知識內化階段,通過微課引導學生進行點狀學習,強調重點知識,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支架,促進學生完成知識的自我建構。學習方法多種多樣,教師可根據課堂需要自行選擇。以案例分析總結法為例,通過微課展示數學題目解題案例,引導學生分析案例,挖掘解題要點,基于此,對題目所涉及的數學知識進行總結。比如《一元二次方程》這一課,學生學習的重點在于開方,也就是常說的降次。為了讓學生快速掌握開方的技巧,減輕他們的學習負擔,教師可先通過微課展示一元二次方程解題案例,引導學生分析案例中方程形式的變化,挖掘解方程的要點,基于此,對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及其概念的引用知識進行總結。這既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讓他們了解到方程問題的出題方式。以任務單自主學習法為例,由學生自行下載打印教師設計好的學習任務單,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課堂觀看微課填寫任務單,完成知識的自我建構,并在與教師、同學的交流討論中解決學習困惑。比如《直線、射線與線段》這一課,學生主要學習直線、射線與線段的表示方法,體驗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的性質??偟膩碚f,學習內容較為簡單。教師可以播放相關微課視頻,指導學生觀看并填寫任務單。同時,引發(fā)學生思考“現(xiàn)實生活中,有哪些物體可以被近似地看作線段、射線和直線?”“如果將一根細木條固定在墻上,至少需要幾枚釘子?”等問題,著重強調“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的重點知識,由學生完成對相關知識的自我建構。
(三)合作探究,突破難點
在學生已經基本熟悉了所學知識的基礎上,應用微課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活動,通過合作與交流突破難點知識?;顒有问讲⒉痪窒抻趩栴}討論式,而是滿足教學需要的各種形式,如動手操作式、學習總結式、比賽式、游戲式等。動手操作式適用于與圖形有關的知識教學中,學習總結式適用于概念類的知識教學中,而比賽式、游戲式則適用于運算類的知識教學中。以動手操作式活動為例,給出難點問題,應用微課展開對問題的猜想,借助紙板、橡皮泥等材料進行動手操作,以驗證猜想的正確性。比如,對于立體圖形正六棱柱,學生已經基本熟悉了它的基本性質及側面積公式。通過對六棱柱相關題目的分析,我們可知,截面問題是六棱柱的難點問題。那么,教師可將這一問題單獨列出來,應用微課展開對問題的猜想,如“用一個平面去截六棱柱,它的截面可以是三角形,也可以是長方形,還可以是五邊形和六邊形。”由學生借助橡皮泥進行切割操作,以驗證猜想的正確性,從而實現(xiàn)對截面問題的突破。以學習總結式活動為例,學生在微課的支持下完成對課堂學習的總結,通過相互提問實現(xiàn)對難點問題的突破。比如,《不等式的性質》這一課,其難點在于比較兩個代數式的大小。教師可以在學生已經基本熟悉了差值比較法及其應用的知識的基礎上,再次播放微課,幫助學生對差值比較法的知識進行總結,然后,給出系列問題,如“當x1 (四)思想滲透,深化認知 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性地應用微課滲透數形結合、轉化化歸、分類討論、函數與方程等數學思想,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加強他們的理解,同時促進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滲透過程中,要著重強調數學知識的遷移拓展,幫助學生搭建比較系統(tǒng)的知識學習體系,以減輕他們后期的學習負擔。例如,《一次函數》這一課,學生主要學習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定義,掌握一次函數的圖像特征和性質,區(qū)分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為了使學生對一次函數有更加深刻的認知,教師可以通過微課給出相關問題,如“過點(0,2)且與直線y=3x平行的直線是?”“將直線y=-2x-2向上平移兩個單位,再向左平移3個單位得到什么樣的直線?”等,通過對直線平移法則的解構與分析,逐步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在此過程中,著重強調一次函數知識向直線切割圓問題的拓展與遷移,幫助學生構建比較系統(tǒng)的函數知識體系。 結語 綜上所述,微課是根據實際教學需要針對某一知識點和問題而設計開發(fā)的視頻課程,它具有短時長、主題鮮明、目標明確、易自學的特點。在數學教學中應用微課,需要教師合理設計教學結構,有效制作微課,并注重對學生微課使用習慣的培養(yǎng),同時,強調層次性學習任務的設置。應用過程中,教師可先以微課導入教學,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再通過微課引導學生進行點狀學習,強調重點知識,然后組織學生合作探究,以突破難點知識,最后滲透數學思想,深化學生的認知,從而使微課的催化作用得到有效發(fā)揮,實現(xiàn)輕負高效課堂的打造。 參考文獻: [1]莊長虹,張福偉.基于微課下初中數學智慧課堂的構建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8(07):128-129. [2]張芳.淺論微課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8(14):134-135. [3]段星浩.借助微課為高效初中數學課堂助力[J].名師在線,2018(26):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