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茹
摘要:在中國文學史上,詩人寒山是一個獨特的存在。說其獨特,是因為在其短暫的生命歷程中,寒山主動接受了儒道釋三家思想對其人格精神的洗禮,使其思維方式與價值取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呈現(xiàn)出別具一格的特征。而在寒山棄世歸隱前,儒家思想深刻規(guī)范并制約著其個體的意識和行為,使得青壯年時期寒山的詩作滲透著濃重的儒學思想。文中,筆者以寒山留存后世的百余首詩為研究對象,結(jié)合寒山人生經(jīng)歷,深入探析寒山詩中的儒家思想。
關(guān)鍵詞:寒山;寒山詩;儒學思想
寒山,生于安史之亂前的盛唐。在其童年及青少年時期,社會安定、經(jīng)濟繁榮,文化發(fā)展欣欣向榮。適時,當權(quán)者為鞏固統(tǒng)治,十分重視儒學的政治教化作用,唐玄宗曾公開強調(diào)“宏我王化,在乎儒術(shù)。能發(fā)揮此道,啟迪含靈,則生人以來,未有如夫子者也。所謂自天攸縱,將圣多能,德配乾坤,身揭日月,故能立天下之大本,成天下之大經(jīng),美政教,移風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到于今受其賜,不其猗歟”。[1]隨后,統(tǒng)治者便采取了一系列尊儒措施,如“大力提高孔子及其弟子、后嗣的地位;優(yōu)待儒士、尊崇儒經(jīng)”[2]等,這些尊儒政策的實行,使在夾縫中前行的儒學漸呈蓬勃發(fā)展之勢。而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下,青少年時期的寒山,懷揣著“學而優(yōu)則仕”的信念勤篤儒學,為有朝一日成為國之棟梁,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積極地做著準備,寒山也將這樣積極入世的理想真實地記入了他的詩作中。
首先,通觀寒山詩可知,青年寒山在詩中多記錄了自己的仕途經(jīng)歷,展現(xiàn)了其為求仕進砥礪拼搏的青年學子形象。如:“雍容美少年,博覽諸經(jīng)史。盡號曰先生,皆稱為學士?!盵3]詩中的“美少年”心懷夢想、意氣風發(fā),寒山以此映射自己,表現(xiàn)出追求仕途理想的自己如“美少年”一樣陽光熱情,自命不凡??瓶贾非燮D辛,即使日日努力,也是屢試不第,“個是何措大,時來省南院。年可三十余,曾經(jīng)四五選。”[4]該詩記述了三十余歲的寒山,依然在科考道路上砥礪奮進的事實,這是其愈敗愈戰(zhàn)、艱難取仕的苦痛寫照。對此,寒山并沒有灰心,在他看來“盲兒射雀目,偶中亦非難?!盵5]自己只要堅持不懈,總有一天會通過銓選進入仕途的。寒山的這種自我安慰與鼓勵不禁讓人動容,對寒山來講,通過科考走上仕途,傾其所學運用于世是他從小到大的奮進目標。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人中的一員,在尊儒重德文化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從小就懂得何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何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何為“以天下為己任”??墒?,據(jù)《唐書·選舉志下》載:“初,吏部歲常集人。其后三數(shù)歲一集,選人猥至,文薄紛雜,吏因得以為奸利,士至蹉跌,或十年不得官,而闕員亦累歲不補”。[6]由此可知,在寒山所處的時代,科舉選官制度腐敗混亂,一心想通過科考來謀得一官半職的寒山在如此黑暗的制度下也只是個無足輕重的犧牲品罷了。再加上“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爆發(fā),洛陽淪陷,叛軍直逼長安”。[7]社會的動蕩變故,讓寒山“學而優(yōu)則仕”、經(jīng)世治政的政治理想化為泡影,困頓無奈的他不得不為保全性命,逃離了曾經(jīng)奮斗多年的咸陽城,顛沛流離于亂世中。
其次,壯年時期的寒山顛沛流離于亂世,此期寒山在詩中不僅記錄了世間悲苦,也敬誡封建統(tǒng)治者要保民惠民,展現(xiàn)了一屆儒生心系國計民生的社會責任感。如在風餐露宿饑寒交迫的日子里,寒山看到國家經(jīng)濟凋敝,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時就以質(zhì)實樸素的筆法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慘況:
大有饑寒客,生將獸魚殊。長存磨石下,時哭路邊隅。累日空思飯,終冬不識襦。唯齋一束草,并帶五升麩。[8]
寥寥數(shù)筆,詩人便將動亂中百姓的離亂之苦深刻逼真地展現(xiàn)開來,讓人不忍直視。如此這般,倘若寒山?jīng)]有“不忍人之心”又怎會寫得這樣真實深刻??梢?,身為顛沛流離者中的一員,寒山對百姓的艱難困苦有著深入骨髓的體悟?!缎绿茣な池浿径份d:“自開元(713—741年)以后,天下戶籍久不更造,丁口轉(zhuǎn)死,田畝賣易,貧富升降不實。其后國家侈費無節(jié),而大盜起,兵興,財用益屈,而租庸調(diào)法弊壞。自代宗時(762—779年),始以畝定稅,而斂以夏秋。至德宗相楊炎,遂作兩稅法”。由此,賦役制度的“弊壞”,更使百姓們生活負擔加重,“朝朝為衣食,歲歲愁租調(diào)”的艱難局面成了他們的生活常態(tài)。
而百姓關(guān)乎國家興盛衰亡,民是統(tǒng)治者治國安邦的根本和基礎(chǔ)。由此,寒山在詩中也向統(tǒng)治者傳達了與民生息息相關(guān)的仁政、民本思想,力圖維護國家穩(wěn)定。如:
國以人為本,猶如樹因地。地厚樹扶疏,地薄樹憔悴。不得露其根,枝枯子先墜。決陂以取魚,是取一期利。[9]
詩中,作者以“地”喻民,以“樹”喻國,用比喻的手法說明了“地厚樹扶疏,地薄樹憔悴”的道理,告誡統(tǒng)治者要寬厚待民、施以恩惠,不可“決陂以取魚,是取一期利?!?/p>
最后,流亡中的寒山深諳“孝悌”思想對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意義,其在詩作中便積極倡導儒學中的“孝悌”思想。在儒家學說里,“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品質(zhì)。而在中國歷史上,以孝治理天下也是統(tǒng)治者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必要手段和不二法寶?!短茣份d:“開元十年(722年)六月上注《孝經(jīng)》頒天下及國子學。天寶二年(743年)五月上重注,亦頒天下”。[10]唐玄宗兩次頒布《孝經(jīng)》,可見統(tǒng)治者對孝悌德行的重視程度。而自幼受儒學思想洗禮的寒山自然而然地成了孝悌思想的忠實踐行者。在其詩里,那些勸人要盡孝道、做孝子的內(nèi)容就是寒山倡導孝悌之道的有力證明。如:
寄世是須臾,論錢莫啾唧。孝經(jīng)末后章,委屈陳情畢。[11]
該詩中,寒山告誡世人,人生須臾、轉(zhuǎn)瞬即逝,活在世間要及時盡孝,不要因為不相干的俗事耽誤了盡孝的義務(wù)。同時,寒山還批評了生活中不報父母恩、和兄弟怒目相對的不良現(xiàn)象,如:
我見世間人,堂堂好儀相。不報父母恩,方寸底模樣……個個惜妻兒,爺娘不供養(yǎng)。兄弟似冤家,心中常悵怏。[12]
詩中,作者披露了現(xiàn)實中父慈子不孝,兄弟反目、以下犯上的丑陋現(xiàn)象,表現(xiàn)了詩人對世間道德淪喪、不知禮敬行為的批判和不滿。寒山堅守儒家的孝悌德行思想,在他看來,該思想對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具有重要意義。而寒山詩近乎口語化的表達,語言質(zhì)樸曉暢,沒有生澀之感,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孝悌”思想的宣揚。
由以上論述可知,青年時期的寒山仕途叢脞、心情復雜,其詩作多為儒生求進取仕的心境寫照。而壯年時期的寒山,顛沛流離于社會動亂中,他歷經(jīng)人間悲苦,體悟百姓、心系國計民生,并為社會安定和諧積極倡導儒家傳統(tǒng)美德,展現(xiàn)了良知文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擔當意識,這一切都是儒學教化的綜合結(jié)果。作為在尊儒重德文化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個體,“社會的倫理、道德與責任無時無刻不在有意無意地規(guī)范著其個體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13]而這一點在寒山詩中得到了清晰明了的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孔霞.略論儒學在中唐時期的演進[D].碩士學位論文,山東大學,2009:19–20.
[3]項楚.寒山詩注附拾得詩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0:334.
[4]項楚.寒山詩注附拾得詩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0:314.
[5]項楚.寒山詩注附拾得詩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0:298.
[6]歐陽修、宋祁.新唐書·選舉志下[M].北京:中華書局,1997:724.
[7]何善蒙.隱逸詩人寒山傳[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2.
[8]項楚.寒山詩注附拾得詩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0:304.
[9]項楚.山詩注附拾得詩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0:572.
[10]王溥.唐會要[M].北京:中華書局,1955:658.
[11]項楚.寒山詩注附拾得詩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0:367.
[12]項楚.寒山詩注附拾得詩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0:400.
[13]崔小敬.寒山及其詩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復旦大學,2004:105.